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伊豪
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深入实施,民众的健康意识也有所提高,对功能性食品的市场需求愈加旺盛,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和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国内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这种制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创新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本文探索了导师制在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创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导师制应用于功能性
食品开发与创新课程的优势
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创新课程共计32学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分类、熟悉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及制备流程、完成功能性食品的加工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将导师制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创新课程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功能性食品的开发设计、研发实验,以掌握功能性食品开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开发流程、理解功能性食品的功能和优势。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会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具体的任务。通过实施导师制,学生可以获得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注意力放在指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实施导师制有利于教师充分分析学生特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培养。
3.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互依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性。实施导师制有利于教师开展因材施教,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点,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发挥不同个体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创新
课程中导师制的应用实践
在正式实施导师制前,先采用“1+4”的模式组建项目团队,即通过学生成员互选、师生间的双向选择,组建由1名项目导师和4名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同时设组长1名。组建团队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以班级中的40名学生为例,分别由10名不同专业特长的导师进行指导,组建10个开发不同产品的项目小组。导师每周组织召开不少于2次的项目研讨会,并组织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完成项目实践。以16周教学周为例,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创新课程中应用导师制一般分为选题、可行性分析、工艺优化、产品展示四个阶段,具体实施方案如表1所示。
三、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创新课程的评价方法
1.评价指标。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创新课程属于创新创业类课程,也属于实践教学类课程,因此对课程成绩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再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课程的具体评价指标及权重说明如表2所示。
2.評价方法。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创新课程的评价方法由项目导师评价和导师互评为主、学生组内评价和组间互评为辅,具体评价方法如表3所示。
综上,在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创新课程中实施导师制具有多重作用,有利于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全面、细致地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实践,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导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导师制弥补了传统实践教学缺乏协调性、个性化的缺点,值得在其他实践课程中推广使用,以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冯文婕(1983-),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加工技术、高职教育管理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