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 印祥银
耐久跑是一项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项重要的体育中考内容。单从学生当前阶段的发展规律来看,他们尚未形成足够的耐力,在长跑测试中表现逊色。事实上,通过耐久跑训练,能够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体能,让他们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全面提升其肌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机体工作能力,促进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耐力,不能简单地依靠练习量的累积,而是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引领学生在把握一定规律的前提下再结合必要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耐力。对此,本文将立足于我校体育教学现实,针对耐久跑项目展开科学分析,探索可行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有效提高其耐力与体育测试的成绩,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相较于七八十年代的学生而言,现在的学生很少有经常性参与体力劳动的机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生的惰性,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人的体力与耐力如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是很难完成体育课程中的耐久跑项目的。现在的学生正是因为缺少锻炼的机会,在进行耐久跑的体能测试时很难坚持跑完全程,甚至有学生在半程就出现了呕吐倒地的情况。有部分教师可能纳闷:耐久跑不就是距离较长的跑步吗?学生为何坚持不下来?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耐久跑的过程不仅需要消耗大量体力,教师所选择的训练方法也容易令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是抵触情绪。目前,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训练耐久跑时,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不少学生对于耐久跑这个训练项目本身存在认识偏差,由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锻炼,需要运动时,容易感到疲惫,因而产生对跑步的抗拒心理。有一部学生则是认为体育只不过是副科,对自己的升学没多大用处,把文化课成绩提高上去才是关键。对此,教师需要采用科学的办法调整学生心态,通过趣味性的训练活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耐久跑。
就是教师群体,也存在对体育课的偏见,认为体育课是副科,不如文化考试科目重要。在部分体育教师的固有观点中,体育作为中考考试科目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耐久跑能力。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不可避免地陷入机械式训练的泥潭,教学效果不佳。
综合上述两点来看,目前耐久跑训练难见成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兴趣。对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及其身心发展规律安排教学。
提高学生耐久跑成绩的方法众多,其共通点在于——训练。这也意味着,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耐久跑教学时,一方面需要增添训练的趣味性,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需要将训练与科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引领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开展耐久跑相关训练的现实意义,正视训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坚持实践性原则,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策略或方法,都要保证不脱离教学实际;其次,要坚持可行性原则,保证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运用;再者,要把握好有效性原则,保证所采取的训练方式能够切实解决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难点;最后,还需要把握好同步性原则,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教学实践的目的。
绝大部分初中生在练习耐久跑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理解偏差,进而影响学生的耐久跑训练效果,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纠正这些错误的认知。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耐久跑练习机会,并且在组织学生练习的同时指导学生调整呼吸,通过加大呼气力度、降低呼吸次数来调整身体状态,将注意力集中于感受身体变化节奏之上,舒缓因激烈运动所造成的心理负担。面对部分学生在耐久跑过程中体力分配不均,前期健步如飞、后期散步走的情况,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体力分配,帮助学生提高耐久跑的训练效果。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从现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来看,其心肺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无氧代谢供应能力尚且不强,这些都对耐力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让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耐力练习。在学生正式开启耐力训练前,教师要将训练目的和优势明确告知学生,并提供必要的技巧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起耐力跑的自信。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动作时,除了要注意指导方法的使用,还要给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边观察边模仿,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学生进行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同学完成某一项任务后开始产生畏惧心理,或是心生懈怠,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鼓励学生,重新点燃学生的训练热情。
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身体上的差异在所难免。如果教师不能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容易影响教学质量,消磨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甚至会让部分学生在耐久跑练习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练习时,首先做好分层。如何进行分层呢?要求体育教师提前对班级学生做好摸底工作,了解学生是否对耐久跑感兴趣,是否有长跑经历,是否能够完成长距离跑步等。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再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如此才能够施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拥有不同耐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升。开展分层教学,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耐力水平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采取不同的标准来衡量、评判学生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缓解其心理负担。如此,课堂中才能营造出积极的训练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提高耐久跑训练的质量。
学生在耐久跑训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抗拒,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心理作用的影响。要完成耐久跑训练,学生的身体需要长时间进行持续性的运动,这种运动项目极其考验学生的体能。在长跑过程中,学生的体能会逐渐达到峰值,此时,便会从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压力。因生理极限给学生身体带来的不适,会让学生对运动产生畏惧,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负担,鼓励和帮助学生,很容易增加学生的练习负担。对此,教师需要借助趣味性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比如针对一些比较爱美或是对自己身材较为关注的学生,教师可以侧重于讲解耐力跑的优点,让他们认识到通过长跑能够消耗身体脂肪、有助于骨骼生长,进而激励他们努力训练,发自内心地接受耐久跑的训练。
部分学生尚未认识到耐久跑对自身长远发展的现实意义,因此会产生对耐久跑的畏惧或厌烦心理。认识到这一点后,教师可以追溯该项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再结合部分生理学知识,引领学生认识到这项运动存在的现实意义和最终目的,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对耐久跑的好感度,能够自主加入到该运动之中。一般来说,人的情感成分决定着行为倾向,因此,教师有必要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耐久跑,帮助学生树立起不怕苦、不怕累的意识,能够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养成坚持不懈的品质。
为了培养学生耐力,提高学生在耐久跑项目上的成绩,教师需要在耐力训练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元素。首先,在课前测验环节中,教师需要做好趣味性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更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在正式开展耐力训练前,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热身运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方面也是帮助教师摸清教学情况,为后续的训练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氛围感染学生,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其次,在授课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诱导,结合心理暗示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中长跑训练时,会先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和认识长跑,了解中长跑的规范性动作,随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自由练习。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发挥好指导职责,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进行反思。当学生基本掌握了跑步技巧,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训练情况与自己进行对照,进而养成反思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涣散,既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有助于促进思维分析能力的提升,达成“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影响学生耐久跑成绩的因素主要有跑步速度、动作的规范性等,为了有效提高跑步成绩,教师在开展相关训练时,通常会对学生的速度提出要求。在体育课上,常常可以看到教师拿着秒表,将学生的跑步速度一一记录,帮助学生形成速度感。在学生完成一项运动任务后,有条件的教师还会让学生自测心率,方便学生对自己的运动负荷情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此外,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成绩,教师还会为学生讲解如何控制自身的身体负荷,如何在长距离跑步中合理分配体能等知识。
除了上述几个对策外,要提高耐久跑练习的有效性必须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锻炼方法与恢复保养的方法,如此学生才能够少走弯路,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练习,增强体能,进而有效提高耐久跑的成绩。自中考改革以来,耐久跑成为了中考的考试项目之一,教师与学生必须要学会正视该项目的教与学。于教师而言,要做好意识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运动项目,利用趣味性元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中长跑习惯。
综上所述,学生耐久跑成绩的提升本质上离不开体能提升。可以说,训练是学生提高耐久跑成绩不可避免的重要渠道。为了平衡好学生体能方面的不足与练习心理负担之间的矛盾,教师可以从兴趣着手,通过增添训练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形式丰富的训练过程中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积极参与训练,不断增强体能,最后实现耐力的提升,提高耐久跑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