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出土的骨笄

2024-04-02 12:04王迪
中华瑰宝 2024年3期
关键词:商王凤鸟殷商

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骨笄,这些骨笄是殷商居民当时的生活必需品,形制多样的骨笄反映出殷商是个等级分明的社会。

笄(jī)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笄,簪也”,笄就是今天的发簪,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发簪在现代社会只是女性的日常发饰,而笄在古代社会,除作为日常发饰外,还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孔子家语》中说:“女年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古代汉族的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要行笄礼。笄礼标志着女子的成年,代表女子身体上的成熟,也代表女子社会身份的转变。自此之后,女子要改穿成年人的衣服,还要开始盘发插笄。藉由笄礼,女子从少女步入成年,待字闺中,准备走出父母的小家庭,步入社会大家庭,承担起家族的责任。

关于笄礼,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周礼》。《礼记·内则》中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仪礼·士昏礼》中也有“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的记载,体现了西周以来的礼仪和官制体系。

殷墟是盘庚迁殷以来商朝的都城,以安阳殷墟为都城的商朝阶段,现在称之为殷商。武王伐纣,西周代商。《周礼》中记载的是西周以来用笄的情况。我们想知道西周以前殷商社会中怎么使用笄,因为缺少传世文献,只能经由考古发掘和研究来实现。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笄,以及多处制作骨笄的作坊和随葬笄的墓葬。随着考古工作者的多年研究,一幅关于殷商的笄及其背后商代社会生活的画卷为我们徐徐展开。

骨笄的种类

殷墟的笄主要是骨笄,此外还有少数的玉笄、石笄等。殷墟的骨笄形制多样,基本样式是细长的圆柱或扁圆的柱形杆,上粗下细,粗端称作笄首,细端称作笄尾。骨笄一般长十多厘米到二十多厘米,表面往往通体磨光。根据笄首形状的不同,其大致可分为五大类。

甲类  笄身呈杆状,是五类骨笄中最简单的一种,只是把笄首的顶端磨平,笄首和笄身粗细相近,或者略宽于笄身,形成“丁”字形。有的还会在笄首端穿一小孔,用来垂系饰品。

乙类  笄首呈盖顶状,笄首为单层或双层,整体呈现“干”字形,顶面平坦或上鼓,甚至尖凸如蘑菇伞。有的笄首上会刻画纹饰。此类骨笄中不乏工艺复杂、制作精美者。有一种插帽活杆形骨笄,制作精巧,笄帽和笄杆分别制作,笄帽多呈圆锥状,底部掏挖出卯眼与笄杆顶部相接,卯眼两侧钻出小孔,与笄杆上端的横穿相对应。

丙类  笄首呈扁牌状,明显宽于笄杆。笄首形状较规则,呈方形、梯形等几何形状,素面或陰刻纹饰。其中有一种笄首呈四阿屋顶状的骨笄,非常精美,目前仅见到三件,均出土于妇好墓。其中一件,笄首四面阴刻出框界,镶嵌绿松石;另外两件的笄首直接用绿松石制作而成。

丁类  笄首雕刻成动物形状。这类骨笄中精品尤多,往往发现于商王陵、妇好墓等高等级墓葬中。一些动物造型雕刻得精细繁冗,一些则非常简洁抽象。根据动物形态的不同,又可分成冠状凤鸟、鸡冠、夔龙、蝎子等多种形状。

妇好墓里发现的一件冠状凤鸟形骨笄,模仿真实凤鸟形态雕刻而成。凤鸟侧立于笄杆之上,锯刻出鸟喙、眼睛、翅膀、足、尾等部位,鸟冠周边刻成齿状。妇好墓里还发现有夔龙形骨笄,笄首呈倒立的夔龙形。龙身呈弧边三角形,周边钻孔,并锯刻出扉棱;龙头为臣形目,宽口尖牙,细长的笄杆从夔龙口中伸出。

商王陵中出土的一件骨笄,笄身磨光,笄首形状为一只高冠凤鸟,侧立于“王”字形基座之上,短喙,钻出小圆坑为眼,通体抛光,身上刻三周同心圆,翘翅垂尾。鸟的眼、嘴、翅、尾、足清晰可见。王字基座下,笄杆细长。商王陵另一座商王墓中发现一件骨笄,笄身残断,笄首呈蝎子形,大部分完整,正反两面雕刻精细。正面为半圆雕的蝎子状,宽头,大肚,小尾,尾末延伸贴附到笄杆表面。蝎子的两个钳子和头上刻云雷纹,肥硕的身体和小尾巴上刻鳞纹。笄首的反面有两孔,腹部有六道凸起的足。

戊类  笄首呈“羊”字形,平顶,顶端中部有一缺口,左右两侧有对称缺口。此类造型可能象征某种动物,因为过于简化而难以辨认,只能依据其整体形状命名。

骨笄的制作工艺

骨笄往往用牛的肢骨加工制作而成。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牛的肢骨长、骨壁厚,能够满足骨笄尺寸的要求;二是因为殷商养牛业发达,用于祭祀、运输和食用的牛数量惊人,用牛的肢骨保证了制作骨笄有充足的原料。

制作骨笄要使用青铜锯、青铜刀、磨石、陀螺钻等工具。青铜锯往往是片状,长度一般为十多厘米,锯身非常薄,一边有细密均匀的锯齿。在不同阶段,青铜锯的使用方法也不一样。磨石是天然的砂石料,规格、样式不同,以持用方便为宜,用途和现在的“砂纸”相似,满足不同细度的磨砂需要。

骨笄的加工工序,大体上要经过坯料预制、粗坯成形、半成品细加工和成品制作等阶段。

坯料预制  先用锯片把牛肢骨两端的关节部分锯掉,保留肢骨的骨干部分。为了提高效率,往往先把骨料锯切到一定深度,再换到锯口另一侧重新锯切,最后用手掰断。

粗坯成形  把肢骨纵向锯切成不同尺寸和形状的长条块。形制复杂的笄首还要提前锯切出轮廓。

半成品细加工  用锯切、刮削、锉磨等方法把笄杆磨成细长的圆柱杆状,加工出骨笄的雏形。有的笄首需要钻孔。对于凤鸟、夔龙等形状、纹饰复杂的笄首,还要综合运用钻孔、线切割、掏挖、雕刻等方法,加工出复杂的形状和纹饰。对于复合式的活帽插杆式的骨笄,还需要在骨笄帽上掏挖出供插接的卯眼。这一阶段的锉磨,可以把多个铜锯片绑在一起,当成锉使用,把笄身从多棱的不规则形状锉磨成形状规矩的圆柱体。

成品制作  骨笄雏形加工出来后,用磨石经过一系列打磨加工,把骨笄表面锯割、锉磨的痕迹打磨掉,让骨笄形制规整。最后还有抛光工序,目的是让器身光洁润滑。抛光工具可能是兽皮等有机质。对于复合式的骨笄,还需要用动物胶把加工好的各部分插接、粘合在一起。

骨笄的用途

殷商的居民在生活中流行用骨笄束发,骨笄是当时的生活必需品。在殷墟居住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骨笄,在制骨作坊中也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骨笄半成品、成品和废料,但是在墓里,尤其是普通人的墓里,却很少在墓主人的头上发现骨笄。这是因为商人在死后要经过某些丧葬仪式,从而形成了解开束着的头发再下葬的习俗。

殷商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人的社会等级不同,使用的骨笄种类不同,即等级地位越高,佩戴的骨笄越高级。普通百姓使用造型简单的甲类骨笄,只是一根磨光的细杆。不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笄首钻一小孔,垂系物件,就能增加不少美感。而造型复杂、刻画精美的骨笄,往往出土于商王、妇好这样家世显赫的贵族墓葬。贵族大墓中出土的骨笄数量远超一般人的墓葬,仅妇好一人的墓中出土的骨笄就达499件。

当时似乎刻意用骨笄装饰题材的稀有、造型的生动、纹饰的繁复来彰显商王和高等级贵族的尊贵。妇好墓中出土的骨笄造型复杂,纹饰精美,种类多样。笄首有凤鸟、鸟头、梯形扁牌、蘑菇帽、钉帽、方斗等多种形状。笄首呈四阿屋顶状的骨笄只见于妇好墓。商王用的骨笄造型更为特别。如一座商王墓中发现的蝎子形骨笄,造型奇特,纹饰精美,不见于其他贵族墓葬。另一座商王墓中发现的骨笄,通体磨光,笄杆细长,笄首呈六层塔状,最顶层为倒置梯形,造型奇特,也是唯一的发现。

贵族大墓出土的骨笄制作精美、数量庞大,也和其特殊用途有关。这些骨笄排列有序,和华丽的羽毛、皮革、丝绸、玉器、绿松石等饰品一起,组成只有高等级女性贵族才配享用的笄冠。在殷墟早期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就意识到在殷墟少量贵族墓中发现的大量骨笄,可能有以笄为饰的冠,是“系在冠上插许多各种的笄,其形式如同孔雀开屏的样子”,称之为“雀屏冠饰”。

侯家庄一座大墓的殉葬坑中,在墓主人头前有一丛排列整齐的骨笄,左右十三排、上下八个层次,整体看很像孔雀开屏的样子,数量达百余根。骨笄型式多样,有笄帽作鸟首状、形体较小者,有笄帽作兽面形、形体较大且雕制精美者,有笄帽作鸟形且雕出羽翅者,有笄帽作“卧鸡”者。考古发现时,这些骨笄放在墓主人头骨正上方,此外横置一根玉笄,笄尖不远处有用绿松石片粘贴而成的圆形器物。考古学家梁思永说该殉葬坑的“殉葬者为一贵妇”,骨笄排列构成笄冠,“上张下敛,插成孔雀尾式,全形颇似后代婚嫁时新妇所戴之凤冠”。

妇好墓一个木匣中盛放有450根骨笄,放置很有规律:最上层是凤鸟笄,第二层主要是鸟头笄,第三层主要是梯形扁牌笄,另外还有蘑菇帽笄、鸡头笄、钉帽笄、方斗笄等多种。这应该是个“首饰匣”,若能复原,这些骨笄构成的笄冠何其壮观!

殷商社会中存在一种以羽翎为饰的“羽冠”,用作“祖先神”冠冕。商王可能也戴着同样的冠冕。戴有羽冠的玉雕神像,常常作为贵族们的冠徽(或佩饰)。或许是受羽冠影响,后来产生了模仿羽冠的笄冠,成為贵妇们的挚爱。

殷商社会中骨器的使用量巨大。骨笄制作工序较为复杂,加工技术要求高,再加上巨大的社会需求,因此骨笄通常是由专业的制骨作坊生产的。殷墟考古发现了多处制骨作坊,有的制骨作坊规模和产量都很大。骨笄常常是作坊的主要产品,一次发掘出土的骨料和半成品就可以达到数吨。大司空村与殷墟小屯村宫殿区隔河相望,应该是一处王室管理下的制骨作坊,主要生产的就是由笄杆和笄帽组成的复合式骨笄。

据推算,殷墟的人口可能达到15万人以上,而骨笄的产能更是远远超过本地居民人均一枚骨笄的标准。因此骨笄除了满足本地居民的需要,实际上还会大量外销,为商王和贵族们带来巨大的财富和政治威望。

王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商王凤鸟殷商
殷墟村中村南田猎卜辞的初步整理与研究
做“儿子”之前先做自己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凤鸟的神秘主人
殷商遗址大搜寻
殷卜辞所见的雀族及其相关问题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从物质到信仰
淡黄柳·怀人
殷商鸮形器及鸮形纹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