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定时间内皮影戏的艺术“角色”调查研究

2024-04-21 02:58王亚莉
天工 2024年4期
关键词:角色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中国的皮影传承至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把劳动人民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与众不同的人物造型和传统的制作工艺值得深入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践行等方法展开实证研究,试图了解皮影戏在特定时间内扮演的社会“角色”。以皮影戏的产生、发展、传承为纵线,以文化符号、历史意义为横线展开研究,立足特定时间皮影戏的历史位置和影响力,探究其发展的规律和实际状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变迁;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4-0036-04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亚莉.基于特定时间内皮影戏的艺术“角色”调查研究[J].天工,2024(4):36-39.

一、皮影戏概况

(一)历史背景

皮影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以蜡烛或酒精等作为光源,艺人站在白色的幕布后面,通过操纵以红、黄、青、绿、黑五种颜色染色后的动物皮或纸板刻画的特殊戏剧人物、动物、植物等道具,用当地的唱腔(有时是用方言)演唱故事,并将音乐、舞蹈、歌唱等元素集于一身,运用特殊的人物形象,将光、影效果结合来表演故事情节,以达到娱乐和教化宣传的目的,一般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皮影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中华五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艺人不断用智慧完善这种古老的技法。许多地方戏剧与皮影戏关系密切,其在戏曲表演、电影的发明和艺术的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影戏曾被称为“影子戏”“灯笼影戏”“木偶戏”“土影戏”。在一些地区还被称为“皮猴戏”“纸影戏”等,其表演形式既简单又活泼,深受大众的喜爱。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民间有不同的版本,传播最久远、范围最广的说法是皮影戏起源于西汉时期,有两千年的历史。《汉书》写道:“昔日鲁班巧匠,造有皮影戏之绝技,流传千古。此技以皮革制人,内燃灯火,形象生动,如生人间。夜幕之下,乐声悠扬,灯光闪烁,皮影舞动,如梦如幻,引人入胜。”

另一个说法是皮影戏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葬礼习俗。据《汉书》记载,汉代就有“大丧初望”的习俗,即人去世后,家人会在灵前设帐张灯,以影子代替死者的灵魂接受敬拜。

此外,民间还有一个关于皮影戏由来的传说。汉武帝的爱妃不幸染病离世,汉武帝整日神思恍惚,无心国事。李少翁特别担心,有一天偶然看到小孩们拿着一个娃娃玩,由于阳光的照射,在墙上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影子。李少翁心思一动,用棉花做成李夫人形象,服饰用李夫人平时喜欢的颜色,并在手和脚上安装木杆,进入布幔后面,借以灯笼和蜡烛,请皇帝坐在布幔前面观看,皇帝看见后龙颜大悦,从此爱不释手。

(二)历史传承

在13世纪的元朝,随着军事远征和海上贸易的发展,皮影戏传入许多国家,如暹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古波斯、阿拉伯、土耳其、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并广泛流传。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北京曾经举办过“百戏大会”,皮影戏参演。在清朝皮影戏的表演达到了鼎盛时期,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名仕乡绅等都以请名师制作皮影戏、置办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同时,在民间的城镇乡村,各类皮影戏班随处可见,有时在同一个地域就有20~30个皮影戏班。逢年过节、祭祖拜神、婚嫁纳新、丰收喜庆、祝寿宴宾、添丁得子等重大节日都要邀请皮影戏班表演。有些连本戏(也就是连续剧)的演出通宵达旦,甚至会连演十天半月不止。如果赶上庙会,还会出现几个皮影戏班对台打擂比影的盛况,他们争相亮出各自的绝活,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据资料记载,皮影戏在清朝时期的北京城内非常流行,部分皮影戏班被朝廷收编,康熙时期,更是有专门的官员从事皮影戏的管理工作。嘉庆时期,逢过年节皇帝还会传皮影戏班进宫表演。当时,有许多京剧演员以参加皮影戏的演出为荣。

皮影戏的发展受到历史、文化、地域等的影响,造型和唱腔各具特色,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出现了各种流派,如湖北、湖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青海、宁夏、四川等地方皮影戏。各地皮影受地区文化的影响颇深,又细分成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流派,“有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正是因为各地皮影艺人的不断传承、发展,皮影戏才得以流传至今。如四川的“太阳神鸟”,以太阳神鸟为造型,寓意着光明和希望;山东的“崂山道士”,以道教文化为背景,演绎了道士修炼的故事;还有江南的“水墨画影”,以水墨画为背景,将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融入皮影戏中。

(三)皮影的制作技艺

皮影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其制作过程包含了许多精妙的技艺,可分为以下八个步骤。

1.制皮

皮影的制作材料以驴皮、牛皮、马皮、羊皮等为主,使用最多的是驴皮,驴身两侧及臀部和肚子下的皮子最好。首先要将新鲜的皮子去毛,经腌制、养护,用刀片铲干净皮上多余的肉,并且保证不损伤内皮,一般是请专业的制皮师傅完成的。制皮的方式有很多,通常是用“净皮”“灰皮”来炮制的。

“净皮”,首先将所选的皮在干净的冷水中浸泡2~3天,这一过程中要用刀刮4次,每次刮后需再用水浸泡,直到第4次刮制完成,经过此工序的皮子薄而亮。刮好后的皮子需撑在木架上阴干,待晾到净亮透明时就可制作皮影了。

“灰皮”也叫“軟刮”,用各类化学制剂,如氧化钙、硫化钠、硫酸、硫酸铵,按相关配方溶化在水中,然后把皮子放入所配的溶液中进行浸泡,皮子需反复浸泡刮制。用这种方法做出的皮料,像玻璃一样透明,更加适合雕刻。一些皮影的制作需要高透明度且具有一定硬度和韧性的皮料,用这种方法制作。

2.画稿

皮影的制作,一般有专门的“样谱”,这些样谱都是世代相传的。负责雕刻的师傅根据需要将刮好的皮子分成大小不等的块,先用湿布闷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加少许油汁推磨,经过多次推磨才能使皮子更加光滑、平展,这样做能消除皮子的收缩性。之后根据皮子的大小与画稿所需的面积选择合适的皮子,并在其上面描画图稿。薄而透亮的皮用于制作头、胸、腹等重要地方;厚而色暗的皮可用于腿部、配景与道具的制作。这样既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皮影,又节约了原料,达到了对皮子的合理利用,还解决了皮影人物平衡的问题,在皮影表演时获得了最佳的表演效果。

然后再通过“过稿”,用针把所需部位的轮廓和图样拷贝、描摹在皮面上。

3.雕刻

皮影的雕刻十分复杂,需要在皮子下面垫上枣木或者梨木板子(木质坚硬细腻,不易虫蛀),雕刻用的工具都是特制的,刻刀根据宽窄分为斜口刀、平口刀、圆口刀、三角口刀、花口刀等,还会用到剪刀、钻子等多种工具,雕刻用的工具达20~30种,每样工具各尽其用。刻线状的纹样用平刀去“扎”;刻直线的纹样用平刀去“推”;服饰中袖边、衣边的圆形花纹则要用凿刀去“凿”;另一些复杂的花纹图样须用斜口刀“刻”。在雕刻过程中,需要小心制作,注重细节的处理,确保皮影制作准确无误。

“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采用这种线法。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多余部分,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用虚线、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用于影片建筑的刻制。暗线则是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用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雕刻皮影有许多口诀,如:“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又如:“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刻鼻子尖;刻衣饰花纹——万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棂丢出齿,挑成雪花花;刻盔甲——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龟,一满都在水字格。”

4.上色着彩

在皮影雕刻完成后需要上色,以便使其更加形象生动。上色的颜料要求色彩亮丽鲜艳、附着度高,并且不会刺激皮肤。在着色的过程中,要注意颜色的搭配和涂抹的方式,以确保皮影的外观令人满意。

师傅的设色十分大胆且讲究,多用自己调配的色彩着色,如用矿物配制的紫铜、银朱、普兰,用植物配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彩用大些的器皿,把纯色放入器皿内,把器皿放在特制的灯架上,放几块用精皮提前熬制好的透明皮胶,在器皿内与颜色混合,下边点燃火烘烤,使胶与色融为粥状样,趁热在皮影上着色。师傅用的色彩种类不多,但他们对颜色的掌控十分熟练,巧于搭配颜色,利用层层点染的方式制作的皮影色彩纷呈、光彩夺目。

5.发汗

发汗是十分关键的一个过程。目的是通过高温使颜色渗入皮影内部,并使皮影中多余的水分蒸发,使皮影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保持颜色鲜艳。发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把着好色的皮影用薄木板夹好,放在热炕(民间的土炕)席底下压好,通过热炕的热气慢慢蒸发皮内的水分;(2)用布包裹着上好色的皮影,运用烙铁或电熨斗在平整的地方熨烫,将皮影内的水分排出;(3)将麦秸土坯(烧砖时的泥皮)或砖块烧热,需将土坯或砖块提前搭成人字形,用烧热的土坯或砖块压平皮影,让皮影内的水分流出。对温度的把控是发汗的关键,师傅掌握火候的经验是“弹指点水”,用手指蘸水,或者将唾液弹、滴在熨具上,根据水点所起泡沫的变化,判断水分蒸发的速度,判断温度的高低。大多数情况下温度需在70℃左右。恰当的温度可以使皮影顺利发汗,颜色渗入皮内,制作的皮影颜色艳丽,经久耐用,不会褪色。由于温度适宜,皮胶融入皮质内,封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不易翘扭变形。温度过高会导致皮影收缩,前期的工艺流程会作废;温度低,胶色就不容易融入皮影内,会导致皮影内的水分排不干净,造成所制皮影颜色不亮丽,时间长了发暗,还会导致皮影变形。

6.组装

皮影组装需使用特殊的工具,如针、线、按钮等。在装配过程中,应注意皮影的形状和结构,以确保其牢固、美观、滑动自如。为了在表演的时候灵活使用皮影,一个完整的皮影木偶的形状通常有一个头、胸、腹和两个腿、胳膊、肘、手,共11个部分。头包括脸、帽子、胡须和颈部,下部是一个楔子,在表演时插入上胸部的卡口内,在不使用时卸下。胸部装置卡口,是皮影木偶的头插入的地方,在上胸侧有两个钉结,用于连接手臂,包括上臂和下臂两个部分,手连接在下臂上。

腹部与胸部、下方和腿、腿和脚作为一个整体相连(包括鞋子)。皮影的每个关节都应该雕刻一个出轮盘式的枢纽(称为“骨缝”),以避免肢体重叠出现阴影。连接接缝的点被称为“眼睛”。眼睛的选择与皮影的造型有关,能提升人物的精神气质。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结合成形,用11个主要部件装成一个完整的影人。接下来是形体的组装,给人物的双手和动物的头颅、脊背安装用于操作的金属结圈和小竹竿,连接竹竿与皮影支点的金属要有一个垂直的转折,在表演时方便控制人物或动物从顶部忽然翻转180°的转身动作。

7.调试

装配完成后,需要调整皮影木偶。在调试过程中,需要使用专业的调试工具,如鼓、长笛、钢琴等。在調试过程中,应注意音量和节奏的控制,以确保皮影戏的声音效果与皮影操作的连贯性,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8.完成修复

为了进行表演,应该安装三根竹竿作为操纵杆,即签子。在演文戏的时候,在人物的胸部装置一根签子,用铁丝相连,使影人能翻转活动,再在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增强舞台效果。在演武戏的时候,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于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从而体现人物的武术高强。

调试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演出。在表演过程中,需要特殊的表演工具,如鼓、二胡等。在皮影戏的表演过程中,应注意动作、唱腔及乐器声音的协调,以确保皮影戏的表演引人入胜。

二、皮影戏的风格与特色

(一)皮影戏的唱腔特点

猜你喜欢
角色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关于动画人物角色设定中的服饰设计研究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