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育人与校园植物造景课程育人路径

2024-04-03 14:31王江王淑凯

王江 王淑凯

摘要:全环境育人从育人场域的角度出发,构建新的教育途径。校园一草一木皆是课程学习场所,开发适合师生“共情”课堂的“造景”元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实现学生技能素养的提高。本文以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个案研究,对当前校园植物及场所进行课程元素开发,构建造景课程的校本路径和国家课程多学科融合的场域开发,弥补以往教学方法的不足,以期达到高效育人目的。

关键词:全环境育人 造景课程 育人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全环境育人不仅仅体现场域的“全”,更是强调“全员”和“全过程”,校园场域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开发适合学生的活动课程尤为重要。2022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要求,生产劳动的技能培养更让校园植物场域的开发提上重要日程。当前校园植物场景的建设注重美观,很少不考虑校园植物的布置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衔接,因此,需要在全环境育人角度下,实现“全方位”场域育人,开发校园植物造景课程,实现个性化、协同化的教学模式。

一、运用“情智教育”开展校园植物造景课程

校园植物场景建设要以学校课程教学模式为依托,进行基础美化功能外,注重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情景配置,如隧道景观、空中走廊、荒漠植物、植物文化墙等,让学生能够产生欣赏美,激发学生情感,能够与学科知识达成共识。“情智教育”是动用学生的情感和灵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因此校园植物建设要体现以学生美的享受,创造回归课程内容的场域,能激发学生的心理感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学习专业知识,展现情智交流,达到课程实践能力目标。

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造景课程的“沉浸式”体验

通过技术手段能解决校园植物造景的场地不足等问题,让学生充分获得视觉和听觉的多种感觉。实现教材内容的场景式教学,如教学内容真实的虚拟影像,将三维的动态场景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沉浸式”中进行学习,避免学生走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虚拟现实”丰富教学内容,解决学生认知中的难点场景无法呈现的问题,弥补了现场植物场地的不足,能够突出地域特色,实现“沉浸式”的教学方式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三、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来适应植物造景课程的育人需求

校园植物景观不会直接放在教学中就能完美地与学科内容基本知识相吻合,教师需要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校园内植物景点的“基础知识”模块,如“小环境”模块设计,将校园植物与水体、山石等组合,进行手法调整,完成运用学科知识呈现局部景观的要求。进行各类绿地植物模块设计,变更教材内容讲授顺序,整合讲授内容,实现各类绿地植物与学科教学中的讲授内容相吻合。

四、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的“全方位”能力

校园植物造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培养,是融合多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来实现校园植物景观的局部微调,能够适应学校综合实践课、劳动教育课等课程的要求。植物景觀形成的情景,适合学生进行协作探究,教师应该将自主学习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起来,造景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应用校园植物情景中的专业知识,开展协作讨论和交流学习。为适应多学科知识的讲授,利用校园植物景观的“情智”进行案例教学,实现学生“多方位”学习和培养。现场的讲授引入课堂,延伸到网络学习,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课堂网络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个性化提供机会,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的一草一木关系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校课程发展提供现实保障。全环境育人下开发造景课程,构建校园——师生——课程的发展机制,让教育回归自然,实现校园植物造景课程的全环境育人目标。

课题来源:本文系2022年山东省教育发展研究微课题“全环境育人下校园植物景观调研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FH080)”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