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旗城学校 杨云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在创新的基础上得以细化,既强调了学生在词汇、语法、古诗词、文言文方面的知识落实,又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知识”与“修养”的统一。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都在突飞猛进,这一时期的教育为他们价值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就教学活动而言,教师可以用情感、思想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从教学内容来说,无论是经典文章、名家作品都是德育思想渗透的重要路径,能够加强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将德育培养践行到实处。因此,将语文教学与德育培养相融合已然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趋势。然而,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融合并非简单的“1+1”,只有在具有先进性与时效性的理论思想支持下,才能够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成果。基于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立足于“立德树人”理念,促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具体落实,以学生的心智发展为核心,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两个教育环节提高德育的质量,而构建出了“一心双环”教育思想。基于此,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基于“一心双环”思维模式将语文教学与德育培养相融合,以此来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与具体成果,在革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对学生全面加强德育培养。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初中阶段学生所获得的资讯范围广、内容丰富,信息技术在开拓学生眼界的同时,也因其信息混杂性、言论自由性等特点为学生的思维与认知带来了负面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自然更容易受到负面信息影响,这为中学德育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是专门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每一门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应当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中,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课文、抒发情感、传授思想与学生拉近了心理上的距离,也推动了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课文都顺应了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捕捉到他们的需求、困惑与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还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于行,顺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趋势。由此可见,“一心双环”的教育思想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能指导语文教学与德育培养的双重融合,在实践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重要的体现与落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师为主,生为从”的现状,让学生做好课堂的“主人翁”,在保障学生经历完整学习过程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体验,重视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并且根据他们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推动教学成果的最大程度优化。在德育因素融入语文课堂中,平铺直叙、开门见山的“说教式”教学无法打动学生的内心,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发展情况,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并以此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够让德育成果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让语文学习与德育培养实现“1+1>2”的教学成果。由此可见,注重“一心”是教育质量与成果得以提高的关键,更是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融合的重要立足点。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环节围绕“学生的心智发展为核心”开展工作,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首先,语文课程与德育工作的共通点在于都能够从思想价值、情感态度上影响学生,因此想要让二者的融合更为贴切,在教学实践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就首先应当重视对学生当前认知情况的分析与把握,让教学设计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也更容易在打动学生的同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恶性竞争”的情况,这其实是因为功利化的学习心态,导致学生缺失长远的学习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融入德育培养因素,从内心深处帮助学生树立起远大志向,避免学生为了一时成绩的高低而“恶性竞争”。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学生将所学内容落实、吸收、运用的关键策略。在曾经的教学设计中,实践环节较少,学生虽学习了相关知识,但是缺少应用情境,导致学生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形式,难以产生深刻影响。在语文学习中,所学知识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输入”,德育因素的融合对学生而言更是“润物无声”的陶染,因此外化于行教学环节的实施必不可少,因为只有给学生实践机会,他们才能够将德育工作成果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将语文教学的具体知识进行灵活应用,让教学的效率与成果得到双重提升。例如,在语文课堂中,通过爱国主义文章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可以让学生以“我爱我国”为主题书写演讲稿、作文、诗歌等。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应用,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向学生渗透德育因素,让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实践与应用所助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对教育活动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南作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目标中就不乏德育渗透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就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设计出相对应的德育主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在德育主题的设计工作中,首先,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内容,避免德育工作喧宾夺主,弱化语文教学,而应当让德育主题贯彻在教学活动中,为教学设计确立德育方向。其次,在德育主题的设计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当前学生的心智发展情况,设计出学生更能接受、理解的德育主题。最后,德育主题要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为例。在这一课中,从语文要素上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述议结合的认识与理解。从德育因素上而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深刻解读。
基于此,我们设计出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首先,通过阅读全文,分析重点段落来感受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内涵与具体表现。其次,感受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作特点。再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与理解课文中的用词,感受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思想情感,体会说理的力量。最后,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这篇文章的写作方式为例,写一写“我眼中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既让德育因素渗透在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又能够为整节课的德育方向奠定基础。最主要的是,这一系列的目标设计都深切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状况,循序渐进地展开,既有内化又有外化,充分迎合了“一心双环”的思想理念。
德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应当如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因此,语文教师就需要在立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之中的德育因素,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道德修养,也让学生对文章背后的意义价值、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在语文教材中,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现成的德育因素,还要挖掘教学内容背后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并且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提高道德品质的同时,更为深刻具体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蕴。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落实,认识石拱桥的种类,还要让学生在了解石拱桥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类型丰富的基础上,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从而建立起文化自信,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一课的德育因素,延伸到“匠人精神”方面,让学生既感受到中国石拱桥设计者的智慧,又体会到中国匠人小心严谨、勤劳能干的美好劳动品质。例如,在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的教学工作中,当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活动后,可以提出问题:“作为学生而言,你们的工作是什么呢?面对你们的工作,你们该保持怎样的态度呢?”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将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延伸到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用敬业、乐业的精神来面对学业,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让学生在理解《敬业与乐业》中德育因素的同时,将其延伸到实践过程中去。
情境教学法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热点之一,在“一心双环”教育理念背景下,发挥着突出的意义与成效。首先,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具体地加强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学习体验,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经历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真正将德育工作成效外化于行。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一个信息情境,让学生调动多重感官,加强对文章中人物的情绪、心理、状态的思考与理解,深刻感受到国王的虚荣、他人的阿谀奉承,并且深入理解孩子诚实的可贵。在学生理解所学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初中阶段,不少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虚荣心与从众心理,有的学生看到别的学生穿名牌鞋子、服饰,因为跟风或虚荣也会要求父母给自己买,甚至不买就会大吵大闹,教师就可以以这些事情为例,引导学生就《皇帝的新装》中所体现的德育因素进行深入思考,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心理与想法,在学习中落实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执行教育内容。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让教育者深刻意识到社会实践对落实所学知识的重要价值。因此,在语文教育工作与德育因素融合的前提下,教师需要尽可能结合教学任务与内容,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活动的层次性与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又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加深对社会本质认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观,提高语文学科与德育工作融合的效率与成果。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的教学活动为例,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围绕自身的生活经历有感而发,体现了对故乡、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以及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我们的家乡也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中,朝着积极的方向稳步向前。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我的家乡”作为主题,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分析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教育进步等诸多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自己家乡的全面认识,感受到家乡发展的速度,同时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之情。这一教学实践的设计,充分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既能够让学生充分运用到语文学习的知识要点,又能够让学生加强德育体验,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和顺应当前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心智发展为中心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环节,制定“一心双环”教育理念,并以此理念为基础推动语文教学与德育培养的融合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深刻认识这一教学设计的意义与优势,又要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通过设计德育主题、挖掘德育因素、创设教学情境以及注重实践环节等路径,真正推动语文学习与德育因素在学习发展中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一心双环”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并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