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食育教育”这个术语起源于1896年,日本卫生学家石冢宗元在《养生君》中提出了“身体、精神、智力的教育即是饮食的教育”。但是在那个时候,食育教育还没有得到确切的界定。1903年,村成斋在长篇小说《食道乐》中将食育教育理念描绘为“通过对食品的了解,使孩子们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发展”。2005年,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其中第二条规定,“食育教育是一种必须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使人们能够吃得健康,从而达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并使人类拥有更多的人性。”
中国农业大学的李里特教授表示,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于2014年正式发布了与食育教育相关的文件,旨在通过有关的膳食流程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促进体育、美学培养,不但要促进提升儿童的健康,而且要促进他们在智力、身体、社会和审美上的综合发展。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的负责人张秋萍也表示:“食育教育是一种尊重自然、继承传统文化、保护生态、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教育。”
0-6岁是儿童味觉发育和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时期,一旦形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就很难矫正,因此要在学龄前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这样不仅能改善和提高幼儿的营养状况,还能对幼儿的终身健康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帮助幼儿在成年后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降低营养不良所导致的慢性病发生几率。由此可见,加强幼儿食育教育既能改善幼儿的营养状况,又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还能有效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二、幼儿园食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食育课程条理性差。在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师可能会对系列活动进行重复应用。食育课程来源于生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要充分结合课程教学的主题、季节以及时令之间的联系,对教学内容和操作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不仅可以使食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还能实现更好的操作效果。
2.活动评价方式单一。在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并根据幼儿的表现对其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进而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更好地实现对幼儿的食育教育。但是在实际的食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只是让幼儿进行相关的操作并品尝自己的成果,且只是采用集体性的教学评价,没有采用有针对性的活动评价措施,评价方式单一,直接影响了食育课程的开展效果。
3.缺乏针对性的观察和指导。在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存在指导不够深入的情况,且以集体性指导为主,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需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把握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指导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师需要在维护幼儿自主操作、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幼儿园食育教育的课程内容
1.饮食行为维度。饮食行为包括幼儿的进餐行为和饮食习惯,鉴于膳食的重要性及其在幼儿日常活动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可将饮食行为分为几个不同的层面,即备餐、餐中自理、餐后整理、用餐礼仪,以此来养成正确的进餐行为及饮食习惯。
(1)餐前准备。餐前准备包括为教师提供的膳食材料做准备,以及为幼兒进行膳食活动做准备,以确保膳食教育顺利进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等,引导幼儿了解如何进行餐前准备,包括干净整洁的桌子、餐具和愉快的背景音乐等,确保孩子在用餐时可以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和愉快的气氛,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餐桌礼仪。“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餐桌礼仪是一切礼节的根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文化修养的体现,所以孩子们必须学会正确的餐桌礼仪。教师可以通过趣味PPT来为孩子们讲解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让孩子们明白餐桌礼仪是就餐时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3)餐后整理。餐后整理是指幼儿在完成用餐后要把餐盘放入指定的收纳盒内,并清洁桌椅、漱口。幼儿在完成用餐后需要按照教师的安排,将餐具内的残渣清理到指定的位置,将餐具放到规定的位置,并对用餐桌椅进行清扫,然后对自身的卫生进行整理,通过餐后洗手、漱口等方式保持整洁卫生。
2.食物科学维度。食育教育涉及认识食物、种植食物和制作食物三个层面的科学探究,从这三个层面进行食育教育,可以使幼儿认识到食品之间的差异,辨别出哪些是健康食品、哪些是有害食品等。
(1)认识食物。关于食物认知的教学内容是根据中国“幼儿营养均衡塔”制定的,教师可按下列次序介绍食物:水、谷物、土豆、水果、蔬菜、肉/蛋/鱼、奶制品、豆类、坚果、油和盐,以及各种食物所能提供的营养和能量。幼儿可以通过探究食品的秘密,形成对食物的认知和选择健康食物的认知。
(2)种植食物。通过对每一组食物的详细分类,可以使幼儿学习到每一组食物的特性、营养价值、播种季节以及种植、护理和收获。在播种期间,幼儿可以了解太阳与庄稼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不同季节和太阳循环下的种子和植株的成长规律,体会它们与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的关系,并对自然物质的关系和秘密进行探究。在栽种和照料植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可以使他们接触到各种工具,并学会如何利用工具来种植和照料植物。
(3)制作食物。在烹调时,幼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简易的小菜,体会烹调的快乐,还可以学习怎样使用简易的炊具。在烹调结束后,幼儿要把各种餐具、厨房用具收拾起来,清洗、贮存各类炊具,养成自我照顾的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满足感与自豪感。
3.饮食文化维度。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本土饮食文化、外来饮食文化三个方面开展食育教育,可以使幼儿认识到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以及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饮食文化的不同。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国土面积造就了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教师在食育教学过程中引入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元素,能够有效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提升幼儿食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例如,结合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等文化习俗来开展食育课程,可以有效地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幼儿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
(2)本土饮食文化。除八大菜系之外,中国还有四川火锅、陕西面食等地方风味小吃,从这类饮食中,我们能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信仰、生活习俗以及地理和植物特性。
(3)外来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及本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外国饮食文化让幼儿了解国外特有的食物与礼仪,如比萨饼、意大利面条、日本寿司、韩国海苔、美国牛排等。透过丰盛的异国风味,孩子们可以领略异国风情,了解各国的饮食特色与文化。
四、幼儿园食育教育建议
1.树立幼儿园食育教育整体设计意识。幼儿园的学习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整体,所以在对幼儿园食育课程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整体设计意识,进而有效解决食育课程设计中的说教、孤立、片面以及碎片化等问题。一要进行整体性规划。在食育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按学年、学期做好课程设计规划,还要做好每周、每日的具体规划。二要具备课程统整意识。要将食育课程与其它课程有效融合,从而将整个食育课程融入到幼儿生活和幼儿园相关课程中进行整体考虑,通过相关课程活动来渗透食育内容,有效地将食育课程融入到各个活动中。例如,在日常饮食活动过程中渗透健康饮食习惯,这比单独开展食育课程活动更有效果。三要考虑食育课程中的哪些部分能够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找出关键点,以此实现对食育课程的自然渗透。例如,在科学领域“感受周围事物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食物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讲解,这样不仅有效实现了对科学领域课程的教学,还有效融入了食育课程的内容,实现了对幼儿的食育培养。
2.加强对教师和后勤工作人员的膳食培训。首先,邀请营养学专家、高校专家为幼儿提供有关营养需求的讲座。其次,定期开展有关食育教育课程的研讨,重视食育教学活动,保证其能够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科学确定食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有效开展有关食育教育的其它教学活动。最后,重视对后勤工作人员的营养知识培训、健康烹调和烹饪技巧训练以及卫生监督,保证孩子们有一个健康、卫生的饮食环境,为幼儿园开展食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家长共同进行幼儿食育教育。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空间,因此,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必然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双方协同,才能取得更好的食育效果。比如,定期开展开放日、科学育儿讲座、食育教育亲子活动等,促进家长对食育的认识,增进其对营养知识的理解。通过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使幼儿的营养知识得到有效补充,从而打破“5+2=0”的局面,形成有利于孩子终身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态度。
4.加强教师对于食育教学活动的设计。首先,教师要对食育教育方案进行深入思考并持续改进,注重满足幼儿情绪上的需要,让他们享受健康的食物。其次,食育教育的内涵十分豐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弹性,把食育知识的范围扩大到各个方面,让孩子对所学内容有更全面的认识,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食育教育,如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方式开展小组活动,并将其融入游戏与环境设计中,使孩子置身于一个真实、直观的食育教育情境中。
5.重视建立幼儿园内的食育教学氛围。一方面,环境氛围也是一种教育,通过对幼儿园环境进行设计与美化,如创造有意义的主题墙并与周边环境互相配合,从而间接地影响幼儿,丰富他们的体验,激发他们对食育教育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对幼儿日常生活习惯的观察,找出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并将其融入教学活动中,使食育教学效果最大化。
作者简介:王百慧(1996-),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