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宇 连凯宇 周率
【内容摘要】如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认为,将“新闻发言人机制”引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客观需求、基于“00后”学生特点的现实需要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此举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强化学生价值认同。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机制;“形势与政策”;课程思政
一、背景概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指导下,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由弱到强、由点及面,步步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①然而,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舆论场上的斗争日益增多②,西方媒体针对我国的不实报道屡见不鲜。当前我国外部舆论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③
“新闻发言人机制”指的是政府或组织举办的信息和新闻发布活动,直接向外界发布信息,解释政府或组织的重大政策和事件的机制。新闻发言人机制是国际通行的新闻发布制度,是沟通媒体、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桥梁,也是阐释中国政策主张、展示中国形象、应对国内外突发事件、引导国际舆论的重要渠道。它能够实现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媒体集中,能够迅速将信息扩散给公众,具有正规隆重、沟通活跃、方式优越等特点,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增强公信力,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中国故事、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的重要手段,是展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
“形势与政策”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都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形势与政策”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它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回应热点问题,科学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
如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程,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使学生面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时,能正确分析形势、理解政策,进而让“形势与政策”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新闻发言人机制”引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必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客观需求
当前,包括“形势与政策”在内的思政类课程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面临一些共通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占据了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没有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兴趣,没有开展有效的互动和辩论,使得课堂教学死板、单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其次是教学情境的缺失,教师没有创设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思政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使得思政课程与社会现实脱节,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再次是教学环境的封闭,教师没有拓展思政课程的渠道和平台,没有让学生切实接触到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和热点、疑点、难点和敏感点问题,没有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和服务中去,使得思政课程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相背离,不能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总之,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不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
(二)基于“00后”学生特点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群体已步入“00后”时代,“00后”大学生是出生在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大众化的时代,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作风民主,交流交往方式网络化。他们具有自身独特的气质和特点,如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娱乐方式、理性化的处世态度、务实化的人生理想等。他们受网络自媒体和流行文化影响严重,呈现出世俗化和娱乐化倾向,对网络媒体依赖严重,爱好趋于单一化,同时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标新立异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他们普遍了解新时代的责任、使命和担当,能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集体、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愿意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个人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化现象,部分思想激进,部分奉行“佛系”之道。整体来看,他们是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潜力的群体,同时也是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的群体,他们是在互联网时代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但由于他们年龄较小、阅历较浅,缺乏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准确认知和判断,极易被煽动和引导。若能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热点新闻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④基于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主动将自己的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过渡为学生学习经历的陪伴者和学习成效的激励者,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供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的教学服务,⑤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养成良好的网络素养。
(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新闻发言人机制”是国际通行的新聞发布制度,是沟通媒体、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桥梁。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保障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视。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引入“新闻发言人机制”,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国内外形势和政策动态,增强他们对时事热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模拟新闻发布会等教学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培养他们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职业道德的意识,提升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扮演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可以激发他们的主体观念和创新精神,让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自觉地接受正确思想理念的指导,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新闻发言人机制”在“形势与政策”中的具体操作
将“新闻发言人機制”运用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时,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又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如果是那些内容丰富的发布会,可占用一次课的时间来做模拟;如果是内容相对简单的发布会,则可穿插在授课过程中或者课间、课后进行模拟。具体可以分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三个阶段实施。⑥
(一)活动前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提前引导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激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广泛参加活动。例如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新闻发布主题和形式,并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其次要确定发布会现场的参与人员和角色分配,具体角色包括“主持人”“发言人”“新闻记者”等,让学生根据意愿选择角色,并根据角色提前搜集新闻相关素材,确定活动流程(主持人)、准备提问的具体问题(新闻记者)以及发言提纲(新闻发言人)。通常来说,活动前准备越充分,整个机制运转就越顺利。
(二)活动中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授课教师要提前与学生做好沟通,对教室进行简单布置,使教室变为“发布会现场”。教师要组织学生按照“新闻发布会”的流程进行模拟,包括开场白、发言人陈述、记者提问、发言人回答等环节。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礼仪规范、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要求,还要注意控制时间和节奏。之后由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新闻记者”和“新闻发言人”进行问答。为了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授课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增加“评委”的角色,对整个新闻发布会过程中的“主持人”“发言人”“新闻记者”进行打分,选出“优秀发言人”和“优秀记者”等。
(三)活动后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评价,总结新闻发布会的优缺点和收获,引导学生反思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要与学生分享一些新闻发布会的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为了使发布会更好发挥作用,在模拟发布会结束后,授课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对整个模拟发布会进行复盘和讨论。讨论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对新闻发布会现场参与同学的表现进行点评;二是要通过模拟“新闻发言人机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养成充分的新闻素养,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鉴别和取舍,而不是人云亦云;三是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虽然自己不是真正的新闻发言人,但是作为中国的一分子,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名大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塑造着国家的形象,每个人都是中国“行走的发言人”,进而引导学生要文明做事、高尚做人。
四、教学效果
如果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其实也是一个传播的问题。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给学生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将“新闻发言人机制”引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果。通过在课堂上模拟新闻发布会,给学生营造一种“身在其中”的体验感,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到我国的国情、社情,比起单纯地传播知识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授课效果。
(一)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最佳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们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讲授者,学生是听课人,“单向输出、单向输入”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将“新闻发言人机制”引入“形势与政策”课堂之后,通过设置“新闻发言人”角色,让学生扮演政府部门的代表,就当前时事或热点问题进行发布或回应,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关注,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现实和国家大事的认知和理解。“新闻发言人机制”的引入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是主讲人,还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除了是被动的“听课者”,还是课堂活动的参与方,这样一来,有效提升了学生课堂的参与性,使课堂变得互动性更强、更有趣味。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如果单纯地讲述理论,学生只会觉得整个课程枯燥无味,很难有学习热情。因此只有将前沿的时政热点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闻发言人机制”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运用到课程之中后,增强了教师课堂的引导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根据时事或热点问题设计相关的话题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度,使学生们能自觉主动地了解我国的国情、社情和社会热点事件,并作出自己的分析。经过检验,“新闻发言人机制”引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持续高昂,更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模拟新闻发布会”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中,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时政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新颖性和复杂性,这也是时政新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强教育意义的原因所在。通过“新闻发言人机制”将时政新闻引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将课程内容延伸到课本知识学习之外,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时政热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此外,“新闻发言人机制”引入“形势与政策”课程,需要前期准备、现场组织和后期总结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全面参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例如在活动的前期准备过程中,需要去做策划、写方案,学生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的记者提问和发言人回答问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活动后期,学生需要进行总结和反思,文字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升。⑧
(四)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认同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性、時效性比较强,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通过给学生分析新闻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认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状况,体会到为什么要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进而引导学生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新闻发言人机制”在课堂中应用效果的好坏,与前期准备工作有很大关系,学生只有提前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提前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新闻背景,才能在活动开展的时候游刃有余,“新闻发言人”在面对记者提问的时候才会“对答如流”。比如要针对国家方针政策召开新闻发布会,学生就需要提前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前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倒逼学生去储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新闻发言人”在“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代表的是“国家机关的形象”,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必须提前了解中国实际,必须谨言慎行、保持头脑清醒,用理性而非感性的情绪来回答问题。这对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能力、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感有重要意义。
五、问题与反思
在“形势与政策”课堂引入“新闻发言人机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改善了教学效果,也增强了学生的价值认同感,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课程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升
“形势与政策”课程大多是大班教学,每次上课少则五六十人,多则百余人,受班级人数和课程时长的影响,真正以“主持人”“新闻发言人”“新闻记者”等身份参与到课程过程中的人数有限,无法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感。今后可以采用“小班教学”或者“圆桌讨论”等形式进行授课,这样可以最大范围地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效果会更好。⑨
(二)课程的内容设置有待优化
在模拟“新闻发言人机制”时,发选取的主题有时过于粗糙,导致学生在准备内容时缺乏针对性,进而无法很好地控制发布会现场的讨论内容。今后再组织实施时,在选取主题的时候要充分酝酿,尽量使主题明确化,以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准备。
(三)课程的教学设施有待完善
在模拟新闻发布会时,场景越逼真,教学效果越好。但受制于教室的简陋条件,无法全方位还原“新闻发布会”实景。若条件允许,可借用学校录播教室、会议室等场地,尽量还原发布会现场,这样学生的参与感会更强,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综上,“新闻发言人机制”应用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之中后,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从传统的“要我学习”逐渐转变为“我要学习”,由“听课机器”变为“课程参与者”⑩,课上师生互动日益频繁,学习气氛日益活跃,学生出勤率也明显提升。今后要从探索小班授课、完善课程内容、优化授课场地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新闻发言人机制”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①尹韵公:《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刻不容缓》,《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4期。
②黄楚新、陈伊高:《新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如何更有效开展传播》,《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4期。
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
④郭宇楠:《社会热点新闻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及融合路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⑤常启云:《〈新闻发布实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探究》,《传媒论坛》2021年第1期。
⑥汪早容:《理论学习与“新闻发布会”——基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世纪桥》2013年第5期。
⑦陶贤都:《基于沉浸传播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1期。
⑧智慧:《论“场景模拟”教学法在〈英语新闻读写〉中的应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⑨管倩:《如何破解新闻专业教学“最后一公里”——贵州民族大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媒体融合新观察》2019年第4期。
⑩张爱玲、逯珊楠:《模拟发布会在新闻采写课上的运用》,《新闻知识》2010年第10期。
(作者张顺宇系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讲师;连凯宇系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讲师;周率系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
【责任编辑: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