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4-04-02 12:16劳欢
公关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改革措施

劳欢

摘要: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应以强化实践育人机制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大学生价值引领,持续深入展开研究与创新,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需要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开设思政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立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打好思政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分析,总结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育人的价值,明确现阶段思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措施,确保思政课实践育人机制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培育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1]。这不仅对大学生专业技能提出要求,在职业素养方面也确立了更高标准。高校思政课开设实践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落实素质教育的有力补充,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过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是推动学生价值引领、全面发展,同时对高校教育整体质量发展提供助力的关键课程,尤其是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教学方向以及目标上都发生了变化,高校及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大思政课”的特点,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机制,从更深层次开展思政教育,以保障学生的思政素养可以稳步得到提升。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仅有的三所应急安全类高校之一,承担着为应急行业培养高素质德技兼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重任。近年来,学院围绕打造“应急安全”特色、创建高水平院校这一主线,在应急安全类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实践育人模式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效果[2]。

一、价值分析

“大思政课” 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发展。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充当“课程主人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3];同时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彻整个教学过程,这实际上也是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在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还要重视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强化思想引领,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在课程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注重实践育人,将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建设“校企行政家”协同育人校内外资源,形成思政课程育人实践的基地,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思政课程的发展和创新,积极争取家庭、企业、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不断推动思政课程的发展和创新,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实际上就是在传统高校思政课程基础上开拓社会实践、扩展教学视野,对整体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丰富内容,转型形式,升级传统常规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全新的教学形态。

二、现状问题分析

(一)思政实践课程的培养时间短,队伍“难以为继”

高职院校学制仅有3年,加上顶岗实习,凸显出学制短,而接受思政老师指导的期限一般只有一年不到,其中实践环节仅占少许课时,加上学生专业课程安排紧,学习任务繁重。同时,高职学生生源质量差距大,课业基础薄弱、积极主动性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价值引领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同学的思政素质知识储备一般,且还停留在“理论到理论”阶段,不能满足实践教学对社会服务的现实需要,难以实现实践育人的效果。有时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兴趣,实践形式多偏向于“玩乐”的形式,忽略了“育人”的本质,导致学生实践分组建设针对性不明确,真实融入少,存在跟风应付心态,队伍获得感不足[4]。

(二)缺乏激励机制,指导“鞭长莫及”

高校思政课实践周教学中多数仅配备一名任课教师,而且年轻的思政教师占比偏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因为缺少配套的“人、财、力”激励引导机制,使得我们思政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学生难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活动,使得思政实践活动建设与专业教学未能实现有效的交叉融合,指导效果大打折扣,存在“两张皮”现象。青年的思政教师往往承担大量课程任务及其他家庭因素,时间和精力极为有限,在对接校外资源、开展对外服务上也普遍存在短板,导致活动针对性不足、前瞻性不够、计划性不强。

(三)对社会的服务认识不清,模式“墨守成规”

大多数开设思政课实践对于社会服务的认识还存在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现象,加上不能充分融合专业特点开展联动育人机制,而过度强调“奉献社会”,弱化了“自我实现”,错误地把参与社区劳动、走访慰问、献爱心等公益活动与对外服务划等号。过分考虑安全因素,服务活动基本限制于校内,对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实施中获益多少都缺乏充分考量。面对企业、社区等校外资源抛出的橄榄枝往往保持高度警觉,一定程度阻碍实践育人的成效。

三、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机制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实践课教育模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周应发挥价值引领的载体作用,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和旺盛生命力。一是构建“思政+N”多导师制。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心骨,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骨干作用,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教师纳入创新实践的教师团队,建立“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教师+企业专家”的多导师实践育人队伍,进一步健全健强师资。按照“定人、定时、定点”方式,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与专业素养进行“补短”,进一步扩大实践育人教育的覆盖面。二是坚持“实行合一”办学模式。积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服务点、社区、农村、企业等社会机构,将校内理论授课、座谈交流与校外红色走读、社会服务相结合,以“大思政课”为纽带,建立“资源共享、阵地共建、协同育人”的长效合作机制,在思政育人、实践教学合力谱写铸魂育人新篇章,把思政资源融入实践,把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思政,形成多元化協同效应,不断强化专业课程的“思政味道”,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不断拓展育人新方式。在理论教学上,主动运用信息化、数字化资源,通过案例、项目化、探究式等教学的新方法,持续推动思政课实践教育由“旁观者”向“当局者”的转变。在实践教学上,突出项目化沉浸式、体验式的现场体验教育,主动地把校内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舞台,在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下功夫,增强学生的课程获得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实践育人效果[5]。

(二)系统建立思政“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高职院校,要注重以“技能竞赛+学科竞赛”为抓手,建立师生项目化育人机制,将社会生产实践思维贯穿学生培养始终。一是思政课实践项目设计分类别,根据专业培养的差异性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因材施教,以社会形势热点、痛点问题为参照有序引入实践项目化活动,引导学生正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项目系统设计“社会实践调研、专业成果制作、竞赛能力培养”三类,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特点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使得学生们在个性化定制的体系中得到启迪,为学科专业、价值取向上高质量地符合社会服务实践育人需要奠定基础。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分成不同团队。根据不同活动类型的设计,班级可以下设崇德、修身实践队伍,建立覆盖大学三年、多个临近专业的思政课实践队伍。根据实践项目的匹配拟定相应的培养实践育人方案、课程实践计划,形成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践育人模式,为学生思政理论与专业学习融合度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加深对知识理解与把握,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有效互补,形成“上学期新手、下学期老手、第三学期能手”的良性循环。三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过程要有重点、有抓手。深层次融入不同社会服务载体,引导专业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课题成果研究,在深度掌握项目学习、探究以及管理的全过程中形成高质量的社会化成果,并适时在高职竞赛成果大赛、科技周等平台中交流展示。以“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以及高职技能竞赛为牵引,编写配套竞赛培训教材,将竞赛任务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融入实践育人建设,并按照“初选、集训、强化、冲刺”四个阶段有序实施,引导学生在竞赛中激发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校相统一,增强荣誉感、使命感,有效提升知识理解的高度、广度、深度。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管理机制

高校思政課教学管理工作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的方式转变,思政课程教学工作更应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设备,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需要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此外,高校还需要紧密的结合思政课程教学,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逐步完善实践育人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思政课程教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确定组织目标,通过技术和结构的完善推动组织管理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也可以将其理解为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理论进行分析教学,虽然说目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实践应用能力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但是就实践能力这一块儿高校还是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在现在的实践教学活动基础上进一步的优化教学方案,整合资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

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那么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更加主动的配合教师。因此,“大思政课”视域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难易程度将学习内容逐级划分,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实践阶段,为了有效的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教师应基于“大思政课”视域,重新拟定教学方案,以问题或者案例为导向,从实践角度出发,最终回归到理论角度,能够更加全面系统的学习掌握思政课程知识。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学生能够主动产生,将思政教育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合理运用思政教育的内容指导自己。同时,为了加快实践育人机制的建立效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实训基地。高校需要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展开探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与社会上的相关企业这些合作,让学生有参与实训学习的机会。此外,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信息化改革也是目前高校非常关键且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建立的重要性,并且在课程管理教学组织等方方面面渗透信息技术。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让学生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除了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应主动适应职业教育新要求,着力在推进市场化运作、深融专业化建设、打造社会化项目三个方面多谋划多行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企业思维模式建立实践团,弥补当前校企合作热力不均、覆盖面不广的问题,满足在校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现实需要。建立“像办企业一样办社团”的思维方式,并以市场化方式提供服务成果,不断提升社团“造血”功能,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深融专业化建设。突出独有的专业性强、逻辑性强、目的性强的特点。主动对接学校专业建设,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专业特色与第二课堂之间桥梁,打造启发式“延展课堂”,通过打造社会服务项目,提升育人质量离不开社会化项目的支撑。坚持以专业项目为核心点,企业、社区等社会工作为基本面,持续挖掘和提炼专业特色,做深做实社会服务。

在建设实践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应通过健全实践环节来深化教学、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需要遵循系统、科学、实效的原则,保障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发挥思政课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做好经费支持,联系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建立运行复杂的机制,提高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伟大斗争”精神融入应急安全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AZY2023JGB00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仙娥.“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1):106-110.

[2]霍江华.应急安全类专业“一化二融三改四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19):53-55.

[3]陈娟.“大思政课”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2):108-110.

[4]黄鼎.“大思政课”视角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5):77-80.

[5]丁欣,丁悦.大思政理念下加强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J].明日风尚,2018(10):211-212.

(作者单位: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改革措施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