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十分重视读写结合训练,相对来说,习作属于语言输出,比起阅读的学习积累难度要大得多。如果仅仅靠每单元一次的习作,就难以达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在单元学习中,围绕单元习作精准设计练笔点作为铺垫与补充,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写作实践,迁移运用课文中学习的表达方法,内化为习作能力并形成属于自己的表达经验。
统编教材中的读与写是紧密结合而且以梯度呈现的。以总分式构段训练内容看,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安排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和“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已经有了总分构段的意味,但“理解”的要求说明还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到了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排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实际上指出了关键语句可以成为一段话的总起句或总结句,能够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基于这样的学情,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海底世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范例(第3自然段)设计总分构段的练笔训练。具体的训练设计是:一是仿写范例中的总分段式,教师提供表达支架“海底又来了一群小动物,它们也在窃窃私语,仔细听去,有的( ),有的( ),有的( )”;二是选择一处环境(山林、小溪、公园等)想象其中的情景,运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写一段话。这一设计很切合总分构段学习的时机,一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从理解到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有了比较丰富的总分构段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课文《海底世界》中的总分构段很典型,内容和方式都适合学生仿写。更重要的是,这一设计能够对接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和“初步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为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打基础。
很多情况下,教师自己觉得文本表达好、值得仿写,于是设计练笔让学生去写;这样的练笔活动尽管有必要,但学生容易处在被动练笔的状态下,难以写出亮点纷呈的习作。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本表达的巧妙,产生“我要写”的冲动,再顺势设计练笔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练笔,产生“我手写我心”的效应。
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精读课文《慈母情深》中,有“鼻子一酸”的表达,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内容反复朗读,读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我”耳闻目睹母亲在简陋的工厂里挣钱是那样辛苦劳累,可掏钱给“我”买书时,母亲居然说“挺高兴他爱看书”;学生在这一刻感受到,“我”自以为是的买书要求母亲没有因为挣钱难而拒绝,反而还认为“当妈的”再苦再累都应该支持孩子读书;正是在此情此景中,“我”在拿到了一直想买长篇小说的钱时,不是高兴得跳起来,而是“鼻子一酸”要哭出来了;不为别的,是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和感人至深,但这样的哭又是因为真正的感动。作者有了这样的深刻体悟,才能把具体场景写得真切、细致、感人。学生通过研读有了深刻體悟后,教师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回想曾经有过的“鼻子一酸”的经历,进行自主练笔。当然,教师也应允许学生写出其他的真情实感,只要是自主抒发情感,都值得肯定。
教师在设计小练笔时,不可抱着老眼光看新事物,尤其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给语文课堂带来的许多新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练笔设计的时候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做到与时俱进,设计趣味十足的小练笔。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指向表达的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单元课文《观潮》《走月亮》《繁星》中,无论是天下名胜的钱塘江大潮,还是小众化的月下或星空的景色,都可以看作作者推荐的一个好地方。只是这些推荐主要是以文字呈现的,具体的“好”需要读者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与感知,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近些年,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的推荐以可视化为主,图片、视频能够更直接地体现所推荐的地方“好”在哪里,让人有一目了然的感觉。因此,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小练笔:把你推荐的地方,用最美的画面(图片、视频)呈现出来,配上自己的解说词,推送到班级微信群中,看看能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比一比谁推荐的地方人气最旺。这样的小练笔,融入了多媒体技术,体现了现代旅游理念,与传统练笔相比有新鲜感,学生兴趣高。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欣赏、互相启发,能够为单元习作打好基础。
总之,在单元习作之外,教师需要根据学情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表达能力,顺利完成单元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