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前 陈亮 杨冉
1安阳市中医院输血科,安阳 455000;2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检验科,郑州 450016;3安阳市肿瘤医院外科,安阳 455000
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在我国,肺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2]。相关报道显示,肺癌患者中约有80%以上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癌细胞增殖速度较为缓慢,早期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至中晚期阶段,患者常常无法行手术治疗[3]。因此,早期NSCLC的明确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肺段切除术是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常用方法,是在保留患者正常肺组织的基础上切除病灶肺段,但由于肺部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因而应用肺段切除术治疗的精准性仍有待提升[4]。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主要是指通过三维重建的方式而使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灶组织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清晰呈现的一种方法,可有助于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从而提升手术治疗的安全性[5]。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135例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早期NSCLC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3D-CTBA精准定位对早期NSCLC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CA724、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及肺功能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前瞻性选取安阳市中医院收治的135 例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早期NSCLC 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7 例)和研究组(68 例)。对照组中男性42例,女性25例;年龄44~67(58.75±6.81)岁;肿瘤长径1~2(1.39±0.25)cm;吸烟患者32 例;肿瘤部位:左肺上叶9 例,左肺下叶18 例,右肺上叶26 例,右肺中叶6 例,右肺下叶8 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41 例,女性27 例;年龄45~68(58.22±6.35)岁;肿瘤长径1~2(1.36±0.31)cm;吸烟患者30 例;肿瘤部位:左肺上叶8 例,左肺下叶17 例,右肺上叶25 例,右肺中叶7 例,右肺下叶11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可实施对比。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 版)》[6]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病理分期为Ⅰ~Ⅱ期,且均为首次确诊;可耐受肺段或肺叶切除患者。排除标准:既往有开胸手术史;伴有严重心肺功能与凝血功能障碍;病历资料不完整。
本研究经安阳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批号:20190514)。
2.1.对照组患者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 患者常规麻醉,气管插管,之后转至健侧90°卧位,采用三孔法进行手术切除。在腋中线的第7或第8肋间做作一切口为观察孔(切口长度为1.5 cm),并选择腋前线第4 肋间作一切口为主操作孔,之后在第7 肋间作一切口为主操作孔的辅助孔。术前对患者行影像学检查,明确结节位置。手术开始前先探查病变位置,确定结节所在的肺段,采用切割缝合器将肺段间的交界面离段,切除病灶所在的肺段。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
2.2.研究组患者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前行3D-CTBA 精准定位 (1)行胸部平扫与增强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对胸廓至横膈膜水平进行平扫;之后注射造影剂并行肺动脉扫描,并在肺动脉扫描后进行肺静脉扫描,设置扫描参数,包括层厚、重建间隔、矩阵、管电压及管电流等,将扫描获得的影像学信息输出并导至移动硬盘;(2)将原始影像学图像信息导入后,采用Mimics 21.0 软件获取冠状位、矢状位图像;(3)重建气道,如有主气管缺失的现象,则需补充完整;重建动静脉,之后再行结节重建,并分割肺叶、肺段。调整各部分的透明度,观察结节所处的位置,明确切除范围。
(1)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引流量等。(2)分别于术前、术后7 d 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进行常规离心后将血清分离,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CA125、CA724、CEA 水平。(3)分别于术前、术后1 个月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呼气峰值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4)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使用S-W 法检验计量资料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注:对照组患者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研究组患者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前行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精准定位
?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比对照组少,淋巴结清扫个数比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两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注:对照组患者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研究组患者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前行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精准定位;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
?
术前,组间各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的血清CA125、CA724、CEA 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3 两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注:对照组患者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研究组患者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前行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精准定位;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
?
术前,组间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的FVC、FEV1、PEF 均较术前下降,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表4 两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29%(7/68),对照组为29.85%(2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7,P=0.005)。
NSCLC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低热、食欲下降、呼吸困难等,在患者发病的早期阶段,若未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则患者的预后较差。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方式对NSCLC 患者进行治疗,其中肺段切除术已被广泛应用,相较于肺叶切除术,该手术方法可尽可能地保留患者的正常肺组织,对肺功能影响较小,尤其是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较为适用[7-9]。但由于肺部解剖结构复杂,使得肺段切除术的难度增加,且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的难点在于准确地对病灶组织进行定位。采用常规的CT 扫描无法确定病灶肺段和周围肺段动静脉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手术操作时会出现“多/少切、误切”的现象,而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种状况[10-12]。
术前采用3D-CTBA 对肺段动静脉、结节等进行重建,可清晰地显示结节所在的肺段,从而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还可减少术中出现多/少切、误切等现象,从而保证手术过程中精准地对病灶组织进行切除,而对正常的肺组织影响较小[13-15]。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于术前进行了3D-CTBA精准定位,可明确结节所处的肺段,从而对需要切除的肺段予以精准定位,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比对照组少,淋巴结清扫个数比对照组多,表明3D-CTBA 精准定位应用于早期NSCLC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风险,这是由于3D-CTBA 精准定位使用的3D 胸腔镜可将目标放大20 倍以上,从而较为清晰地呈现解剖结构,同时依据术前重建的肺段动静脉、结节等图像,可使整个手术操作过程更为精准[16-18]。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血清肿瘤标志物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术后7 d研究组患者的CA125、CA724、CEA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3D-CTBA 精准定位应用于早期NSCLC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可有效切除癌组织,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疗效显著,与尉腊革等[19]的结果基本相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的FVC、FEV1、PEF 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但研究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这是由于术前采用3D-CTBA 精准定位既可以对病灶进行更为精准地切除,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肺组织,从而更有助于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恢复[20-22]。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其原因可能为在早期NSCLC 患者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前行3D-CTBA精准定位,可准确定位需切除的组织,缩小手术切除范围,从而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咯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3-24]。
综上所述,3D-CTBA 精准定位应用于早期NSCLC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对肺功能的影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张前:酝酿和设计试验,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分析和解释数据,起草文章,对文章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陈亮、杨冉:分析和解释数据,对文章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统计分析,获取研究经费,行政技术材料支持,指导,支持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