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相关思考

2024-04-27 04:11颜瑞芳
考试周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颜瑞芳(1981~),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晋江市江滨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了解到,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对课程内容结构及其综合实践目标的落实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不仅能增进课内外知识间的联系,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拓宽视野、提高运用、促进交流,进一步实现其对语言技能的活学活用;同时,借助跨学科学习活动,还可以发挥整体育人的优势,并对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很好的载体和平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有不少教师对跨学科学习的认识不充分、不深刻,其目标、内容及策略的制定有待加强。基于此,文章将围绕跨学科学习这个话题,从可行性、现实意义、主要问题、要素分析、教学策略等角度出发,就其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展开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0-0030-06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跨学科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对固有边界的发展起到突破、革新的作用和效果。同时,跨学科学习活动的组织,可有效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互性,使知识更加灵活、多元以及开放,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对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对现有资源和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大多数教师在跨学科学习的组织及实施方面仍有不少问题,如认识模糊、缺乏依据、定位不明等,导致其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远不尽如人意。由此看来,要想改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还需跳出传统的文本思想及应试思维,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着手,整合概念、重视过程、加强联系、强调多元,以此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 跨学科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

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跨学科学习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其作用与影响如何,还需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是理念。跨学科学习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之一,既强调各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性,又体现了各知识领域的关联性和综合性,使学生能够借助丰富多样的资源搭建不同种类或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平台,这也将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的目的和目标。另外,与其他理念不同,跨学科理念更加突出多学科间的交互性,帮助学生通过跨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真实问题,以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二是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其主要是从本学科的目标角度出发,将熟悉或相近的学科知识进行串联和共振,以唤醒学生在新旧结合以及学用转化中的主观意志,从而有效避免单学科学习所造成的固定思维,有效引导学生以全局、具体的视角接受知识。三是过程。教与学是相互独立且又相互作用的认知过程,其跨学科学习活动的组织,可改善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如工具属性突出、语言思维僵化等,并通过发散式的思考,以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联想,进而在理性思考、深度分析的过程中,找到多学科融合的切入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在同频共振中实现自我生成。同时,跨学科学习还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以情境为载体,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探究本质。由此来看,将跨学科学习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可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双重对话。

二、 跨学科学习对初中生语言发展的现实意义

其一,跨学科学习可以增进学生的语言理解。传统形式的语言学习,通常只注重其词语、词性、词义等方面的学习,其所学内容相对单一且不易记忆。而跨学科学习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语言背后的知识,并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从而加深记忆、巩固理解,使其能够从中挖掘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隐性资源和内在联系。其二,跨学科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跨”字的运用,既打破单一学科的思想壁垒,使学生能够在多学科的学习和探究下產生联想、拓宽领域,又能从不同视角去分析和探索语言知识,启发语言思维,确保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另外,跨学科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且多样的语言资源,并通过主题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促使学生参与并投入其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以提升其思想的灵活性和思维的跳跃性。其三,跨学科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基于真实情境和主题任务而组织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既可以消除传统语文的枯燥感,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实践能力,进而在发现、分析、解决的过程中提高语用能力。

三、 现阶段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诚然,跨学科教学在现实环境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和结果,但仍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才能使其创造可能、焕发活力。一是认识模糊。一些教师对跨学科学习的认识仍停留在表层阶段,其大多与“跨”字的理解有关,导致其在教学组织方面有所偏差。同时,不少教师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时常受“学科主义”“超学科主义”等思想的干扰,无法形成完整且全面的关系理解,进而在资源整合、实施操作、课型探索上缺乏充足的理论支撑。二是目标不明。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基础和条件,合理设置及制订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实际教学来看,不少教师在目标设计上仍有不足,依旧以传统教学模式的目标制订为参照,未能体现跨学科的特殊性和综合性,难免影响学生在交互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三是内容松散。相较于传统教学,跨学科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如何选用课内外资源、把控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是重点。但从课程内容的设计来看,部分教师在各模块或项目任务的布局上缺乏系统、缺少关联,其补充内容相对较少且关联性不高,导致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呈现碎片化。

四、 开展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要素分析

(一)目标设计

在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和清晰目标设计,并以课标要求为导向,融入核心素养,生成学科关联,使学生能够运用学科思维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以课标为前提,围绕素养目标进行综合化、多样性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探索路径,以增强其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同时,在目标设计中,还要着重体现跨学科学习的育人属性和内外逻辑,进一步促进单学科与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关系及目标达成。其次,要根据不同学情及学科特点进行个性化目标的设置,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这样也可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基础性。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在其目标设计上可关联地理、历史、语文、美术等学科,对济南冬天的“温晴”进行多角度探索,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其微妙情感的体会,又可以激发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最后,还需协调学科知识,突出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真实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对目标主题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另外,新课标还特别强调素养目标的设计,教师可结合学科特点,建立目标架构,以此为学生提供明确学习方向。

(二)内容组织

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及学习材料,对跨学科学习活動的有效实施尤为关键。一方面,教师要以主题任务或中心场景为切入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层次筛选和设计,以满足初中生对语言认知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要,这也将使学科知识自然而然地得到补充和融入。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内容的迁移和整合,抓住各学科之间的关键点,设计一个或多个问题相互推进,以保证内容的连贯性和组织的衔接性。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基于其说明文的考虑,教师可根据其文体类型,对跨学科学习的内容进行材料补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关联多个学科,如生物、地理等,使学生对大自然的物候现象产生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另外,在内容组织方面,教师还需注意视角及矛盾的转换,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探究心态和阅读兴趣,以此促进其自我生成。以《苏州园林》为例,教师可融合建筑、园林、文化等学习元素,通过游览、摄影、模型、绘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为深入的探寻苏州园林的特点,以此挖掘和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韵味。

(三)方法运用

教与学之间讲究方式和方法,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科知识进行迁移、整合,又要从其已有经验出发,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新知识。其一,从过程选方法。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交互过程,结合不同阶段的学情表现进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活动的整体效果,还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连贯和顺畅。以《社戏》的课前学习为例,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探究任务和学习单,让学生从语文、地理、历史等角度对绍兴的民俗文化进行多渠道探索,并利用走访调研、网络搜集、短视频观看等方式,从民俗文化、本土特产、自然景色、地理环境等角度对其产生更加直观、立体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哈可以采取对比、归纳、整合、讨论、展示等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程度和应用能力。其二,从环节选方式。不同的环节设计,对学生学习效率及课堂体验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为使学生理解和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并提高其综合素养,在其环节设计上,可采用渐进式疑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又写下雪后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及作用如何?)、沉浸式探索(场景呈现、图文展示)、多元化表达(演讲、讨论)等方法,围绕其目标主线,引导学生进行内容的品读及语言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同时,对跨学科教学活动进行综合、全面且客观的评价,既可以改进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和问题,又可以提高教学成果及交互质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都能得到一定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跨学科学习特点及教学特性,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此保证活动的真实与有效。其一,评价策略。不同目标的评价,其所用到的评价方法也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及差异性的评估效果。跨学科学习是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的一种教学活动,其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将是教学评价的关键之一,进而需要教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阶段考试、课堂作业、实践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全面考量。此外,若要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教师可采取案例分析、项目学习、小组合作等策略,进一步观察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的学用情况及综合表现。其二,评价内容。跨学科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需要教师精心布置、合理规划以及具体评判,从而才能获得更为真实的反馈。对此,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对评价内容进行设计,如主题分析、学情分析、对跨学科知识的掌握、完成情况等,并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使评价更加多样、客观与详细。

五、 实现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观念

1. 革新课程思维

打破原有的课程思维及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特征,给予其特定的学习模式和文本资料,并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互动与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独特的跨领域意识与整合能力。跨学科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其侧重于学科之间的连接、融合、创新。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要基于学科本质,从不同角度出发,围绕某一主题概念或核心思想进行多领域拓展,进而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促使其形成新的观点和习惯。以《活板》为例,考虑到文中多次提到“活”字,且又与主题相关联。对此,教师可围绕这个“活”字,对其主要特点进行多方面讲解,同时还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其中的语言要素进行分析、汇总,如“胶泥刻字”“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木格贮之”“瞬息可成”等,以此来把握“活”字文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融合历史、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学科知识,将其概念、主题、学科等要素进行延伸和拓展,以此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文化自信,如了解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分析各段逻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等。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既要重视课程思维的革新,还要善用教育思维,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打破教学秩序

教学秩序是教学工作中协调各环节及重要关系的一种交互状态,其良好的教学秩序,对学生学习效率及课堂质量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与传统教学不同,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多学科、跨领域、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若按照以往模式推进,将会极大地限制学生在其活动中的自由度和体验感,进而在核心能力的提升上有所不足。同时,跨学科学习是将学生置身于一定情境或主题场景之中,以一种活动、协作、反思的方式拓展认知、深化理解,进而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具身实践,以此发挥其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以《苏州园林》为例,为使学生掌握说明文的表达顺序、语言特点、写作方法,教师可以“苏州园林影集”为切入点,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和文章,并围绕“写作目的”“表达了什么”“怎么写”等关键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秘苏州园林。另外,教师还可以融合美术、信息技术、历史等学科,从建筑美、图画美、人文美等角度,把握作者对主体部分的表述结构及其总体特征。

(二)教学过程

1. 加强生活联系

正所谓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语言文字又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加强语文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能帮助学生以生活的视角发现言语之美,还可以从精妙词汇中获得生活感悟。此外,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文化馆等,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由此看来,跨学科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还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才能达到学以致用、协同发展的目标。以《中国石拱桥》为例,考虑到这是一篇说明文,其语言准确、严密且结构完整,为提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将其划分为画桥、辨桥、叹桥以及护桥等环节,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及生活经验,对石拱桥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和绘制。这样不仅能促进美术、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又可以唤醒学生最为真实的生活记忆,进而在阅读感悟中,进一步增强其对祖国文化的自豪与责任。又如,在《敬业与乐业》的学习中,为加深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教师可按照有业、敬业、乐业这三个层次,导入一些优秀人物事迹或典型案例,以便启发学生对其思想的深度思考。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与不同职业群体进行交流和沟通,如交警、社区服务者、医生、小商贩等,使其能够从中感受到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和价值。

2. 注重关键引导

从学习体量来看,跨学科体系涉及多个学科,其知识种类和资源类型相对复杂,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进而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素质。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通过一定的引导和辅助,帮助其理解和运用,将对其个体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其对母亲深沉而又醇厚的感情,这既是文章的核心,又是教学的难点。对此,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元素,营造整体氛围,使学生随着曲调的起伏初步感受母亲的形象与神态,这将对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情感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影视资源或流媒体平台,围绕“最美母亲”这个话题引发学生对母亲形象的讨论和感悟。除此之外,还可以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家庭、亲情、勤劳等关键词进行引导和解读,这样不仅能感受母亲对“我”的影响,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落实育人目标。另外,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自身的言语措辞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情况,既要以积极、友好的态度推动合作,又要根据现实情况,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个性化。

3. 创设情境载体

情境是促进学科融合、加深内容理解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纽带,以真实情景中的核心问题为发力点,不仅能提升主题活动的组织力、执行力以及交互感,还可以促使多学科之间产生新的联系与对话,进而引导其学会创造性学习与深层次表达。同时,跨学科学习是集多科知识为整体的一种教育方式,其主题情境的构建和联系,可大大提升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观察力和明辨性,进而更好解决复杂环境下的现实问题,这也将对其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壶口瀑布》为例,考虑到这是一篇游记类散文,其主要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奇险峻美,由于学生大多缺乏这一方面的经历和体验,不免在阅读理解中难以形成共鸣、达成共识。对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其呈现不同时期壶口瀑布的画面和特点,进一步感知其所蕴含的情感和韵味。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地理图工具,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时令季节等角度出发,就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的差异点进行讨论,从而更为深刻的体会其声、势、感。除此之外,情境的运用,不单单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使多学科知识找到一个融通点,以此消除多学科交融中的固有属性和对立因素,进一步调动其多重感观,并在主题情境的作用下实现自然转化。

4. 组织丰富活动

新课标指出,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精心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组织、策略多样的学习活动。不难看出,主题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对跨学科学习目标的落实与延伸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教师要根据课时内容及题材要求,设计和组织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核心发展。其一,主题式活动。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跨学科学习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又可以在综合实践中锻炼技能、磨炼心智。如以“文学与历史”为主题,对《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历史文学著作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人物形象等要素进行分析,并在讨论与点评中提高文学素养及语用能力。其二,任务型活动。跨学科学习是基于学习任务群衍生和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及认知水平,为其设计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便检验其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和运用效果。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例,教师可通过组织“优秀文化遗产申报”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科学调研、探秘人文、小组讨论、模拟答辩等方式,就拟申报的项目进行宣讲和推荐;同时,在“申报”的过程中,还可以布置相应任务,如“任务一:明确项目,制订编写计划”“任务二:分组调查,撰写申请报告”等。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多学科的整体素养,又可以在具体任务的指引下关注中国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三)教學反馈

1. 设计综合评价

为进一步体现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特点,教师还需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实时动态,还要关注其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整合程度、思维发展、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以此才能推进其全面成长。同时,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改革教学方式,也是新时期课改工作的要求和目标。对此,在跨学科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根据学业质量及课标要求,对过程、结果以及方法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围绕核心素养这个中心,对教与学之间各环节实施进行预设和评判,从而获得最为真实的课堂反馈。评价是落实跨学科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构建高质量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引。对此,教师要基于跨学科学习的核心理念及关键思想,围绕学生及其核心素养发展,对评价方式进行细化、分解和调整,以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此外,为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具体性,教师可将评价项目进行精细划分,如组织实施、学习内容、教学准备、课堂表现、学习效果等。这样既可以反映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迁移效果,又可以在语用实践中评估各方面的能力及表现。

2. 把握个性差异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个体差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发展现象,其在教育领域中也是不可避免的,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和帮助。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差异问题的处理上采取有效策略,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一,了解差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情况,如学习风格、行为习惯、认知水平等,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并提供有效的“施救”策略。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课余交谈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并完善其基本信息,找出差异之处,进而为后续的差异化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教师可采取口头交流、书面反馈、个别辅导等方法,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多形态引导,以便提高其专注力和积极性。其二,灵活多样。教育具有动态、多变的属性特征,把握个性差异,坚持因材施教,才能育其所长、补齐所短。如基于学生性格、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等因素的考虑,采取弹性分组的方式,并根据不同课型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协作能力;通过多项分层教学的方式,选定不同难度的探究内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专项与特长进行多目标、多任务的分配,以充分挖掘其闪光点。

六、 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既可以满足初中生现有认知的探究需求和发展需要,又可以基于学情特点,对知识形成调动、迁移和整合,进一步提高其学习热情,并对其学科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教师还需对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细节进行把控,抓住其本质特性,全面且深入的挖掘教学资源,进而实现学生对语言主题的深度思考。此外,对跨学科学习的探索仍有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实践中多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将其不断完善和改进,以此为高质量教学提供可靠方案。

参考文献:

[1]朱健.初中语文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探究学习策略摭谈[J].新课程研究,2022(26):78-80.

[2]雷冰.跨學科思维下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以《骆驼祥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1(18):18-21.

[3]王刚.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3(17):35-37.

[4]冯春萍.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2(23):70-72.

[5]杨素华.初中语文跨学科资源融合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21(5):52-54.

[6]杨秀萍.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初探[J].传奇故事:百家讲堂,2021(2):261.

[7]钱敏华.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J].现代教学,2022(S02):13-14.

[8]毛真真.核心素养视角下美术元素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9):145-149.

[9]黄志勇,沈舜兰.初中跨学科情境式写作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2(34):7-9.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