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教育学会 吴 益
经过一定范围与时限的试教实践,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终于付诸实施。这是高中语文教育事业中的一件大事,对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语文高考乃至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非常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终结阶段,一端连着义务教育,一端对接高等教育。如果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吃透新教材特点,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有效地进行新教材教学,那么按照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意旨,凝聚诸多专家的智慧结晶,体现教材编者意图的新教材实施,将被弱化定位在“换一套教材”“换一些课文”的层面,那无疑是一种悲哀。
依笔者看来,在很多的教师眼里:以往,一学期教学两册必修,现在一学期教学必修(上册)。过去,教材按单元语文编排,现在,编排也是单元顺序,变化的是换了一些课文。这些课文,有的是很多年以前的老课文再度入选,有的则是全新内容。当然,毕竟培训过了,也会知晓“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学习活动”等一些基本概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多被置于淡化、弱化、冷处理的境地。
中国很大,有发达地区,有示范学校,有优秀教师,要拿出“新”“奇”“特”的案例一点都不困难。新经验、新案例一定可以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领导专家听了看了都会很激动。但是,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盘子在农村。一般普通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如何有效实施语文新教材,是摆在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和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坎,一座山。
对于具有基本职业道德的普通高中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摆脱由来已久的思维定势,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一切从新教材的最大改变入手,顺应教材之“新”,务实而行。理解“新”,形成新思维,就是“务实”。务求“实”,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创新”。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最大的“新”,就是按照“学习任务”组合编写“单元”。与之相适应,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以单元为教学单位,形成学习“研究项目”,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这也是笔者提出“项目式任务型”作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常模的初衷。
所谓项目,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有明确开始和终止日期以及精力投入与资源消耗的活动和任务。一般说来,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是为项目的预定目标而进行的)和独特的性质(项目所产生的产品、服务或完成的任务与已有的相似产品、服务或任务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差别)。项目一般由项目管理人、项目内容和项目执行人构成。
在语文学习项目中,“项目管理人”主要是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项目执行人”,共同指向学习任务即“项目内容”,通过系列学习活动,尽可能多地调集学习资源,凭借教与学的精力投入,在既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学习任务,进而丰富语文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现下通行的备课形态大多是:由事先确定的中心发言人,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对教学方案提出初步设计,然后是同伴参与,加以补充完善,形成共同教案,最终是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和班级特点作具体实施。这些,都还只是 “形”。在新教材实施的背景下,我们的备课,要基于系列学习任务形成研究项目。首先是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其次是梳理单篇学习任务,再次是建立单篇与单元的关联,最终形成基于单元的学习研究项目与设计。谨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作简要阐析。
(1)“青春的价值”话题讨论。(2)诗歌欣赏方法探讨(写一则札记,记录自己的欣赏思考;与同学交流,拓展阅读加深理解;任选一首诗朗读,同学间互评)。(3)小说描写艺术欣赏点评。(4)每人写一首诗,合作编一本诗集。
(1)学习《沁园春·长沙》,引发对青春的思考,背诵课文。(2)朗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组诗作,理清抒情脉络,把握意向内涵,感悟诗人情思,体会象征手法。(3)学习《百合花》,把握人物形象刻画,体会崇高情操。学习《哦,香雪》,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和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对于单元提示语,备课时必须认真咀嚼推敲。
提示语第一段,明确了高中语文学习的教育定位:“迈出人生第一步”。我们的教育对象,在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开始步入青春年华,开始对自我有所认识,开始对社会关注思考,开始有逐步明晰的理想追求。我们进行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几篇课文,而是要通过课文阅读研习,让学生认识自我,思考社会,追求理想。这是教学的教育意义所在!
提示语第二段,简介单元学习内容:(1)文体、数量,5首诗歌2篇小说。(2)共性主题,对青春的吟唱。(3)要求,体验主题的文学表达。
提示语第三段,指导单元学习方法:思考角度——青春的价值;理解方向——体会诗歌小说的独特魅力(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学习落点——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尝试写诗。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将本单元的学习项目确定为“青春吟唱放歌”。这里包含单元选文主题(青春),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吟唱)以及学思而后行的实践(放歌)。我们需要将单元学习主题与单篇学习任务有机关联。通过教读《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和《百合花》,指导学生深度阅读,学习、体验青年人抒青春情乃至中年时写青春诗的个性表达;通过自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和《哦,香雪》,引导推动学生走进文本,融通角色,充分体会、把握青春激情、青春追求的文学表达。
项目研究是一个过程,项目实施由系列任务构成。新教材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需要突破旧有的自然顺序流程,改为教读、自读流程,按照示范(举一)—自读(反三)的方式、思路,建构新型教学流程。
以单元整体为项目,教学设计就应该以单元学习时长为项目实施的起止时限,教读和自读课文的用时就要充分考虑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该长则长,可短则短,综合考虑教读、自读、延伸阅读的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型和课时。教读课要做到教知识、教方法、教思维、培能力、养习惯,力求教实在,教到位,以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在其中。自读课要做到自己读、自主读、会自读,力求学起来、学进去、学得会。
做项目,是否太高深?做研究,高中生行不行?任务多,能否完得成?这几个问题,对于农村高中学校来说,是绕不开的问题,但又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做项目,对高中生来说,看起来似乎有点早,要求有点高。其实不然!学校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个社会的模拟组织,学生的角色就是这个模拟组织中的成员,是为日后进入社会做热身准备。高中生正处在完成和实现少知识、缺能力到知识逐步增加、能力逐步增强的阶段。这个阶段,他们的身体发育趋于完成,心智发育逐步健全,理性思维正在建构。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高中要的是对义务教育短板有所弥补,强化高中阶段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建构,同时要为大学提供合格学生,这里的合格,就包括初步学习做项目,初步学会做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我们的教师不太相信学生的潜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研究。另一方面,我们老师自身缺少做项目做研究的能力。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不是单靠参加培训得来的,更多的是通过实践,在研究中学习研究,和学生共成长。这一点,需要老师尤其是农村高中老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教育发达国家,小学老师就开始教育和引导孩子学做项目做研究,而我们的高中老师却仍旧止步于或停留在教课文、教知识、做习题的层面,我们的教师培训需要切实补上这一课。
农村高中,学生来源相对城市高中以至重点高中,落差较大。学习任务群,对于这部分学校的学生而言,确实需要认真对待。但我们绝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就放弃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我们要做且可以做的,一是适度降低任务要求,二是适当减少任务数量。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单元学习任务要求的“每人写一首诗,合作编一本诗集”,对农村高中学生来说,如果确实做不到,我们不妨降低为“每人抄录一首关于青春的诗,年级合编一本诗集”。只有以积极的姿态和主动的方式去研究和实施高中语文新教材,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才能够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攀登在有效实施的高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