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学·三单”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实施

2024-04-17 07:31余小鹏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习单教学实施

余小鹏

【摘   要】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教学时要基于“三学·三单”,沿着“解读教材,明确学习目标;依据目标,设计‘三单支架;借助支架,有效组织‘三学”的路径,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促使学生在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的滋养。

【关键词】学习单;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实施

所谓“三学”,是让学生经历课前学、课中学、课后学的一体化学习,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主动性学习,推进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多方式学习。所谓“三单”,即预学单、导学单和拓学单。“三单”为“三学”服务,“三学”以“三单”为支架。实施基于“三学·三单”的学本课堂教学(如图1),旨在引导学生依照“三单”主动进行“三学”,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将这一教学模式引入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于文道统一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面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解读教材,明确学习目标

(一)明确语文要素,准确把握教材

除古诗外,本单元其他课文或为反映革命先烈、革命英雄人物生平事迹的故事,或为革命领袖的代表性作品。它们从不同侧面阐释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志向,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

从四年级下册开始,统编教材多次编排通过各种人物描写方式理解人物形象的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复习巩固和运用提升,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发展性和进阶性(如图2)。教师教学时,要结合课后练习题和六年级下册省编配套《语文作业本》(以下简称“作业本”),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领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革命英雄人物的崇高品格,并通过在课前、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其他革命事迹,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二)明晰教学内容,精准定位目标

教师应基于单元教材的整体解读,确立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内容划分课时,确定课时目标,作为推进学生“学什么”的重要因素。

《十六年前的回忆》依次回忆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等时间节点上的事件。课后练习题主要指向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学习课文表达方法三个方面。故本课要重点展开三方面的学习: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从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中体会他的品质;比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作为小学阶段的首篇议论文,结合课后练习题的指向,本课要重点展开四方面的学习:明确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些内容;知道如何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即梳理课文行文思路,了解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遣词用语的准确严谨;借助相关阅读资料领会课文中“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围绕“炸暗堡”这一事件,按照“为什么要炸暗堡、怎么样炸暗堡、结果如何”的顺序展开。根据课前阅读提示的两个要求,本课要重点展开两方面的学习: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学习课文,结合相关语句感受人物品质;结合描写董存瑞神态、言行的句子,體会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二、依据目标,设计“三单”支架

(一)设计预学单,助力学生有效预学

预学单即预学作业,能为学生搭建预学支架,提高预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有效地预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及其所处时代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学习时会遇到一些障碍。所以,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预学单中,除了“初读课文,了解内容”“认读字词,了解意思,练习书写”“质疑问难”等常规要求外,教师还特别设计了“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人物”的预学任务,要求学生查阅主人公李大钊、毛泽东、董存瑞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革命事迹,初步解决课文理解上的障碍。

(二)设计导学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导学单是促进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两方面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可依据课文目标设计课时目标,借助多维策略设计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在导学单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作业,并穿插作业本中的习题,使作业与教学有机配合,促进学生的思考理解、探究巩固。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导学单分为预学反馈、复习引入、研读探究和练习巩固四个模块。教师分两课时设计导学单,第1课时包含预学反馈、研读探究和练习巩固三个模块,第2课时包含复习引入、研读探究和练习巩固三个模块。

1.预学反馈+复习引入,打基础

第1课时从字词认读、书写、内容了解等角度展开预学反馈,重点解决“军阀”“绞刑”“严峻”等具有时代烙印的难字难词,相机完成作业本第1题,为课文学习奠定基础。第2课时复习引入,学生先回顾课文内容,再结合资料交流依照作业本第5题要求填写的“革命烈士档案卡”,随后完成作业本第2题,达到复习词语的目的。

2.研读探究+练习巩固,强思维

两课时的导学单按照“借助思维导图厘清故事情节说内容”“初谈李大钊人物印象”“以‘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为主问题展开合作探究”的思路进行设计。两课时分别引导学生围绕“被捕前”(第1课时)和“被捕时”“被审时”(第2课时)父亲的言行、神态、外貌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品读相关语句,体会对比烘托和首尾呼应两种表达方法的好处,完成作业本第3题第(2)小题。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在思辨过程中明晰文本内容,体会李大钊这位英雄人物的做法,感受强烈的革命精神。探究结束后,学生阅读课文片段,完成作业本第4题,巩固所学内容,实现学练结合。

导学单有效发挥了教师的“导”,促进了学生的“学”。导学单的设计除关注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外,还要关注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要通过课堂评价引导学生全程关注自己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还知道学得怎么样,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设计拓学单,提升学生运用能力

拓学单即拓学作业,是课文学习结束后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为人民服务》一课的拓学单中,教师安排了拓展阅读材料《张思德短暂的一生》,与课文相呼应,凸显革命传统教育。同时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教学重点,设计了4道不同难度的书面题,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自由选择。作业涉及字词理解、内容把握、人物品质体会、课文主题评价等,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对张思德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精神。拓学单的设计体现了课后作业的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发展,有效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

三、借助支架,有效组织“三学”

(一)以学习资料为纽带,助力学习进阶

为了拉近学生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所描写人物及其所处时代的距离,教师要让学生在预学、导学、拓学这一显性“三学”中查阅相关资料,利用资料搭设认知阶梯,助力学习进阶。

1.课前预学,自主搜集资料,以学定教

此阶段,教师可引導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自主搜集资料,拉近学生与人物所处时代的距离,促进“预学”增值。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主人公往往被重点关注。学生可通过自主搜集人物相关资料,对其有了初步了解,能初步解决课文理解方面的障碍。如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的预学单中,设计搜集董存瑞基本资料的预学作业,要求学生搜集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等,让学生初步认识董存瑞,锻炼提升搜集资料的能力。

2.课中导学,补充关键资料,顺学而导

此阶段,教师应顺学而导,依学生之疑难,相机补充关键资料,帮助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与语言表达方式,体会思想感情。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第1课时的导学环节中,学生在探究描写父亲“被捕前”神态、言行的句子时,不太理解当时局势的严峻。故教师可借助导学单,引导学生完成作业本第4题片段(一)中的“资料袋”,从中感受“局势越来越严峻”,进而更好地理解李大钊的言行。

3.课后拓学,综合运用资料,学以致用

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运用资料,强化革命传统教育,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人物传记、回忆录、伟人诗词等。如在《为人民服务》一课的拓学单中,教师除了布置学生阅读《张思德短暂的一生》,并完成相关拓学作业,还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其他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其他语文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将革命精神植根学生心间。

(二)以语言表达为核心,关注素养提升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用审美的眼光探究语言文字,提升核心素养。

1.关注人物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之美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多为写人叙事类作品,通过对事件的描述,突出人物形象,彰显革命文化。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揣摩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关键词句,体会其表现出来的人物品质。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围绕“炸暗堡”一事多角度展现了董存瑞英勇顽强的品质。在导学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聚焦董存瑞炸暗堡时的外貌、神态、言行,抓住关键词,在独立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中充分感受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对人物描写的审美体验和对人物品质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2.聚焦对比手法,品悟语言表达之美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多采用对比手法来烘托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一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品析表达的秘妙,体会人物形象。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第2课时的导学环节中,教师可在学生小组汇报展示描写李大钊“被捕时”神态、言行的句子时,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描写匪徒的,让学生找出描写匪徒的语句进行学习交流,进而体会到除了可以抓住李大钊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神态来正面描写人物,还可以通过对匪徒的描写,间接烘托李大钊无私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3.紧扣课文结构,感受逻辑严密之美

统编教材在选文编排上注意文体的多样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课文结构等方面探讨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如在《为人民服务》第1课时的导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论点主要讲了几方面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感受文章结构的严谨和逻辑的严密,并提取关键词句完成作业本的第3题。接着引导学生借助作业本第4题,研读课文第3自然段,通过摘录并概括关键词句的形式,厘清课文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分析归纳中培养思维能力。

4.指导情境朗读,彰显革命光辉之美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往往倾注了作者对人物的崇敬之情。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通过情境朗读表达情感。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导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读好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语言的句子,可先结合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局势究竟有多严峻,体会李大钊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接着指导学生朗读句子,紧扣“坚决”一词,比较陈述句和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感受李大钊不愿离开北京的坚定决心,并通过重音强调、语气变化等方法表现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学生的心灵不断受到涤荡,革命人物的光辉形象也随之越来越高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必然要充分领会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在目标引领下科学设计“三单”,精心组织“三学”,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使学生在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先云.“文道统一”原则下教材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以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为例[J].江苏教育,2019(73):7-10,13.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学习单教学实施
借助学习单,让阅读教学走向自主
“学习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数学“学习单”,激发学生自主生长的潜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一场及时的春雨
基于生本的“学习单”运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