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红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式,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纲要》印发1年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21日正式發布,该标准依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国家意志,从理论化、理想化的角度设计、架构与指导,充分体现了延续性、系统性、科学性和缜密性的理论化特点,更体现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期待的理想化愿景。实施1年多来,各地各校都在学习和实践,并通过培训、教研、研讨、展示、评比等多种方式向前推进,“以评促教”“以赛促学”等活动尤其精彩纷呈。
2023年11月20—24日,笔者参加了202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和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初中体育与健康)的评委工作,全程观看了其中13名初中选手的教学设计、运动技能、两操一队列、实践课教学等,现选取3节实践课教学中关联“学、练、赛、评”的教学设计片段与现场实施过程,剖析选手们在设计思路和实践方面对《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解和应用,呈现江苏教育在贯彻《纲要》和落实《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上的思想与行动。此外,为进一步推进《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贯彻落实,构建了“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课堂样式,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学、练、赛、评”教学设计片段与课堂实施
笔者选取了球类运动《足球:虚晃拨球过人》、体操类运动《体操:肩肘倒立及创编》、新兴体育类运动《拳击:直拳进攻组合练习》3个课例片段。
课例1:球类运动《足球:虚晃拨球过人》。
执教教师提供的大单元计划中,本节课选自水平四初二年级足球单元的第5课时。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1.能够说出虚晃过人的原理,通过积极练习,能够做出简单的左晃右拨、右晃左拨,并能在对抗中简单运用;同时发展位移速度、反应能力、爆发力、肌肉力量等身体素质。2.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练习、对抗和比赛;活动中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乐于与同伴配合,以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能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课内外积极运动和健身,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3.学练和比赛中能相互鼓励、关心同伴、尊重对手、遵守规则,表现出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体育精神。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虚晃时降低重心,拨球后摆脱迅速;难点是:突破时机的把握。
根据以上目标和重难点,执教教师在“学、练、赛、评”环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步骤1:讲解示范动作:左晃右拨、右晃左拨。
学生2人1组,由互在对方背上“贴标签”游戏引出虚晃拨球过人动作,即右晃左拨,左晃右拨。以左晃右拨为例,向左侧45°方向沉肩迈步后,快速向右侧45°方向加速拨球完成突破。
步骤2:原地虚晃拨球过标志练习。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有球过人练习,注意沉肩以及拨球变向的突然性。
步骤3:连续虚晃拨球过3个标志。
学生4人1组,教师找学生配合示范连续虚晃过人动作,并组织学生练习。
步骤4:虚晃拨球连续过标志衔接传球。
3名学生示范动作,运球连续过标志后传球越过障碍给队友后,快速跑动交替。
步骤5:2VS2挑战。
组织学生开展2VS2对抗小比赛,进攻失败或出界则另一队开始进攻,得分高的组获胜,比赛时长约5分钟。
课例教学解析:
执教教师“学、练、赛、评”的教学环节清晰,首先,游戏“贴标签”切合“左晃”“右晃”动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导入了课的主题;其次,步骤1和步骤2讲解清晰、示范到位,学生练习过程中有明显进步,充分体现了“学”;步骤3和步骤4中,学生多次练习原地无球到有球的虚晃拨球技能,以及通过增加难度,连续虚晃拨球过2个标志和1个小球门,让学生不断挑战新的高度;再通过继续增加难度,连续过3个标志后传球经过器材给到队友,实现了过人技能和传接球技术的有机结合,与比赛的场景十分贴合,既有层次感又有关联性,充分体现了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反复“练”;步骤5组织学生把所学的技能运用到比赛中,从而实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组合的“学、练、赛”一体化进阶,也充分体现了“赛”。课堂中,执教教师不仅通过提问、观察等及时进行评价,更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了任务清单,由学生完成对组员的评价等,充分体现了“评”。
纵观执教教师在基本运动技能和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及组织对抗性比赛环节的设计,是与《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相吻合的。但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步骤5“赛”的环节时间十分仓促,且比赛中对本课的技能应用交代不够清晰,比赛环节略显松散,有待于在给学生充分的比赛时间和精讲多练方面加以改进。
课例2:体操类运动《体操:肩肘倒立及创编》。
执教教师的大单元计划中,本节课选自水平四初二年级体操类技巧运动第6课时,肩肘倒立的第1课时。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1.能说出肩肘倒立的技术动作要领,在保护与帮助下完成肩肘倒立动作,做到连贯、协调;积极参与技巧动作创编,展现青春活力;积极参与体能练习,提升体能水平。2.明确技巧动作的身体锻炼价值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价值,积极参与学、练、赛,增强交往与合作能力,培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3.通过本节课的学练,培养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举腿、伸髋、夹肘;难点是:身体协调用力。
根据以上目标和重难点,执教教师在“学、练、赛、评”环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步骤1:复习前滚翻直腿坐。
具体如下:1.讲解示范前滚翻直腿坐动作;2.口令指挥学生进行练习;3.巡场指导,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步骤2:肩肘倒立分解动作学习:后倒翻臀脚尖触地和2人1组脚尖触标志线。
具体如下:1.示范肩肘倒立完整动作;2.引导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进行自主学练;3.巡视指导,语言提示动作要点:翻臀、举腿、挺髋。
步骤3:肩肘倒立完整动作练习。
具体如下:1.引导学生自学保护与帮助(方法:保护者站在练习者的侧面,当练习者翻臀举腿向上时抓住其小腿,然后站于练习者的身后,用膝盖顶住其腰背部,使练习者做到夹肘,挺髋,腿伸直);2.引导学生前后进行2人1组的练习,并巡回指导;3.完整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进行过程性拍摄并比较分析;4.模拟比赛“比一比倒立时间”。
步骤4:创编成套技巧动作。
具体如下:1.引导学生积极创编;2.成果展示,集体点评。
课例教学解析:
作为体操教材,执教教师对“学、练、赛、评”的环节设计十分巧妙。在步骤1和步骤2中,除了讲解、示范、同伴帮助、反复体会和练习,还利用信息化手段预设了各环节的标准动作供学生随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接着,执教教师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尤其为了解决教学难点,在步骤2和步骤3中,用标志物提高举腿、挺髋、夹肘等动作的质量,充分体现了“练”;考虑到体操运动的技评特点,在步骤3和步骤4,执教教师设计了“比一比倒立时间”和创编成套技巧动作的活动,比倒立时间不会影响已掌握的动作质量,创编动作表明需要学以致用,确实十分用心,也充分体现了体操运动“赛”的特点;本堂课的“评”一直贯穿各个环节,执教教师除了在过程中用描述性语言表扬外,还借助信息化手段,让学生对同伴的动作进行现场录制并观看和分析,直观性强,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
纵观本课在“学、练、赛、评”环节的设计,符合体操教材封闭性技能特点。但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执教教师在保护与帮助的时机选择和方法、创编动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信息化手段运用与教师本身讲解示范的关系处理上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建议体操教材内容应先演示保护与帮助;创编动作要教会学生肢体自上而下的方法;课堂上尽量由教师亲自示范等。
课例3:新兴体育类运动《拳击:直拳进攻组合练习》。
执教教师提供的大单元计划中,本节课选自水平四初二年级拳击运动的直拳进攻技术第2课时。
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运动能力:能描述直拳技术的动作要领、运用场景、运用时机及综合运用原理;学习“快、准、狠”的直拳进攻技术;在“打肩”对抗赛中运用所学技术;在练习中发展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反应能力、位移速度等体能。2.健康行为:在学练中能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主动与同伴交流合作,理解并主动运用所学动作的安全知识,做好准备活动和自我保护,能主动帮助他人安全地进行运动。3.体育品德:在拳击学练中勇于克服困难;能正确对待比赛胜负,比赛中积极对抗,顽强果敢;遵守比赛规则,服从裁判,注重比赛的礼仪,尊重对手。
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蹬地转髋发力,出拳的速度、准度、力度;难点是:在规则下学以致用。
根据以上目标和重难点,执教教师在“学、练、赛、评”环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步骤1:技能学习,扎实基础。
组织学生单个技术的学练,包括:1.徒手模仿;2.原地单拳直拳进攻练习,包括出拳线路、蹬地转髋、单拳前后直拳、组合前后直拳、移动中出拳;3.组合技术的学练,包括:移动前后直拳进攻组合练习、直拳防守练習。
步骤2:解锁重点,提质增效。
情境1:手抓“水瓶靶”——“快如疾风,迅如闪电”,强调对抗中直拳进攻渗透“快”;
情境2:打移动反应“拳套靶”——“全神贯注,聚焦一点”,强调对抗中直拳进攻突破“准”;
情境3:击打固定“盾靶”——“泰山压顶,雷霆万钧”,强调对抗中直拳进攻突破“狠”。
步骤3:应用比赛,活学活用。
具体如下:1.讲清规则,进行直拳进攻条件实战(只能打肩膀)的比赛;2.拳击运动在生活场景中的运用。
课例教学解析:
课一开始,执教教师就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激励学生要强身健体,练就过硬本领为国所用,这立刻引燃了课堂气氛。从步骤1和步骤2可以看出,他通过讲解、示范、问题导向、情境设置,引导学生思考、模仿和反复练习,充分体现了“学”与“练”的结合。他又通过设置的题板文字,不断强化学生出手要“快”“准”“狠”的意识,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由内而外的精气神不断提升,自然而然地激扬起要“赛”一下的欲望,水到渠成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在每一个步骤,他都渗透了“评”,如两拳一组,击打“盾靶”,1分钟内两拳击打“盾靶”30组为及格、40组为良好、50组为优秀,能够贴近拳击运动的特点。
本节课是拳击运动,现场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良好。但本节课执教教师动用的器材繁多,器材优势的发挥大于实际的核心技能教学。诸如拳击项目的新兴类体育运动,因场地器材的限制往往难以普及,建议应在课堂教学中先尽量让学生有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和相应的规则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对项目有一个整体印象,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二、“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课堂的构建
《纲要》在主要任务中指出,要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提出了“体育课的时间中小学一节40(或45)分钟,每节课应该包括10分钟左右的基本运动技能、20分钟左右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及组织对抗性比赛和放松拉伸等。”《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要“每节课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教学,丰富体能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
基于此,教学内容如何安排?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工作时,特别关注执教教师的课堂结构和学、练、赛、评环节的设计。因此,重点呈现了上述的3个课例片段。不难看出,以上3个课例片段中,不管是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是现场教学,都能充分体现“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观察中发现,为了能实现“10分钟左右的基本运动技能、20分钟左右的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及组织对抗性比赛”的任务,执教教师所有的设计均围绕主教材,能直接进入主要技能的学习。如,课例片段1:球类运动《足球:虚晃拨球过人》,执教教师在指导学生热身时,就融入足球的单个技能“虚晃”“运球”“拨球”教学,把准备活动与单个技能教学结合在一起;在基本部分,再把单个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并逐步增加难度,体现结构化技能教学;最后再把这些组合的技能应用到比赛中。可见,这样的优化设计和组织实施,实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任务。
为了在《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初期给一线体育教师一个指导性的意见,笔者结合30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立足体育学科本质特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尤其综合本次比赛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新样态课堂结构供参考(图1)。
可以看出,该课堂结构尊重一般体育课的结构,按准备—基本—结束3个部分推进,只是在准备部分,把课堂教学的单个运动技能迅速融入准备环节,使得准备部分就十分精准,减少无效内容和组织。基本部分,直入主题,把单个技能按一定的层次感和关联性结合起来,即结构化运动技能的学练,并通过比赛或表演体现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基本部分结束和结束部分放松活动之间,安排8~10分钟的体能练习。这样的架构,与《纲要》和《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要求相吻合。当然,该样式并不是一成不变,可以根据不同的经验和对课堂的把控,以及学生原有的技能基础等进行调整,如比赛可以放在热身后进行,通过比赛中学生的认知和掌握技能的高低来切入新技能的学习等。
赛是为了促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一年多来,一线教师要能积极主动思考与实践“教会、勤练、常赛”,真正能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而在本届基本功比赛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样态,这说明大家的理解和研究是有共同的依据和目标的。正所谓“见微知著”,从这次的比赛中,也能够看到“学、练、赛、评”设计的逻辑自然和落实《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江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