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应梅
【摘要】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方程里最重要的代数运算,也是学好后续内容的必备知识.对于刚接触一元二次方程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及根与系数的关系是解题的基础,但要提高到“运用”层次并形成解题能力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精选典型例题,加以分析训练,完成知识到素养的迁移.本文选择若干例题进行分类解析,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抽象能力、运算能力、数据观念、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技巧
1 直接开平方法
将方程转化为x2=p的形式,当p>0时,x1=p,x2=-p;当p=0时,x1=x2=0;当p<0时,原方程无实数根.
例1 数学课上马小虎同学解方程(x-4)2=(5-2x)2时,直接得出x-4= 5-2x,老师指出来,说漏掉了一个方程,这个方程应该是.
解析 开平方,得x-4=±(5-2x),
所以x-4=5-2x或x-4=-(5-2x),
所以漏掉的方程为x-4=-(5-2x).
点评 本题根据学生平时出现的错误设置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纠错能力.虽然没有直接解一元二次方程,但突出了直接开方法的关键步骤,属创新试题.
2 配方法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要知道使用配方法的方程的特征: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一次项的系数不变,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例2 若A=x2-x+(3-k2),无论x取何实数,多项式A的值都不是负数,则k的取值范围是.
解析 因为A=x2-x+(3-k2)
=x2-x+14-14+(3-k2)
=(x-12)2-14+(3-k2),
若x取任何实数,A的值都不是负数,
所以-14+(3-k2)≥0,
解得:k≤112.
点评 此题同样考查学生对配方法的灵活运用,涉及配方思想、完全平方式、建立不等式模型并解不等式等众多知识与方法,突出对数学内部知识的综合与联系.
3 公式法
当Δ≤0时,方程ax2+bx+c=0(a≠0)的实数根为x=-b±b2-4ac2a.
例3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3).(x-2)-p2=0,下列结论:
①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②若两个根为x1,x2,且x1>x2,则x1>3,x2<3;
③若两个根为x1,x2,则(x1-2)(x2-2)=(x1-3)(x2-3);
④若x=5+p2+12(p为常数),则代数式(x-3)(x-2)的值为一个完全平方数.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解析 由(x-3)(x-2)-p2=0得x2-5x+6-p2=0,
①Δ=25-4×(6-p2)=1+4p2>0,
所以(x-3)(x-2)-p2=0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故①正确;
②设p=0,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为(x-3)(x-2)=0,
若两个根为x1,x2,且x1>x2,
则x1=3,x2=2,
这与x1>3不符合,故②不正确;
③若x2-5x+6-p2=0的两个根为x1,x2,
则x1+x2=5,x1·x2=6-p2,
則(x1-2)(x2-2)=x1·x2-2(x1+x2)+4=6-p2-2×5+4=-p2,
(x1-3)(x2-3)=x1·x2-3(x1+x2)+9=6-p2-3×5+9=-p2,
所以(x1-2)(x2-2)=(x1-3)(x2-3),
故③正确;
④因为x=5+p2+12(p为常数),
所以(x-3)(x-2)=x2-5x+6
=(x-52)2-14
=(5+p2+12-52)2-14
=p24
=(p2)2,
当p为奇数时,p2不是整数,此时(x-3)(x-2)不是完全平方数,故④不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
点评 本例题源于课本,是一道课本改编题,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根的判别式、乘法公式、配方法、韦达定理等,涉及举反例、两边推证等解题策略,有较大难度.
4 因式分解法
将方程化成一边为0,另一边为一个多项式的形式,再运用因式分解法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例4 我们给“倍根方程”的定义是:若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且其中一个根为另一个根的2倍,则此方程为“倍根方程”.例如,x2-6x+8=0就是倍根方程.
(1)若一元二次方程x2-3 x+c=0是“倍根方程”,则c=.
(2)判断方程x2-x-2=0是不是倍根方程?并说明理由.
解析 (1)设方程x2-3 x+c =0的两根为m,
分别代入原方程得:
m2-3m +c=0,4m2-6m +c=0,
两式相减,解得m=1或0(0舍去),所以c=2.
(2)因为x2-x-2=0,
因式分解得(x+1)(x-2)=0 ,
解得x1=-1,x2=2,
所以x2x1=2-1=-2 ,
所以方程x2-x-2=0不是倍根方程;
点评 本题是典型的新定义问题,读懂新定义,运用新定义,将原问题转换为我们熟悉的问题是解题的根本,要注意分类讨论求代数式的值.
5 结语
解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发挥题目的作用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此,精选典型好题,通过“做”题的过程,建立对某一个主题的系统学习,高屋建瓴地为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发展学生的转化思想和模型思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围绕具有一定批判性的学科主题核心知识,积极参与,完成知识构建,回归学科本质内容,体验成功并获得发展的有意义学习过程,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