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2024-04-07 08:50刘静
会计之友 2024年8期
关键词: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中国式现代化

刘静

【摘 要】 三重理性是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性、坚持民族全面复兴的工具理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理性,是研究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和逻辑。文章通过梳理我国税收现代化发展脉络,认为税收现代化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已初步成型并不断丰富,新理念、新机制和新举措为税收事业注入了动力,在加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加速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完善税收法治体系、加紧实现税收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但从三重理性维度,仍可以看到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聚焦改革实践中财权分配存在价值冲突、税费皆重存在制度缝隙、技术运用存在提升挑战等方面。据此,文章从税收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完善税费制度体系、推进税收数字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价值理性; 制度理性; 工具理性; 税收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4)08-0077-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税收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税收现代化要坚持发扬价值理性、制度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作用,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紧贴税收现代化发展脉络,找准融合点、切入点。本研究旨在促进税收现代化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目标更加明确、路径更加科学、职能作用更加彰显,以创新之为走好改革之路。

一、三重理性深度融合: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逻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是税收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两个结合”这一根本途径,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税收工作,守住根脉魂魄。要增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和“税役之法,天下皆同”“岁饥不税”等宽民惠民的传统文化理念,践行党的宗旨,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广大纳税人缴费人的合法权益。要树立人民税收观,深刻理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实质要求,立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上,在服务微观经营主体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工作中,聚焦民之所需所盼,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中国税务文化,为奋进新征程凝聚力量,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二)坚持民族全面复兴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工具理性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的中心任务,离不开坚实的财力保障。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要在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主动作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税收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依法依规收税征费,优化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格局,主动将税收置于国家治理体系中,构建更为健全的税费政策体系和征缴服务体系。增强智慧税务驱动力,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助推科技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促进对外开放等领域进一步巩固和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理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要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我国国情,税务部门探索建立了税收现代化“六大体系”“六大能力”制度体系,形成了以“抓好党务、干好税务、带好队伍”为总目标的新时代税收治理工作机制。“六位一体”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纵合横通强党建新机制、智慧税务“四精”新体系等一系列制度性成果的相继推出,是我国税收现代化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真实写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税收实践有机结合的生动体现。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要围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建以数治税的新格局,更好地服务于税收治理,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证。

二、三重理性实践探索: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成型

(一)初期实践:税收现代化“六大体系”发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会议开创性地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1]。2013年12月,全国税务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税收现代化概念,着手构建“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的税收现代化体系1.0版。

具体来看,税收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在法制体系方面,加快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提升税收法律层级和效力。建立税务系统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等依法行政基础性制度,制定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和税收执法权力清单,规范统一税收执法行为,推行税收“黑名单”制度,定期公告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促进税收遵从度。二是在税制体系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分项分步实施税制改革,建立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合理的税制体系,进一步稳定税负和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工作,2013年8月,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试点范围扩至全国;2014年,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业相继纳入“营改增”试点,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健全地方税体系;2014年12月,煤炭行业清费正税、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顺利推开。完善税收政策引导社会预期,促进经济转型。三是在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以客户为导向理念”,大力推行网上办税,着力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2014年,创新推出“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以“提速”为主题围绕办税效率、行政审批、政策落实等方面出台7类28项服务措施,打造独具税务部门特色的服务品牌。四是在征管体系方面,建立与税制改革、税源状况协同的专业化税收征管体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促进管理思路和方式的转变。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实施风险识别监控,加大稽查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公平正义的税收环境。积极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2013年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签署了第一个多边税收协定《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五是在信息体系方面,建设安全可控、运行稳定、功能健全、国际领先的税收信息系统,为纳税征管、服務、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加快与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的信息交换。2014年,广东、河南、内蒙古等多个省份完成金税三期工程第一阶段综合验收,信息管税水平明显提升。六是在组织体系方面,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逐步推进扁平化管理。实施人才兴税战略,2013年制定领军人才培养规划,在十年内培养上千名税务领军人才。完善总局专业人才库,分类分级培养岗位能手。创新干部队伍管理机制,2014年试行绩效管理,引入绩效工具“三步走”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打造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随着系统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税收被赋予了全新定位,其职能作用超出了经济领域,延伸拓展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多个层面,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税收现代化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初步成型并不断丰富,一系列新理念、新机制和新举措为税收事业注入了动力。

(二)融合发展:“六大体系”“六大能力”的优化升级

税收现代化始终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频,在改革创新中“六大体系”内容不断迭代,日臻丰富完善。2016年,按照“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主动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实践探索经验,对“六大体系”内涵加以优化,税收现代化升级为2.0版。2020年,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对“六大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形成税收现代化3.0版,即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成熟完备的税收法治体系、优质便捷的税费服务体系、严密规范的税费征管体系、合作共赢的国际税收体系、高效清廉的队伍组织体系,并提出与“六大体系”相契合的“六大能力”,即政治引领能力、谋划创新能力、科技驱动能力、制度执行能力、协同共治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税收现代化框架更为完善。2023年,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税务部门继续坚持创中求新,对“六大体系”进一步调整充实,通过“四坚持两优化”提出新的“六大能力”,即政治引领能力、守正创新能力、科技驱动能力、制度执行能力、集成共治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形成了税收现代化4.0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税收现代化经过四次升级演进,是坚持和加强党对税收工作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汇聚了系统内外、财税专家和广大群众的多方智慧。税收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引领着税收改革实践步步深入、年年深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1.加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连年推出减税降费政策,从2013年结构性减税政策到2015年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从2019年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到2022年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并施,再到2023年延续优化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税惠红利叠加效应明显。2013—2022年税务部门累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3万亿元,宏观税负从2013年的18.6%降低至2022年的13.8%①,有效支持经济换挡转型,为市场经济注入了“税动能”。2022年底,全国涉税市场主体总量达到8 407万户,比上年增长6.9%,经济发展呈现向好态势。见图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税务部门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扩大制造业企业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范围,增值税“并档降率”,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购进设备允许一次性扣除以及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大幅降低制造业税收负担。2013—2022年期间,制造业享受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近4万亿元,2022年制造业享受税费优惠占比35%左右,成为税费负担降幅最大、受益最明显的行业之一。税务部门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建立多税共治、多策组合的绿色税收体系,全面推行资源税改革,在多省试点开征水资源税。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从源头上激励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等,全面提高发展“含绿量”“含新量”。

2.加速促进共同富裕。2013—2022年,经济总量蛋糕越做越大,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0万亿元,是2013年的两倍多,经济基础更加牢固。从表1可以看出,税务部门坚守税费主责主业,组织收入稳中有进,税收收入从2013年的11.05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约16.7万亿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财力。中央级与地方级收入保持均衡,稳定在50%左右。在服务六稳六保上,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多次降低小微企业所得税标准,实行地方“六税降费”减免,个体工商户同等享受多重优惠政策,2022年近八成个体户不用缴纳税款。延续优化实施支持创新创业政策,为稳就业促发展增加确定性。落实110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精准扶贫,2020年减税金额达1 022亿元。大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20条、长江经济带发展20条、长三角26条等税收征管服务举措。在保障民生发展上,发挥税务部门征收优势,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对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區家庭服务业给予增值税、所得税、房产税、契税等多项优惠,改善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3.加快完善税收法治体系。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2015年3月,《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实施意见》对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15个税收条例修改和废止做出了安排。2015年修订的《立法法》单列税收专属立法权,税收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烟叶税、船舶吨税、环境保护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和印花税9个税种相继立法。目前,18个税种已有12个税种完成立法。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以及税收征管法修订正有序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完善税收法治体系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增值税是我国主体税种,从2012年在部分行业先行试点到2013年的逐步扩围,从2016年5月“营改增”全国推行到2017年税率“四档并三档”,再到降率优化、实行留抵退税制度,增值税制度体系日益成熟,管理更加规范。2019年1月,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新《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新《个人所得税法》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纳入综合所得,新增住房、教育、医疗、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2022年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2023年1月起,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一老一小”个税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为改善民生、提升消费能力创造了条件。

4.加紧实现税收数字化转型。在经历2015年国税地税合作和2018年国税地税合并后,2021年,《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十四五”期间智慧税务建设的“规划图”和“施工图”。坚持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完成金税四期建设的顶层设计,形成推动我国税收征管方式从“收税”到“报税”再到“算税”,征管流程从“上机”到“上网”再到“上云”,征管效能从“经验管税”到“以票管税”再到“以数治税”的智慧税务蓝图[2]。深化信息技术在税务领域的应用,持续推进金税工程建设,实现组织、技术、业务的系统性变革。以发票电子化改革为突破口,驱动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一体构建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新体系。推行税收执法三项制度,打造“全程智控”的执法方式,建立税务执法风险信息化内控监督体系;推广“非接触式”办税服务,实现96%的税费事项、99%的纳税申报可网上办理,建立全国统一的纳税人标签体系,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借助大数据技术实施“全税费种、全生命周期、分类分级、智能化、穿透式”税收风险监管,税收征管进入数字化时代。

三、三重理性现实冲突: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压力

(一)财权分配上存在价值冲突

税务部门负责16个税种、全部社会保险费和77项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工作,税费收入涉及国家预算“四本账”(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三本。2022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费收入31.7万亿元,占全国政府预算收入总额的81.5%。税收收入16.1万亿元(未扣除出口退税),占比51%,组织收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部分中西部省份地方可用财力受到较大约束。2022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3.3%,2023年上半年降幅达20.9%。同期,土地增值税同比下降18.2%。详见表2。因这两项收入全部归属地方,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幅下降对地方财政产生较大影响。财权分配不平衡产生的价值冲突,对健全地方税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地方财力提出新的要求。

(二)税费皆重上存在制度缝隙

税和费收入总量大体相当的“税费皆重”收入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在构建税和费管理水平齐头并进的“税费皆重”工作格局上还有一定差距[3]。在法律制度上,虽然大部分税种已经完成立法,但多数是平移而来。划转税务部门社保费和非税收入,缺乏法律法规支撑,政策分散,在标准核定、欠费追缴、行政处罚等方面缺少统一规定。有的费种是“一地一策”,缺乏规范性指引,容易产生失职风险。在征收管理上,社保费和非税收入较多面向自然人缴费人,征收服务模式也有待优化。如当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依靠乡镇、村里临时代征员,容易产生政策宣传不到位、现金征缴廉政风险等系列问题。城乡居民反映医保费每年上涨,以家庭为单位的一次性缴纳负担较重。加之非税收入项目多,制度管理上存在监管、政策制定两头分离,导致缴费人办事缴费对接多个部门,既增加了办事成本,也存在制度缝隙,降低了沟通反馈的效率。整体上,税务部门在费的征缴模式、监督管理、优化服务等方面仍有诸多工作要做,有待从制度源头上加以完善。

(三)技术运用上存在提升难题

全球数字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我国迎势而上,数字经济近年得到较快增长。《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GDP占比41.5%。数字经济的高速增长催生出一批新经济业态,如平台经济、网络直播等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由于数字经济领域税收征管还存在法律空缺,在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广泛运用背景下,对新模式下数字交易服务纳税主体、征税环节、征收标准如何确定还未定型。税务部门依托传统的区域化税源管理和“以票控税”的方式,已不能满足数字经济精准监管需要。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线上交易信息具有交易集中、流动性高、数据量大、隐蔽性强等特点。税务部门掌握的情况还有限,对企业收入、成本及利润掌握不够全面准确,容易形成“税收洼地”。因此,税务部门在数据“供要管用”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加强税务干部数字能力培养,推动省级税务部门数据实时交换,推进非税收入互联互通信息系统建设,成为当前加强税收征管变革持续深入的重点。

四、新形势下税收现代化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思考

(一)以税收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财力稳定是国家運行和民生保障的根本,也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底气所在。税收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财力稳定的基础。

1.坚持依法治税,稳定税源建设。坚持依法征税收费,克服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复杂外部环境影响,产业政策与税收政策协同发力,助力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培植稳定、可持续的税源。完善新型组织收入监督机制,加强重点税源和潜在税源管理,堵住征管漏洞,做到应收尽收。

2.创新服务举措,推进经济发展。挖掘政策潜力,推行结构性减税降费,稳定好宏观税负,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分类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供更为合理的税收优惠。加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设计,以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回流,以科技创新、人才驱动壮大新质生产力,解决“卡脖子”技术等问题。深化税收大数据运用,从税收视角为经济运行把脉,打造税收经济分析“拳头产品”,为经济运营和产业发展提供“含金量高”“含税量高”的咨政报告。

3.稳定市场预期,支持民企发展。探索“枫桥式”税务分局(所)新模式,健全税费服务、综合调解、权益保护、风险防控等功能,以“组团式”“网格化”管理,有针对性地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疑难问题。打好“组合拳”,顶格落实“六税两费”减半征收和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让广大小微企业轻装上阵,支持“小店经济”和新兴经营主体发展,促进经济有机内循环。用好全国纳税人供应链查询平台,为补链强链延链提供税收支撑。优化纳税信用评价和信用修复机制,升级“银税互动”产品,更好满足民营企业贷款需求。

(二)以税收促进共同富裕为基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促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税收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在国民收入三次分配中发挥好基础性、先导性调节作用,兼顾公平和效率,体现税收事业的人民性。

1.优化收入分配,增强人民幸福感。针对我国基尼系数近年在较高位徘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普通群众生活较为艰难等现状,应着手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个税抵扣政策,放宽大病医疗年度扣除限额,实现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让税收优惠政策向中低收入群体和工薪阶层倾斜,形成调高惠低的鮮明导向。

2.推进区域战略,实现平衡发展。大力支持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现有税费优惠政策体系,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给予中长期政策支持,鼓励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利用本地自然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特色文旅产业,摆脱地方对土地财政和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居民增收,缩小地区差异。

3.改进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托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费尤其是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率和征缴率,逐步缩小地区性差异,实现更高层面统筹。合理调整城乡居民医保缴费标准,对未达到一定额度医保支出的居民家庭给予适当减免。加大对残疾人、低保户等群体关爱,落实相关减免政策。精准识别纳税人缴费人需求,优化自然人税费服务机制,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与人社、医保、民政等部门建立业务并联快办机制,“一费一策”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以完善税费制度体系为渠道,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税制改革与法治建设相结合,提高税制的科学性、权威性、稳定性,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税收制度[4]。

1.推进法治进程,强化税费征管。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推进增值税、消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立法,适应税收征管新形势修订税收征管法。树立税费皆重导向,加快社保费和非税收入法制化进程,分类分步提高已划转费金的立法层级,明确业务主管部门、执收部门和缴费人的权利与义务,赋予税务部门相应的行政处罚权。

2.简并税费体系,优化税费制度。简化增值税税制,建立符合中国实际,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数字经济税收体系,明确课税范围、税率结构以及收入分配格局,做到对数字经济征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优化消费税征税对象,对包括私人飞机在内的新型高档消费品和高端消费行为征税。将征税环节从生产端向消费端过渡,实行消费税中央和地方分成,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财力。完善绿色税收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议扩大环保税征税范围,将二氧化碳纳入征税范围,为减碳行动强化约束力。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费、水土保持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非税收入征管,形成内在协调的税费制度体系。

3.推进政策联动,提升优惠效能。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建立税费优惠政策中长期制度安排,以延续性、稳定性政策引导社会预期。规范地方性区域性政策减免,清理不合理的税收返还和低效的财政补贴,避免在财源建设上盲目竞争。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涉税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对税费秩序的干预。加强税费政策与货币、金融等其他政策联动,突出政策指向的一致性。

(四)以推进税收数字化为手段,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建设智慧税务,推动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以智税之为推动治税理论和实践创新,更好发挥税收在治国理政中的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1.建设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建立全国统一、运行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增强信息系统算力,建立税收大数据标准,以国家数据局成立为契机,提高公共数据平台涉税数据质量。以法律形式明确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涉税数据的义务和责任,建立跨部门涉税数据共享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与互联网公司交易系统的有效连接,挖掘各类数据的价值。

2.税收征管服务数字化升级。建立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征管新模式,建立专业化的数字经济税收管理部门,重塑数字经济税费征管流程,完善登记、申报、服务、风险评估、税务稽查全环节的征管要求。加快全面电子发票改革,运用技术手段强化数字经济新业态的税源监控,通过数据关联分析比对,查找并堵住征管漏洞。

3.深化部门协作,推进精诚治税。以数据为纽带拓展部门合作广度深度,常态化打击偷逃税行为,加强对文娱明星、网络主播等高净值收入群体的监管,以重拳出击和公开曝光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完善社保费和非税收入征管廉政风险防控网,联合业务主管部门加强委托代征、现金收缴等环节的监督,建立风险防控模型,高效识别应对管理潜在风险。

4.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精通数字技术和税收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借助实战化练兵比武向干部普及数字化知识,提高税务干部科技驱动能力。通过协同合作、经验互鉴、机制共建、人才共育,打造智税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21-522.

[2] 饶立新.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税收征管改革新篇章[J].,2022(38):46-49.

[3] 王军.奋力推进税收现代化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开新局建新功[N].学习时报税务,2023-06-14(1).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税收理论与实践》编写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税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21:382.

猜你喜欢
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中国式现代化
浅析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批判之管见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