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铜鼓蛙饰的艺术空间再造形式研究

2024-04-21 02:58许珍珍
天工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摘 要]壮族铜鼓是广西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铜鼓上的蛙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壮族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通过深入挖掘壮族铜鼓蛙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探索其艺术空间的再造形式,以此丰富铜鼓蛙饰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形式,促进广西壮族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开辟新路径。

[关键词]壮族铜鼓;蛙饰;空间再造;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4-002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许珍珍.壮族铜鼓蛙饰的艺术空间再造形式研究[J].天工,2024(4):24-26.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壮族铜鼓纹饰的当代艺术形态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22KY1804)。

壮族铜鼓是壮族较为独特的打击乐器,以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艺闻名于世,其中的蛙饰更是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传统铜鼓艺术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因此,如何将传统铜鼓艺术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成了我们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广西壮族铜鼓蛙饰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的深入分析,探索其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空间再造形式,以期为传统铜鼓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现代艺术创作领域提供新的表达形式。

一、壮族铜鼓蛙饰的文化意蕴与艺术特征

(一)壮族铜鼓蛙饰的文化意蕴

1.生殖崇拜的象征

蛙崇拜是壮族文化中非常古老且重要的图腾崇拜之一,铜鼓上的蛙饰,正是这一崇拜的生动体现。通过雕刻的方式,蛙的形象被永恒地定格在鼓器之上,成为壮族的独特民族符号。在壮族的民间传说中,蛙被赋予了诸多神性,如与人类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雷神”的化身等,无不彰显着蛙在壮族文化中的崇高地位。而蛙所象征的强大生殖能力,更是被壮族人民寄予了多子多孙、族群繁衍的美好愿景。

2.丰收与富足的祈愿

壮族拥有悠久的稻作文化历史。在深山的居住环境中,农业对于壮族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然而,在古代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丰收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计。因此,蛙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殖能力的动物,被赋予了丰收与繁衍的象征意义。铜鼓作为壮族重要的祭祀礼器,在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敲击铜鼓,壮族人民祈福避灾,祈求农业丰收、生活富足等。同时,蛙作为与水密切相关的动物,在壮族文化中也被视为能够掌控雨水的“雨神”。因此,铜鼓蛙饰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祈愿,也体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蛙深厚的情感依赖。

3.艺术价值

铜鼓蛙饰不仅是壮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符号和民间信仰象征。作为文化符号,铜鼓蛙饰凝聚了壮族人民对蛙的特殊情感和对稻作文化的信仰与追求;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时空界限,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铜鼓蛙饰具有的独特艺术风格使其成为艺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二)壮族铜鼓蛙饰的艺术特征

1.形象特征

蛙饰通常附于铜鼓的鼓面上,各种类型的铜鼓蛙饰之间虽有细微差异,但核心特征一脉相承。蛙的造型均是抽象概括提炼,腹部留空如孕妇的肚腹,四肢着地。蛙的形象特征全部概括为几何形态,造型风格古朴、粗犷而富有原始张力。

以典型的冷水冲型铜鼓为例,蛙饰整体造型以几何形体为基调,简约而不失大气。四肢被巧妙地简化为线状,强而有力地抓附于鼓面,展现出强烈的动态感。臀部则被塑造成圆润饱满的球形,与留空的腹部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其立体感。头部呈三角形,微微上抬,双眼圆睁,目视前方,宛如一位英勇的战士,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领地。蛙饰表面具有丰富的麦穗纹样,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将蛙的形象和图腾文化、铜鼓纹饰融为一体,使铜鼓整体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2.构图原则

铜鼓上的蛙饰布局,以其独特的对称性展现了庄严肃穆的美感。这种对称性不仅体现在单个蛙饰的摆放上,更贯穿于多只蛙饰的巧妙组合中。无论是单蛙的独立造型,还是群蛙的和谐共鸣,都严格遵循着对称的构图原则。铜鼓蛙饰的摆放也注重层次感的营造,即不同大小、数量、高低、疏密、主次的蛙饰组合,有的蛙饰以四只、六只或八只为一组,有的小蛙蹲在大蛙背上,有的大蛙背负着数只小蛙,有的大小相间环列,整体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生动活泼的场景感。

3.空间塑造特点

壮族铜鼓蛙饰在空间塑造上也展现出了极高的造诣。蛙的构图、形态、线条以及四肢等细节都被精心雕琢,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尤其是蛙腹部的留空处理以及四肢的造型设计,更是使得蛙饰的造型充满了建筑般的空间稳重感。此外,蛙饰在空间塑造上还巧妙地运用了透视效果。通过头部与前腹空间的放大处理以及五官、细节的清晰刻画,与尾部空间的收缩概括以及纹理的简洁处理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逼真视觉空间效果。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蛙饰的逼真立体感,也提升了整个铜鼓的艺术表现力。

二、壮族铜鼓蛙饰的艺术空间再造形式研究

(一)形态空间再造

1.具象形态重塑

具象形态重塑是对铜鼓蛙饰的实体形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再创造。在维系其原始生命活力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蛙的形象、比例、结构以及动态特征,力求重塑出具有高度写实性和典型特征的蛙形象。例如,针对铜鼓蛙饰整体造型的简洁大气特点,在具象形态重塑中巧妙运用圆雕艺术手法,对蛙的形象细节进行精雕细琢,突出其鲜明的五官、丰富的表情以及细腻的皮肤纹理,營造出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同时,结合壮族人民对蛙的图腾崇拜,将蛙与人的形象巧妙融合,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视觉效果,或者通过独特而巧妙的构图,表现蛙与人和谐共生的自然状态,赋予具象雕塑更多的艺术内涵。

2.抽象形态演绎

壮族铜鼓蛙饰的抽象形态演绎,致力于深入探索蛙饰纹样的内在韵味与独特魅力。这一过程不仅是提炼与升华,更是对蛙饰造型、纹样和装饰手法的深度解读与重塑。艺术家以独到的视角,捕捉蛙饰中隐藏的、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符号,借助现代抽象雕塑的创作理念和技术,对这些符号进行巧妙的转化与再创造。

如,艺术家可以从蛙饰中提取某一关键元素,运用点、线、面、体的综合手段进行解构与重构,按照形式美的视觉效果与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形成具有视觉美感、音乐节奏、丰富情感的抽象构成作品。还可尝试自由解构蛙的基本形态与元素,在重构的过程中,注重线条与形体的和谐统一,追求多维度的变化与呈现。并巧妙地重复运用各种元素,拓展空间想象力,以此创造出既保留传统精髓又富有现代设计理念的新式民族符号。

抽象形态演绎同样可以对铜鼓蛙饰的形态进行内在精神性的再创造。可深入其内在,通过抽象雕塑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寻找并运用合适的材料与工艺,在空间塑造中表现蛙图腾文化精神以及人们对蛙的敬畏之情,构建一个富有精神内涵的空间。这种精神性的再创造,使蛙饰不只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二)色彩空间再造

由于铜鼓蛙饰的传统材质主要为青铜,其色彩表现相对单一,缺乏丰富的视觉变化。因此,通过色彩的运用和搭配对蛙饰进行空间再造,能扩大蛙饰空间的广度和深度,并能赋予蛙饰空间不同的情感氛围和视觉体验,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强化铜鼓蛙饰的空间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1.静态色彩再造

在静态色彩再造中,倾向于运用柔和、平静的色调,通过精细调整色调的明度和纯度,来呈现出一种平和、冷静的美学效果,即使是单一的色调也能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视觉深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壮族人民在染布时常用的植物蓝靛,其色调宛如蔚蓝大海的冷色,在铜鼓蛙饰的现代空间设计中运用这种色调,可以营造出一种仿佛置身于静谧海水中的真实空间感,使观众在观赏时能够产生一种深沉而放松的心境。

2.动态色彩再造

相较于静态色彩的沉稳,动态色彩再造则追求一种更加活跃和热烈的视觉体验。艺术家可大胆运用鲜艳、跳跃的色彩,如原色、间色和复色等,通过巧妙的对比和搭配来再造铜鼓蛙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动感。例如,将红色、黄色和橙色等暖色调综合运用于蛙饰的五官和纹理中,这种鲜艳的颜色搭配能够迅速吸引观众对铜鼓蛙饰的注意力,给观众一种仿佛置身于热烈节日或活动中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尝试通过色彩的混合搭配来探索更加多元的情感表达和视觉效果。比如,采用红与绿、黄与紫等对比鲜明的颜色组合,利用它们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来进一步增强蛙饰的活力和动感。

(三)材质空间再造

1.传统材质的新生

在传统铜鼓蛙饰的制作中,铜、铁等金属材料经过铸造或雕刻,呈现出富有民族韵味的装饰效果。传统材质的再造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融合与创新。在艺术实践中,首先,可以利用金属材料的不同肌理,通过雕凿、抛光、氧化、着色、喷砂处理等技术,改变蛙饰表面的光泽度、色彩和纹理;其次,可以运用不同材质进行镶嵌,如金属、宝石、陶瓷等,以精湛的镶嵌技艺,创作出精美的图案和装饰;再次,可以结合其他传统工艺,如漆艺、竹编、刺绣、贝雕等,为蛙饰提供新的艺术空间。

2. 现代材质的探索与融合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工艺面临着遗失与边缘化的风险,其使用价值也日渐淡化。因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激活和复兴这些沉寂的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材质再造作为一种创新方法,可以对铜鼓蛙饰的材料质感和空间进行重新改造与再利用。

通过运用3D建模软件,艺术家可以对蛙饰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重构,不仅能完美还原传统铜鼓蛙饰的细腻纹理和独特造型,还能创造出新颖别致的蛙饰设计。光敏树脂材料的轻便性和可量产性,为实现铜鼓蛙饰的实用价值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而借助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術,可以为铜鼓蛙饰打造虚拟的展示环境和互动体验空间,观众通过智能设备,便能欣赏到蛙饰的三维模型、动画演示,获取丰富的文化背景信息,从而获得更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现代材质再造还可运用不同材质的拼接和组合来创造全新的触感体验,轻质金属合金、环保塑料、硅胶、玻璃、光学纤维等现代材料的加入,为铜鼓蛙饰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材质选择与更加丰富的视觉和触觉感受。

(四)文化意蕴再造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铜鼓蛙饰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意义。在现代社会中,铜鼓已经不再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而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文化意蕴的再造是文化符号再造的核心,它对原有文化符号的深层含义、价值观、理念等进行重新解读、塑造或诠释,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这对于重构蛙饰的艺术空间非常重要。

通过深入挖掘蛙饰和铜鼓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家能够重新诠释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功能及地位,进而揭示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例如,挖掘蛙饰在古代农业文明中的多元象征寓意,铜鼓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所承载的权力、身份和信仰等元素。同时,将蛙饰和铜鼓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为其注入新时代文化内涵。还可以将蛙饰所蕴含的生育、丰收等理念与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国家生育政策等相契合,从而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此外,创新诠释传统文化也是推动蛙饰和铜鼓等文化元素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借助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在保留原有蛙饰造型的基础上,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韵味又充满现代感的文化旅游产品及艺术衍生品,进而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三、结束语

壮族铜鼓蛙饰的艺术空间再造形式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富有创新性的艺术表达方式,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传统艺术创新的新视角。通过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特征。这种创新的艺术形式不仅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韦梦琦. 广西壮族图腾神话中的蛙图腾崇拜意识及其价值分析[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9(1):67-72.

[2]宋雪.广西壮族“蛙崇拜”辨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2.

[3]汤春华.图腾信仰与族群认同:以广西壮族族群蛙图腾信仰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123-125.

[4]张照.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2.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试论彝族“跳菜”的文化传承及其特殊功能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