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传统壁画主要有墓室壁画、石窟壁画以及寺观壁画三大类。山西寺观壁画作为我国宝贵的艺术财富之一,其题材内容体量庞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选取山西寺观壁画中的云水纹作为研究对象,对唐、五代时期的不同寺观壁画中云水纹的表现做分类和归纳,以更清晰地了解云水纹的造型特点,同时分析不同情境下云水纹的功能,并探讨云水纹在寺观壁画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推动寺观壁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寺观壁画;云水纹;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2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4-0009-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刘智慧.唐、五代山西寺观壁画中的云水纹初探[J].天工,2024(4):9-11.
唐代,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这为宗教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佛教寺庙广为建设,壁画的发展也随之兴盛起来,为中国艺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寺观壁画中一直不乏云水纹的表现与运用,这些纹样以其多样的造型方式,展现出时代的审美趣味,具有独特的时代烙印。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几经战乱,在山西寺观中唐、五代时期留存壁画较少,只能在佛光寺和大云院壁画中搜集到相关资料。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方的佛光山上,于北魏初建,唐、明、清多有修缮重建。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这是我们这些年里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结构建筑,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十余尊,梁下有唐人题名墨迹,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1]壁画保存于东大殿,此殿是唐代遗构,五台佛光寺壁画也是我国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寺观壁画之一。
大云院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城西北面的双峰山腰之上,又被称为大云寺,初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除弥陀殿得以保存外,寺内的大部分建筑均已损坏。现存壁画中有不少云水纹出现。唐代社会相对和谐稳定,经济、文化繁荣,这也为我国壁画艺术的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到了五代时期,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政权的影响力下滑,受战乱影响,各方面发展也受到阻碍,这也体现在当时艺术的发展之中,五代艺术在基本继承唐代传统的基础上,已经没有唐代雄浑的气势,逐渐向宋代精微的方向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壁画作品也被赋予特殊的时代印记,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
艺术作品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史资料所不具备的图像功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审美追求。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在艺术创作上给后人留下深刻影响,更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唐、五代时期的寺观壁画中的云水纹进行分类和归纳,以期更加清晰地了解云水纹的造型特点,同时探讨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一、云水纹的形态表现及造型方式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图案样式也是如此。商周时期人们对上天神权的崇拜导致出现了肃穆、重复的回形纹造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纹样生动流畅;秦汉时期纹样多以亮丽的色彩、舒展的形态呈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纹样造型飘逸;隋唐时期出现了朵状云纹,其造型圆转饱满、手法写实、线条优美;五代时期又有所不同,虽形似唐代,但已失去雄浑的气势。从东晋顾恺之的《画论》到清末的论画经典,著作不胜枚举,几乎没有不涉及造型问题的。下面笔者从形态表现、造型方式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云水纹的形态表现
从云纹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最初的旋纹还只是试图描绘自然云朵的阶段,后逐渐演变为程式化的S形云雷纹,到之后出现回环曲线的形态演变,进而发展成卷云纹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还包括秦汉时期的云气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云纹,以及隋唐时期的朵云纹和如意纹。唐代佛光寺壁画中云的表现形态主要采用了单勾卷和双勾卷的朵云纹样式(见图1、图2),用流畅、优美的弧线把云头和云尾相连,形式相对简单,展现了自然云朵的动势,使整体呈现出稳重而灵动之感。从五代大云院现存图像资料来看,该寺壁画中主要为单勾卷朵云纹,多以三两个云头相聚为一组,云头和云尾相连,并且云尾线条呈现出流线形态,非常飘逸,动感十足。这一时期的云纹相较于唐代的粗犷更为细腻,造型更为饱满,线条更为清晰,色彩的使用也更为大胆夸张。
隋至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人们对自己关注思考的起步阶段,那么,隋唐时期则是人们认识自己主体地位的时期,也是确立人类主体地位的时期。由此,人们从受制于神佛的宗教理念中解放出来,进入具有写实之风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唐代现存建筑极少,现存壁画也屈指可数,山西唐代寺观壁画中现有资料已无法考证水纹形态。但从同时期水纹装饰纹样来看,展现了唐代大气恢宏的艺术风格,且具有写实性。平顺大云院壁画中,不论是神佛人物,还是飞天形象之后作为画面背景出现的形似现实波浪的波浪形水纹(见图3、图4),波浪表现得都较为随性,水纹形态与现实中的水纹形态更为接近,也呈现出写实性。
(二)云水纹的造型方式
佛光寺、大云院中仅存的壁画,是山西寺观壁画中具有代表性的唐、五代时期的珍品。唐代佛光寺的云纹样式以流云纹以及单勾卷朵云纹为主,同时与双勾卷朵云纹结合出现。这时候的云纹造型样式还保留有前代的“流线型”特点,但又有所创新:在流线型的基础特点之上,云头与云尾区分得逐渐明显,出现了以单勾卷云纹为主要形式的云纹形态,由于该云纹样式特点与隋代的样式特点密切衔接,故印证了佛光寺的绘画风格属于初唐时期。五代主要延续唐代晚期云纹的样式风格,在大云院壁畫中,单勾卷云纹与双勾卷云纹相互结合使用,以双勾卷朵云纹为主,三勾卷朵云纹也有出现。云纹样式在唐、五代时期是以单勾卷朵云纹和双勾卷朵云纹为基本样式,但云头的形态却有不同形制。在云头周围增加装饰性线条,线条多为曲线重复使用,云头形制从单勾卷、双勾卷到多勾卷已经出现。五代时期的水纹表现方式基本延续了唐代的艺术风格,魏晋时期之前的神秘风格已然不见,转向于更加注重写实,同时保留了魏晋时期的灵动性。波浪形水纹以波形曲线平铺展开,起伏错落有致,排列构成近似平行,像现实中水的涟漪一样一层层扩散开来。
唐、五代山西寺观壁画中的云纹以单勾卷和双勾卷朵云纹为主,水纹则采用波浪形水纹,但形式上相对简单一些,背景上开始出现水纹作为装饰画面。雄厚的经济基础、频繁的文化交流以及安定统一的社会氛围使得此时期云水纹在艺术风格表现上体现为造型的饱满以及色彩的大胆夸张,表现出豪迈奔放的风格。
二、云水纹的功能
(一)空间营造
从整体来看壁画的空间布局,云水纹造型方式和形态表现不断演变,在寺观壁画中由前代的点缀,到这一时期与佛、菩萨人物相互结合,丰富了画面层次。如菩萨众(见图5),壁画中菩萨重叠交错排列,与云纹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壁画中,以云纹映衬神祇人物,云纹在空间表现上分组层叠分布,此外,围绕每组神祇人物的云纹的用色也有所相同,构成繁密复杂的面面效果。如图4、图5中,一方面,画面前端的云纹映衬了佛、菩萨的形象,与后面的水纹、远山做对比,画面的深远感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云纹与下方水纹相结合,拉开了现实人间与飞天的空间距离,丰富了画面的空间层次感。
因此,在壁画创作中,云水纹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寓意也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在画面中的比例逐步增大,云的造型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发展。云水纹不仅作为表达真实自然景物和装饰画面的绘画元素,而且逐步表现出营造空间的功能。如佛光寺《弥陀说法图》中,佛、菩萨周围云气缭绕,一是表达云气缭绕的飞天形象,二是暗喻了画面中佛、菩萨、飞天的空间布局。再如大云院飞天形象中,画面前端香音神乘云飞天,画面后端水波荡漾,营造出一个天上、人间的广阔空间画面。
(二)意境营造
东方审美具有独特的理念。东方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追求写实,而是追求写意。就壁画来说,从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人在岩壁上绘制岩画,到后来服务于政治目的,而在修建的寺观墙壁上绘制神佛形象的壁画,都体现了人们融入其中的不同思想内涵。为表达人们的诉求,不可避免地使壁画具有特定的意境表达。
一幅营造意境的出色作品不仅要有完整的空间感,也少不了艺术家情感的投入。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体现在艺术风格上多追求圆润丰满。如图1、图2中佛光寺壁画上的朵云纹,云气和人物形象相互映衬,用圆滑、婉转的弧线把云头和云尾相连接,形式相对简单,体现和还原了自然之云的运动张力,整体具有敦厚而灵动之感。五代大云院壁画上出现了波浪形水纹背景,其波浪纹路流畅、造型规整,表现出水与重叠的山峰、飘逸的流云相互交融的生动景象,营造出云气缭绕的氛围。因此,壁画中的云水纹不仅以其独特的方式营造了空间,还创造了壁画中独特的意境。
三、云水纹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云水”不仅是自然现实的再现,也被赋予了不同寓意和神话色彩。这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在寺观壁画中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水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原始部落依水而建,还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雨水的富足与否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社会的安定、政治的稳固;最原始的宗教活动也起源于巫术和祈雨。因此推断,水崇拜思想在中国延续了千年,其重要程度不置可否,而与雨水紧密相连的天象—云,同样也有着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唐、五代时期的云纹样式主要是隋代流云纹和飘带云纹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朵云纹样式。其构成特点是云头呈内卷形状,云尾则飘逸灵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人以写实性的自然、飘逸之感。云纹的韵律感是其美感的重要构成基础,也是它最典型的形式特色。唐、五代时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黄金阶段,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呈现繁荣景象,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云纹的第一视觉印象就是由于它的重复性而带来的厚重感和节奏韵律感,凸显了其独立的形式美学意义和中华民族审美观念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水纹不论是唐、五代的层叠的波浪形,还是画面中水的布白等,其多样性的形式语言和技法使其不仅具有了节奏与韵律,同时具有了与其他绘画元素兼收并蓄的审美特性。因此,云水纹样展现了轻盈灵动的节奏和和谐共存的特点,富有生机、活力。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以及对大自然的崇尚和敬畏之情在这一点上也得到体现,同时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精神。
四、小结
寺观壁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壁画中云水纹的演变代表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的变迁,同时也展现了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凝聚着历代优秀艺术家的努力和智慧,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云水纹不只是作为壁画中的装饰图案和纹样,还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因此,我们在进行壁画研究工作时,不仅要观察其外在的呈现形式,还要注重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进而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獻: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4]陈芫玮.敦煌壁画中“水”图像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3.
[5]叶磊.山西晋南寺观壁画艺术价值探析[J].美术观察,202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