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电工电子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4-04-20 10:03卢飒
大学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一流课程课程思政互联网

卢飒

[摘 要]针对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电工电子课程组以价值观培养为引领,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将“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互联网+教学”三者有机融合,构建电工电子“大思政”课程体系,打造了“三重保障”教学团队、厘定了“三层要素”育人体系、推进了“三阶课堂”思政融入、设计了“三位一体”评价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的“3+3+3+3”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有效提升了课程育人效果。

[关键词]一流课程;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2-0096-04

电工电子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电路与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相关实验实训,是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类、电子信息类等电类专业和测控、机械、质量、安全等工科非电类专业共计12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其中,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面向电类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面向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又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对后续专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我校电工电子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建成了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其中,电路分析基础被认定为国家线上一流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被认定为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被认定为浙江省线下一流课程,电子设计基础与创新训练被认定为浙江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数模混合电路系统设计被认定为浙江省虚拟仿真一流课程。

自2019年以来,课程组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将“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互联网+教学”三者有机融合,全面开展基于“慕课+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以解决在有限课时内兼顾思政与专业教学的难题,提升思政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尽管课程组教师对课程思政已有一定的认知和实践经验,但仍存在思政教学能力不足、知识点与思政理论的教育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课程思政资源不够丰富,未能紧跟学科前沿和时事热点;电工电子同类课程之间育人要素分散,缺乏针对性且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课程群的育人合力;思政融入方式较生硬,且以单向灌输为主,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此外,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不利于持续改进和提升。

一、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一)打造“三重保障”教学团队,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打造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学名师、实验技术人员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的电工电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挖掘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方案、撰写思政案例等。团队负责人为省师德标兵、省优秀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高,统筹育人工作能力强,同时也是两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省本科教指委委员,在专业深度上给予了保障;思政教学名师为教授、博士,在思政高度上给予了保障;团队全体教师都是热爱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娴熟、专业成熟的中青年教师,在执行力上给予了保障。

建立課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两周一次开展集体备课、思政案例研讨、名师示范、专题讲座、教师培训等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提升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的常态化交流机制。课程组全体教师均已加入国家级电路原理课程虚拟教研室及电工电子课程虚拟教研室,与其他高校教师共建共享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1]。依靠虚拟教研室内数百位教师的集体智慧和群策群力,及时补充当前科技最新动态、时政等信息,以学科发展前沿技术更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二)厘定“三层要素”育人体系,构建电工电子“大思政”课程体系

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工学类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点,结合新工科建设需求,厘定基本要点层、职业技术层和问题解决层“三层要素”育人体系(见图1)。

对电工电子不同课程育人要素进行协同,避免同质同构情况出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重学科理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涉及行业发展较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而实验实训课程重实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2]。这些课程的课程思政不应是趋同而应是互补的关系。因此,育人要素应“一以贯之”地融入电工电子课程群,使育人效果形成合力,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电工电子“大思政”课程体系,从“思政目标、思政元素、思政载体、思政形式、思政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顶层设计[1],并构建案例引导、知德合一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见图2)。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层面重新凝练各课程目标;细化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上述三个层面在每一章如何落实都有清晰的规划,对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建设内容丰富且与时俱进的五大思政育人案例库;基于数字化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重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在线课程和新形态教材均有机融入了思政育人元素,包括视频、课件、文本等,使得思政融入更有广度、深度和内涵。

(三)推进“三阶课堂”思政融入,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依托自主研发的多门国家级、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全面开展基于“慕课+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将基础知识放到线上供学生自学,腾出学时空间,提炼高阶科研问题进行分析解构,引入线下课堂研讨,并借助雨课堂获得即时的教学反馈,保障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和效率。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沉浸式思政融入路径,课前挖掘思政元素,构建思政思维;课中融入思政案例,体会思政内涵;课后评价思政效果,践行思政理念。通过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全时间、全空间融入思政元素,启发学生对工程伦理的思考、对逆境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实现从“教师灌输”到“学生主动感悟”的转变。以“电路元件”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为例,课前发布天才欧姆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课堂上引入学科前沿——忆阻器、工程应用——实际电源建模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课后布置拓展任务——超级电容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重构教学方法,探索并应用专题嵌入式、案例穿插式、隐性渗透式、讨论辨析式和项目研讨式等多元化课程思政融入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机融合、双向互动[3],使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认同度高,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依托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学术化的教学导向[4],把学生的思想、兴趣、精力和志向引导到学科前沿、社会需求、责任担当、科技强国上来。

(四)构建“三位一体”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思政质量持续提升

构建以过程评价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把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态度、思想品质、职业素养等纳入考核指标[3],促进學生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同步提升。

以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为例,课程考核包括线上考核、雨课堂测试、课堂研讨、小组项目、实验考核和期末考试6个环节(见图3)。细化各环节过程考核标准,每个考核点都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多环节、多维度考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5],有效发挥课程考核的诊断、评价、导向和激励作用[6],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水平的同步提升,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考核。

除了考核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学”的效果,还设计了对教师“教”的效果的评价。设计了教师上课量化打分表、学生问卷调查表等,通过课后访谈、学生问卷调查、量化打分等形式,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完善,有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3]。

二、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一)课程育人效果提升

自2019年以来,融合思政育人的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在我校教学实践中的持续应用,有效促进了价值塑造、能力提升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课程育人效果明显提升。学生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对电工电子课程感到满意,认为电工电子课程有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工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其科技报国的责任和担当。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在和电工电子课程高度关联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智能车等A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1人、省级奖264人。依托思政主题,学生在2023年度的浙江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中获得银奖。

(二)课程思政成果丰硕

我校电路分析基础、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被评为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团队被评为浙江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出版了融合课程育人元素的浙江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3部、浙江省“十四五”新工科重点教材1部。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大幅提升,获浙江省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浙江省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赛二等奖、浙江省本科高校“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特等奖等省部级奖励8项。团队教师因师德师风优秀、教书育人表现突出,获浙江省师德标兵、浙江省优秀教师等省级荣誉5项、校级荣誉2项。

(三)辐射示范作用显著

建设的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累计共享高校多达700余所,受益学生达6万多人。融合课程思政的省级教材为全国百余所高校选用,成果亦被浙江传媒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台州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树人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大之江学院等几十所高校推广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成果负责人应邀在中国高校电工电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讨会等全国、全省的研讨会及各兄弟院校作课程思政建设分享报告40余场。课程育人效果突出,被浙江卫视宣传报道。《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钱江晚报》等多家媒体对课程改革成果进行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

[ 参 考 文 献 ]

[1] 创新“四双四环”模式 打造课程思政样板[J].在线学习,2021(12):64-66.

[2] 李蕉,方霁.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2(11):64-71.

[3] 孟子敏,李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若干问题及改进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2(3):51-57.

[4] 赵洱岽,于彤彤,刘力纬,等.育心明德  道术相济:建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程思政之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8(9):52-55.

[5] 何俊美,陈红梅.基于“三教”改革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21(15):108-109.

[6] 孟繁杰,郭宝龙,张玲霞,等.新时代“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0,42(3):38-40.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一流课程课程思政互联网
“四个回归”背景下《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试析“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讨
面向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基础(C)》一流课程建设探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