余伟彬
小说天地,魅力无限。阅读小说既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获得思考力、审美力和创造力。小说教学應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尊重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以生为本,为学生量身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还应立足教材,把握小说特点,因文施教,让学生在小说情节中碰撞思想火花,在情感交流中获得成长启迪,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第十五课《我的叔叔于勒》具有内容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怎样教学才能用时少、效率高?笔者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梳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语文实践和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生经验,激发对社会和人生的思索,获得自我成长。
教学实践指向核心素养
笔者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一)导入,引出情节
(二)速读,梳理情节
●情节之梳理
(1)以菲利普的口吻来复述:盼、赞、遇、躲于勒。
(2)以于勒的口吻来复述:挥霍家财,被送海外;发了大财,众人期待;经营失败,成为穷人;真相大白,家人弃之。
(三)细读,品析情节
●情节之线索
(1)根据情节复述,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
明确: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时间顺序。
(2)根据情节复述,思考本文的线索。
明确:从菲利普夫妇的角度看是明线,从于勒的角度看为暗线;从双线并行到双线交织。
●情节之悬念
(1)父亲为什么总要说“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那句永远不变的话?
(2)在旅行途中,遇到一个长得很像于勒的水手,这个人是谁?
明确:渲染氛围,使情节具有曲折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节之巧合
菲利普一家到哲尔赛岛去旅行,途中遇到了穷困潦倒的于勒,乱作一团。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明确: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提供展现人物性格的舞台。
●情节之张弛
(1)当一家人盼望于勒回来,望眼欲穿时,作者却写一家人去旅行,还穿插了菲利普羡慕漂亮太太们吃牡蛎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情节舒缓下来,为高潮蓄势。
(2)当发现卖牡蛎的那个老人像于勒后,菲利普惊恐地告诉了妻子。这一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故事奇峰突起,将情节推向高潮。
(四)品读,探究情节
●情节之疑点
(1)生意做得好好的,为何去旅行?
(2)旅行就不能写信了吗?
(3)长期旅行前也可以回一趟家?
(4)去旅行,怎么又说到发了财就会回来?
●情节之余音
菲利普夫妇遇见他们日夜思念的于勒,却千方百计地躲开他,这又是为什么呢?
明确:女婿?于勒的为人?于勒的贫穷?菲利普夫妇的贫穷?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社会制度?……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钱”。
●情节之拓展
(1)如果于勒在卖牡蛎时偶然抬起头来,恰好看见了菲利普夫妇,请你选出最符合文意的一个选项。
明确:于勒和菲利普夫妇都不愿意相认。
(2)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请在课文中找出。
明确:“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和“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五)表演,绘制导图
明线:悬念——巧合——跌宕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
暗线:疑点——暗示——巧设伏笔
【小结】本文情节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双线并行,以悬念、巧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思巧妙,意料之外的情节却在情理之中。一个简单的情节,作者却安排得这般跌宕起伏,张弛有度。
学习环节指向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宜“专”
根据单元和课文的教学要求,每篇课文都有其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单元教学设计必须着眼于“大单元”概念,将每种类型的文章看作一个“小单元”。同理,课文教学设计必须着眼于“大目标”概念,将每个知识点看作一个“小目标”。教学时要避免所有的知识点都浅尝辄止的现象。深钻文本宜专注一个目标,不能贪多求全,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九年级学生对小说并不感到陌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积累和自学能力,对于小说中的字词、时代背景及作家简介等,完全可以通过预习来掌握。对于小说的人物、主题及特色等,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形成一定的认识,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如果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简要地讲甚至直接忽略。一节课聚焦一个核心点,在课堂上集中攻破,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语文实践宜“导”
循序推进语文实践,首先应引导学生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方式探究文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阅读水平的螺旋式上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目标都应该明确。通过“速读,梳理情节”“细读,品析情节”“品读,探究情节”等阅读方式来学习,使得学习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然后通过设计“梯度问题”,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让阅读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存在高低差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问题,让阅读水平一般的学生先回答,再让其他学生来补充。在提问时间上分先后,在问题设计上分难易,同时把问题的难易度控制在学生经过阅读与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程度。
深钻文本宜“深”
教师需深钻文本,整合文本,恰如其分、深入浅出地运用文本,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使其掌握方法,理解文本,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本课的教学,一方面,在学生品读小说的过程中,笔者创设情节之疑点、余音、拓展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究于勒来信中的疑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思考情节的余音及拓展。另一方面,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了小说情节之悬念、巧合、疑点、张弛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定义进行总结和提炼,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讲规律、说方法,最后形成概念。通过分析,学生真真切切地明白,所谓“情节”就是事件的变化和经过,事件的时间序列和因果关系是其关注的重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概念,使学生对“情节”有了更加科学与深入的认知,增强了他们的阅读内驱力,发展了他们的高阶思维。
学习评价宜“得”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一致性的观点。为保障学习的有效,教师需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评价是以教学目标来统领教、学、评的活动,在教学中及时评价,以评价为依据来检验学习效果,以评促学、以评测学,实现教、学、评的统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以有意义的学习评价为保障,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小说文本进行评价,达到小说阅读的高阶层。以本课为例,在学习结束之后,学生总结、提炼学习所得,设计了一张情节行进图,将小说阅读方法策略可视化,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审辩批判、比较鉴赏、迁移运用,较好地理解了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的特点。在绘制完成思维导图后,为检验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程度,笔者让学生进行课本剧编演,完成学习的内化与迁移,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关于情节视角下的《我的叔叔于勒》小说教学,只是从一个角度呈现了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实践中的四“宜”,是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它们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相渗透,综合形成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小说教学路径。但要强调的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教学中的四“宜”,也应视具体情况作出相应调整,而非固守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