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摘要:根据早期的文献记载我们的得知,我们中华民族对鸟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我们探寻历史的足迹仅能通过一些田野考古挖掘活动,去了解熟知史前历史,通过田野挖掘出土的信息,我们知道在中国很多史前遗址都有出土鸟形文物,玉鸟就是其中的一种,在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都有所发现,本文从这三个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鸟形器出发,来探寻凤鸟崇拜的源流。
关键词:凤鸟;玉鸮;玉器;红山文化
一、追溯凤鸟的源头
人们常说“凤为百鸟之王”,这是因为先民幻想出的凤凰集多种鸟类的特征与一身。如果从生物科学的“形似”上去寻找,我们不难发现,凤凰的形象是鸡头孔雀尾,燕颁虎背,是各种兽禽类自然形象的优美组合。它姿态高雅,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和龙一样,是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反映。也正因为凤凰拥有多种禽鸟的特性,人们赋予了它神奇的力量:既象征国运昌盛,又象征皇后皇妃;既寓意夫妻恩爱和美,又表示个人才华的出类拔萃。总之,在人们心目中,凤凰是一只可以带来福瑞吉祥的神鸟。
(一)玄鸟说。《史记·殷本纪》有:“《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三人行,因孕生契”的记载,这里的玄鸟,指的既是凤凰。
(二)帝使凤。《卜辞通纂》记载:“于帝史凤,二犬。”郭沫若先生注曰:“卜辞以凤为风……此言于帝史凤者,盖视凤为天使,而相之以二犬。”这里提到的有关“帝使凤”的观念,可能来自殷人先祖对东海边一些候鸟的崇拜。在远古的商人先祖眼里,这些鸟是由帝(天神)特意安排的,被视为凤鸟;因而,凤在这里被认为是上帝(天神)的使者。
二、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年代大概是5500-5000年,红山文化下的牛梁河遗址等地区出土了许多鸟形器如玉鸮、玉鹄、玉鸟等。形象有鸮、鹄等,发现的30件红山文化鸟形玉器中,玉鸮25件,约占红山文化鸟形玉器总数的83,鸟形象以鹄为主。敛翅静止型玉鹄18件,展翅飞翔型玉鸮6件,敛翅静止型玉鸮约占玉鸮总数的72,红山文化玉鹄以敛翅静止型为主。有的玉鸮造型比较写实,独具特征的毛角被着意地刻出,翅膀和尾部用阴线来表示羽毛。有的完全不用刻线表现细部,而只雕刻出简略朴实的形状。
红山文化目前发现的鸟形玉器有30件,数量居多。史前辽西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鸟类的生存。红山文化鸟形玉器居多,红山文化的鸟类数量不仅多,种类也是史前时期较为丰富的,真实地反映了红山文化时期的渔猎文化。红山文化发现的鸟类写实的比较多,抽象的到后期才出现,这说明了红山时期的人们所制造的精美的鸟类玉器是出于对鸟类的崇拜比如鸮,鸮是辽西地区普遍存在的猛禽,人们寄希望于鹄,希望它给予人们与自然界抗争的力量。红山文化晚期农业重要,史前先民希望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他们向天神祈祷。而鹄也就是玉鸟被认为有通天达地的本领,人们制作玉鸮,希望通过鹄以求得天神的保佑。另外,鸮经常在黑夜里活动,而人们恐惧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馨清一切。还有,鸮是消灭老鼠等害虫的能手,有利于农业生产,所以红山先民对鸟类的崇拜以鹄居多。以珍贵的玉材来雕刻玉鹄,证明玉鸮实质已被红山先民尊为鹄神了。
除了出于对鸟的崇拜,再后来的发展中,这种鸟纹也作为一种装饰用于穿戴,比如凤簪。
其他玉鸟的背部均有打孔的痕迹,这些孔能用来穿系。很多学者认为穿孔便于将玉器穿挂或缝在巫师的法衣上,巫师借助神灵的神力来祈福驱邪。
三、良渚文化
良诸文化距今5300至4200年前,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的中心地区。良诸文化遗址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分布最为密集。良诸文化出土了较多的玉器,这也是其文化分布的最大特色。良诸文化鸟纹并不十分多见,但却十分典型。
在众多的良诸文化玉器中,玉琮作為礼器,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玉琮产生于新石器时期,主要作为礼器使用。除了带有宗教色彩的玉琮,良渚文化还出现了单独的玉鸟,在良诸文化遗址中,有一个展翅飞翔的玉鸟。此玉鸟形态平整,短尾尖嚎,双翅展开做飞翔状,鸟的身体背部有一个圆呈突起状,该圆推测为太阳的化身。从良诸文化所属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此处的先民生活在距东海不远的长江下游地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使先民们把这一现象和鸟联系在一起,认为太阳是由鸟托起。在古人的思想中,鸟和太阳都是天空中的运动物体,并把鸟认为是运载太阳的使者。
四、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省,是新石器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且玉器造型丰富,其中玉鸟的造型表现突出。
龙山文化时期盛行以鸟作为玉器的纹饰主题,其玉鸟造型可分为圆雕和片雕两种类型。其中圆雕玉鸟为图1410,此玉鸟整体以厚实的玉料制作为圆雕状造型,嚎部向下,双翅展开做飞翔状,背部和双翅均以减地阳纹装饰,造型生动,颇为写实。
除了这种鸟型玉器纹饰,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家河文化地区还出土了最早的玉凤凤身透雕于圆形玉片卜,形象极飘逸。玉的两面阳纹浮雕,两面纹饰基本相同。凤体蜷曲成环形,喙尖钩状,插入尾部的羽毛。头上有尖的凤冠,圆眼,下领有云状关键纹,额后有卷曲的披羽,翅膀刻有四根带弯头的平行线。尾羽极长,分成两股,末端尖细,尾羽_卜有凸起的细羽翎纹。尾羽上端有一单向穿孔。以及湖南省遭县孙家岗遗址14号墓出土图九,片状透雕,玉材为高岭玉,局部有乳白色沁。喙尖细,圆眼,颈氏,头部有复杂的羽状冠饰,额后有卷曲的披羽,尾部的羽毛长而飘卷。钮牙分布在羽冠和尾翎边缘。
五、新时期时代的玉鸟特点及文化意义
(一)特点
1.新时期发现的玉鸟总体是以写实为主的器物的鸟形纹饰特征主要由四方面组成:羽翅、尖嚎、钩爪、平头扇形尾。
2.红山文化玉鸟多为猛禽,这与当地特有的生物特征相结合而展现;形态以圆雕为主,造型写实,雄壮敦厚,体量感较好,以减地阳线和阴线装饰为主。良诸文化玉鸟形多整体兽面纹的配饰,或者其鸟的造型以整体形势出现在礼器上,造型丰富。凌家滩文化,早期出现玉鸟玉太阳崇拜相结合,这种鸟与太阳相结合的器物在河姆渡文化中也有出现,不过这种纹饰大多数是牙骨品,河姆渡文化所呈现的鸟纹饰和太阳相连出现,鸟纹和太阳纹的结合形式被赋予特有的内涵;其身形虽短小,但却表现出强劲的张力,用阴刻的手法把鸟的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龙山文化的鸟形纹饰相对以独立造型出现,鸟雄壮威严富,其形象富有神力;玉鸟以片雕和圆雕为主,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均以减地阳纹处理其纹饰,并且片雕玉鸟纹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3.玉鸟在新石器中晚期大量出现,表示人们对于鸟形纹有了不同的认识,成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作为墓葬中经常陪葬的物件,可以看出鸟纹玉石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重要地位。从和鸟相关的纹饰及承载的礼器上,可以看出先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鸟的崇拜之情,并把鸟作为可以和神灵传递信息的媒介,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意愿。
(二)文化意义
1.鸟信仰
鸟可以传递天地间的“信息”,使古人有了神(鸟)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虽还不能说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思想,但它却逐步形成了滋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土壤,对后来“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历史影响。
第一,飞翔,沟通的使者。
太阳给人们带来了光明温暖,“旧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有了日和夜的时间概念,人们对太阳充满依赖,同时由于太阳变化无常,人们也产生恐惧,因而太阳成为崇拜的对象。人们希望与天沟通,保佑风调雨顺,而鸟能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史前先民希望能像鸟一样与天沟通,于是鸟成为太阳神与人之间的使者,成为天和地之间沟通的媒介。由于这种作用,鸟与太阳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的鸟图像是太阳神鸟,它体现了社会的、宗教的意识与活动,也象征了一种权力。而凌家滩玉鹰中八角星纹饰,星内画一圆,象征太阳,代表太阳光芒四射丈。
第二,与农业生产有关。
鸟类是农业生产的帮手,以鼠、昆虫为天敌。一只成年鸮鸟,一年可捕捉数百只鼠类,等于为人类从鼠中夺回千斤计的粮食,故红山文化发现大量的鸮形玉器不足为奇。
在寻求稻米的过程中,史前先民对鸟的信仰逐渐萌生发展。民以食为天,稻谷的发现给予人类生命的扩张及延续。对鸟的信仰,是对生命之根的感恩。对稻谷的来历,广为流传的是关于“麻雀从上天偷盗稻谷种子”的民间传说。在民间传说故事中,参与者有老鼠与麻雀、麻雀与七仙女、麻雀与玉皇大帝等,他们将谷种从天上通过盗、受赠、抢、偷的方式送到人间。虽然故事中的参与者各有不同,但麻雀是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主角。鳥把种子吞食,人类在食用鸟时,在鸟的肚子里发现了人类可以吃食的稻谷,从而人们对稻谷进行人工栽培,将稻谷作为他们生存的重要资源。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鸟类对农业生产所起的作用。
2.文化相通性
从凌家滩遗址和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玉鹰中我们观察发觉,两件器物对于鹰的刻画具有相似性。同样,观察凌家滩遗址和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也是首尾相顾的“C”型,身体部分充满力量和动势。这反映出位于江淮地区,安徽省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与远在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以及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存在某种程度的交流和沟通。是文化的共通性?还是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原始社会各部落之间通过征战、嫁娶等活动,带动了文化的交融?
3.促进凤纹的出现
从写实到抽象,这种变化表现在器形的变化和纹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的凤纹的产生,凤的产生是集百鸟之所长,但是凤纹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凤的地位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通过对史前时期的鸟形玉器的探索,我们可以窥见一些古人对鸟的崇拜,鸟文化的形成,从单纯的自然崇拜演变到权力地位的象征,这中间的过程伴随着外部形态的变化以及思想含义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为以后凤居高位埋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