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影 古绍彬 韩四海 伍家发 白周亚 王萍 李鑫玲 郭金英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按照“两性一度”的要求开展高质量的本科生课程建设。其中,“两性”是指“高阶性”和“创新性”,“一度”是指“挑战度”。具体来看,“高阶性”是指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统一,培养学生具备高级思维能力,提升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性”是指要设计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借助具有先进性和互动性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挑战度”是指安排的课程内容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在课下安排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生物化学是生物、医学、食品、农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是最具影响力、探索性和生命力的热点学科,也是引领生物学快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难题。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生物化学教学团队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的通知》(豫教高〔2019〕166号)文件要求,以生物化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依托,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课程标准开展了课程建设和智慧教学。实践发现,生物化学混合式一流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教学团队以培养高素质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为宗旨,坚持“掌握重点,化解难点,追踪前沿,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模式,实施多模式的课程体系,密切跟踪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强调与后续课程和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实现“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习方法,提高工作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在线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毕业要求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性造,让他们全面了解、重点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新内容,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科研实践奠定基础。
二、重塑课程内容体系
很多学生觉得生物化学课程很难,缺乏学习的兴趣,加之课时有限,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针对河南科技大学生物化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团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建设中紧扣社会对生物工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充分调研本课程面向的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授课情况,结合近年来生物化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发展,整合优化、精选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以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为核心,有机整合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新陈代谢及调控两大模块知识体系,建立更科学的课程知识结构(图1);将生产实践中涉及的核酸、蛋白质、酶、维生素等专业实际问题与教学内容中的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紧密联系,将糖、脂、氨基酸、核苷酸代谢及调控等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常见的代谢疾病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团队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了设计与重构,将所有章节内容归类为25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内容分为顶层、上层、中层和底层四个层面。顶层是生物化学研究内容中生物分子的基本功能,上层是生物分子发挥功能的基本途径,中层是生物分子功能发挥的调节方式,底层是各途径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自身生理状态的适应。
图1: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结构
三、建设课程线上教学资源
基于网络课程学习的空间理论,围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团队建设了生物化学课程线上教学平台,分为“生化预习天地”“教学之窗”“素材资源”“学科前沿”“生化案例”“科学家故事”“思政专栏”“互动论坛”等模块,涵盖了上述25个知识点。在线上教学平台中,教师上传了授课视频、动画、课件、习题库、测验、分组讨论、创新教育、学科前沿等教学资源,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自主、自助学习,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和改革
生物化学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练习提升三个环节。
课前,教师提前发布章节预习任务,提醒学生进行线上课前预习,并完成相应的测试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线上预习数据,在课堂或者线上开展课前答疑、主题式讨论。比如,在学习“糖代谢”这章内容前,授课教师通过学习通发布“糖尿病发病率及发病临床表现”等相关学习资料,向学生布置“观看央视的健康之路视频《有氧运动可以改善糖代谢》”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中,教师以知识点为单元,有机融合教师的讲授、动画、视频、案例等教学手段,期间穿插弹幕、问卷、答题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比如,在学习“脂代谢”这章内容时,教师提出关于“肥胖與科学减肥”的讨论话题:只有消耗完人体内的糖原,才会开始消耗脂肪吗?如何又快又不反弹地甩掉脂肪?什么是最好的减肥运动?什么时间做运动减脂最好?脂肪肝的来历?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课后,通过练习自测,复习和理解课堂中的重要知识点,并借助线上平台开展互动互助学习,即学生在线上对课堂上理解不透的内容发起主题讨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进行适时的解答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目前,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形成性考核占比较小,且形式单一;考核内容重知识轻理解、重记忆轻能力;评价的方法不够合理、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产出。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考核,构建了多层次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图2),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总评成绩中,线上成绩(含任务点、课堂测验、章节测验、讨论、文献汇报交流)占比30%,期中考试的线上测验成绩占比2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50%。
图2:生物化学混合式一流课程的考核体系
将多元考核方式应用于生物化学课程后,通过小组讨论、翻转课堂、课外实践、问卷调查等环节,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课外拓展学习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课程思政成效等,强化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积累,促使对学生书本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变为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的培养。
六、课程教学应用情况及效果
在生物化学课程的线上教学平台,共上线教学相关视频246个,覆盖所有大纲知识点,并结合生产实践、临床案例相关知识,拓展学科前沿研究热点。目前,在线测验和作业的习题总数为1236道,考试题库总数为520道,非视频资源为376个。在前三期运行过程中,参与互动讨论的学生累计发帖4206人次,课程活动数为105218个,发放测验和作业137次,共9218人参与。具体课程统计数据参见表1。
在本校应用三轮该教学模式后发现,资源丰富的线上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复习途径,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得到了多数学生的高度评价。
七、课程教学总结与展望
课程团队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础、三条主线”的全新教学模式,建立了“预习-讲授-讨论-演示-检验”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方法,构建了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了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图3)。
图3:生物化学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内容
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汇报、课堂互动、课堂讨论、课堂测试、课后答疑等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线下教学“满堂灌”和互动性不足的缺点,拓展了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深度和广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融汇贯通地掌握生物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实践发现,生物化学混合式一流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科研思维能力,提高了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再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多名学生积极融入科研项目和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多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4项,培养了符合国家战略需要、满足产业需求的学术型、工程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综合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计划项目: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13140012)。
作者簡介:吴影(1981-),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益生菌功能评价和功能食品开发。
*通信作者:古绍彬(1975-),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肠道微生态与营养健康、益生菌作用机制和产品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