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教学一致性的思考与实践

2024-04-19 08:30王灵勇姜滢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算理错误

王灵勇 姜滢

[摘  要] 运算领域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教师要基于整体视角进行结构化教学,体现运算教学的一致性。通过对二年级学生进行调研,以及从教材、学生认知特点、教师的教学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学生在“退位减法”计算时易错的原因。基于新课标运算教学一致性理念,研究者提出内容从模糊到清晰、算理从表面到深入、练习从单一到系统等三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 错误;退位减法;算理

一、问题缘起

笔者在教学二年级退位减法(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零)时发现学生虽然做对了题,但是不明白算理。在导学环节笔者出示题目:500-348,让学生先独立开展试学,然后请“小先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笔者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追问深研:“十位上答案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A回答:“十位上的0不够减,需要从百位借出1。”这时候学生B举手回答:“我没算,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向个位退1,所以十位就是9。”

笔者追问:“你们听懂了吗?被减数个位上的‘0、十位上的‘0上面都有退位点,怎么个位是10、十位变成9了呢?”

学生的回答让笔者陷入了沉思:0上都有退位点,为什么被减数十位上变成9呢?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哪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什么呢?

二、深入调查

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当哪一位不够减的时候向高位借“1”,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算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上述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明白算理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呢?基于此,笔者对学校三年级4个班16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调研(测试内容如下)。

1. 列竖式计算

(1)500-298=  (2)350-149=

(3)409-314=  (4)114-107=

(5)135-46=   (6)203-193=

(7)814-737=  (8)423-269=

(9)100-591=  (10)6375-486=

(11)403-158= (12)1010-999=

2. 选择题

(1)在计算500-298时,按照怎样的顺序点退位点(   )。

A. 先点十位,再点百位

B. 先点百位,再点十位

C. 没有规定

(2)如图1,所表示的竖式计算中,圈出部分所代表的含义是多少?

A. 2   B. 1   C. 12   D. 11

(3)如图2,所表示的竖式计算中,圈出部分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A. 10-1  B. 9+1  C. 没有含义

总体而言,学生对退位运算的理解有难度,错误率很高。其中列竖式计算(具体情况统计如表1)中题(7)、题(9)连续退位学生错误率分别是35.86%和28.97%;题(1)第一步先确定退位点在哪个位置的错误率有14.48%;题(8)退位点表示实际含义学生错误率有24.14%;题(11)被减数数中间有0,需要向高位借“1”错误率很高,达到了37.93%。

退位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表示向前一位借“1”;第二种表示和原来的数相加。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忘记和原来的数字相加,类似的错误占30%以上。学生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不能理解退位的意义:有时候要求退位一次却退位了两次(如图3),有时候根本没有退位却退位(图4),有时候不需要退位却退位(图5),忘记加原来的数字(图6),1和0退位后含义混淆(图7),忘记连续退位(图8)。

三、成因分析

调研测试中的第一种题是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变换,而第二种题是根据退位点的理解改编的。笔者通过对错例的分析和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退位减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1. 思维过程的单一

低年级的学生数学思维比较单一,学生对退位减法算理的理解比较薄弱。学生需要经历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什么时候进行退位运算、怎样进行退位运算。比如在教学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时,多个数位连续进行退位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思维过程,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特别是十位、百位、千位上相减时,既要从高位上“退1当10”,与本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再减,同时还要减去借走的1后继续减,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缺少全局性,导致错误频出。

2. 繁与简的矛盾

解决退位减法问题蕴含着很多的方法策略和结构化思维路径,比如前测中学生呈现的问题:该退位1次的时候,却进行了2次退位;百位和千位退位遗忘,不该退位的时候乱退位;借来1以后忘记和原数相加,连续数位出现退位错误频繁;数位上1和0的退位运算难以区分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和速度,常常让学生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省去繁杂的计算过程,以实现计算简便,达到计算方法自动化水平。

3. 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过程过急

运算教学中部分教师为追求正确率和速度,忽视了学生对运算过程的探究,想当然地认为运算课比较简单,并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推进,对算理的探究教得过急,过早总结运算的方法,用自己的“教”取代了学生的“学”,导致学生对算理悟得不深、学得不透。事实上,学生对连续退位过程意义的理解是比较难的,教师要借助几何直观充分展示交流学生的竖式计算过程,激活语言表征,帮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算理的本质。

(2)退位意识淡薄

為什么会出现退位减法?数学源于生活,退位减法的产生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比如计算72-45,教材会提供退位减法的过程暗示,个位上2不够减6,这时需要到十位上借1,表示1个10,12减5等于7。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和对比沟通,体现算理的一致性。比如,有的学生会把72看作75,75减45,得30,再减3得27;有的学生先看十位,先用70减40,再用32减5得27等。教师要让学生在方法对比辨析中发现不管哪种方法都有退位的过程,其“理”具有一致性,将退位意识根植在学生的头脑中。

(3)错因分析不透彻

学生退位减法出错时,教师往往简单粗暴地解决,认为是学生审题不认真,计算不认真,过于粗心,打个叉叉,让学生继续订正,或者通过反复的练习加强巩固。但是在后续的作业中学生仍然频繁出错,这样的教学治标不治本。事实上很多的错误并非学生粗心所致,而是由于学生计算能力的不足,计算素养的缺失,对计算方法领悟不透。

四、教學对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要体现整体性,要体现运算教学的一致性。教师要打通运算及运算之间内在关联性,体现运算教学的一致性,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运算教学一致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致性,也体现在知识背后的思想与方法存在一致性,即所谓的“通法”[1]。

1. 内容展示:由模糊到清晰

培养学生计算技能,教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一步运算的道理,要通过问题导学、自主试学、展学交流、研学分析、类比,实现不同方法之间的融会贯通,对算法的理解从混沌变清晰。

(1)算式和图的类比

案例1  百以内的退位减法

活动1: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如图9),尝试列式解答。

活动2:直观辅助理解算理。

你能看懂小棒图(如图9)表示的意思吗?它和算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3:根据图列出减法算式。

师:如图10,看到图形,你能想到什么算式?

生:314-25。

师:该得几呢?……

(2)竖式间的沟通

教师要读懂学生的思维,沟通学生不同的算法,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计算教学才能实现“明理通法”。课堂上,当学生出现很多的计算方法后,教师要选择典型方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组算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比一:如图11,两种方法计算顺序不同,左边先十位后个位,右边先个位后十位。

对比二:如图12,两种计算过程不同,左边先加后减,右边先减后加。

对比三:如图13,左右两边退位计算的记作方式不同。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百花齐放的,在教学中稍纵即逝,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价值的学生作品开展深度探究,达到“明理通法”,融会贯通。上述案例中,有的学生受口算方法的影响采取了先算高位再算低位;有的学生受巧算方法的影响采用了先减后加;还有的学生对退位进行了个性化的理解。通过不同层次的对比分析,学生明晰了低位算起计算“序”的重要性,规范了退位运算的过程。

2. 算理理解:由表面到本质

教学是一门“慢艺术”,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算法、理解算理的过程,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数形结合、动手操作、类比迁移、总结归纳等方法理解算理本质。

(1)图示——显现算理

在被减数末尾和中间有零的退位减法中,比如500-403和500-133,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图14)。

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减法退位的过程,将十位退1借10,百位退1借100的过程,化退位的思维抽象为直观。

(2)操作——支撑算理

借助计数器模型,教师要强化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使学生清晰理解退位的整个过程,让学生通过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将笔算过程展示出来,感受计数器中退位其实是把本来珠子不够的数位,变得珠子更多。

案例2  万以内的退位减法

出示图15,提问1:个位上1减7不够减怎么办?想一想、拨一拨、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请学生上台演示,边操作边交流:个位上不够减,十位上借1个珠子给个位。

接着教师进行操作演示,一边在计数器上拨珠子,一边用数字记录整个过程,深刻理解退去用减、借来用加的整个过程。

提问2:十位上1个珠子表示什么意思?借给个位后要注意什么?

学生通过交流明确十位上1个10等于个位上10个1,10个1和个位原来的1个珠子合起来得到11,在1的上方用11来记录。

提问3:现在个位上怎么减?想一想、拨一拨、说一说。

学生交流后,理解11个珠子减去7个,在计数器个位拨去7个珠子。

提问4:仔细观察,十位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又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根据个位上的经验进行迁移运用。

提问5:百位上退1表示什么意思?十位上借1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把动态变化的过程用数字来记录,最后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去9个珠子。

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让学生完整地表述整个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顺势进行小结,强调退位减法的注意点、竖式规范的书写格式以及退位的简捷标记方法。

连续退位的计算,学生的错误率很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操作演示与抽象算理之间进行勾连,通过学生拨一拨、说一说和教师演示强化,让学生对退位减法的过程建立深刻的表象,有效突破学习的难点。

(3)运用——扎根算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学生对算理的理解需要在生活情境的运用中找到原型,得到巩固、强化、扎根。

案例3  “百以内数加减法”片断

呈现情境:亮亮有4元钱,拿走了3角5分,还剩下多少钱?

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写出算式:400-35。

学生尝试用人民币模型进行操作,先把1元转化成10角,然后把10角中的1角转换成了10分。

教师提问:刚才转化人民币的过程和减法过程有着怎样的联系?

深入交流:被减数的个位和十位都是0,为什么个位是10减去5,十位上是9减去3?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通过人民币的情境来理解退位的过程,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将元、角、分单位的转化与计数单位的转化建立联系,既直观又生动,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深入。

(4)归纳——内化算理

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将计算的算理描述出来,给足时间让他们充分探究、交流、巩固和总结归纳算理。

①颜色区分。竖式中借助不同的颜色可以有效凸显退位的过程、计算的顺序,如图16所示,分别用了两种不同的颜色代表退位的变化和位置值情况。

两种方法都不约而同用不同的颜色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②填写补白。教师要倡导学生把思维的过程用文字写出来,渗透尝试与猜想的数学思想。比如笔者在“百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中提出数学问题,列出横式“52-17”之后,让学生尝试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出示图17。

用长方形空白填写位置值,用正方形格子代表退位后数位上数值的变化,这样的留白填写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主动构建数值变化的准确值,在交流碰撞中理解退位的本质含义。

③斜线演示。通过画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退位减法的解题结构,如图18,用画斜线形象地对退位减法的过程进行演示。

教师出示图18①算式,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退位减;图18②大部分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用画斜线的方式表示退位;图18③,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画圈,代表隐藏起来了,代表数值产生了新的变化。

3. 练习设计:从单一到系统

(1)注重培养学生的退位意识

在练习设计方面,如图19,教师应该根据数的位值制意义及数的拆分与组成原理,通过动态图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退位运算意识,提高计算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注重培养思维的全面性

通过计算打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如图20,同一种算式,教師先让学生完成左图竖式,然后不改变数字而通过改变补白位置,从而让思维走向全面。

总之,从一个退位“点”的问题开始,教师在退位减法的教学活动中要尽量拉长学生的思维时间,不要急于公布计算的结果。通过”变教为学“的课堂设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培养思辨、推理的能力,感悟运算算理的一致性。教师要正视学生的问题,关注学生背后隐藏的想法,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尝试不同维度的“退位计算”,尝试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让退位运算意识植入学生的脑海里。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一个会思考的学生可以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算理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你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浅谈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初探
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形结合
不犯同样错误
一次“错误”的表扬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