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富政
摘 要:陶行知说得好:“教人以求真,千夫所指”“千夫所指,教人以诚相待”。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终指向的教学目的。因此教育人员不仅要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形成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将这种习惯局限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上课讲一套,平时做一套;口口相传是一套,信奉是另外一套。这一现象折射出学生道德水准的双重存在,并存在于道德法治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没有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即课上不说真心话,而是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如果任这一现象发展,不但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不能达到“以德治教”课的实际效果,从而使“以德治教”教育在完成塑造、改造学生世界观的任务中,仅仅武装了学生的“嘴巴”。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形成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不良素质。这一点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让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讲真话、办实事。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德规范;社会认同
一、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不说真话的原因
(一)学生道德规范和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
学生道德规范的建立和现在社会上的认同是有一定矛盾的。矛盾由此集中显现:
第一,学生道德规范的建立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家长、教师和社会公众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各有侧重,有时甚至存在矛盾。这就造成统一的学生标准很难与道德观念相平衡。例如,家长认为孝顺是最重要的品质,而教师可能强调诚实守信,社会舆论可能关注公平正义。如此,学生便会犯难,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出权衡。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过去被认为是道义端正的观念,在今天可能已经不适用了。学生道德规范的确立,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平稳的过程,这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导致学生在面对新的道德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第三,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追求物质成了不少人的目标。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学生可能会过分关注名利,忽视了道德的重要性。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能成功,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不择手段。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道德标准的确立,使社会认同的道德观念受到挑战。
第四,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理念让学生触手可及。虽然这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但也可能导致他们迷失在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道德标准,进而影响到社会认同。
因此相关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学生确立道德规范和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首先,形成比较统一的德育制度体系,即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合力。其次,要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在道德上出现的偏差,要及时发现、纠正。最后,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坚守道德底线。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品德兼备、对社会充满责任感的新一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担当。
(二)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局限与社会实践多样性、复杂性的矛盾
从个别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逐步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与其他认识水平一样,都有一个过程。但是,社会道德现象具有全面性、复杂性和多元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很难用所学的道德去理解和分析,可能還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对所学道德的正确性产生怀疑。比如,有的学生把尊重教师的行为视为“逢迎”,有的把帮学生隐瞒错误视为“交情”,把向教师汇报情况的人视为“卖友贼”等。学生分析问题,往往是只看现象不看实质,只看行为不看动机,抓不住主流,抓不住实质,无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认真地加以辨析,学生为了不被批评和指责,只能在课堂上顺着教学要求表达自己的看法。那么,学生思想上的矛盾和疙瘩将会一直存在,也就没有了支配自己行动的正确道德认识。
二、“道德与法治”课上怎样鼓励学生说真话
(一)教师要讲真话
教师这个职业,地位历来都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传播知识的人,塑造个性的人。但是,教师的角色和职责,也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不断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教师首先要讲真话。
讲真话,对一个教师而言,意味着真实地面对学生,真实地面对教育,真实地面对自己。学生只有实话实说,才能感受到教育的真诚,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做到讲真话呢?
第一,教师面对学生要真实。每个学生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是既有自己的梦想,又有自己追求的独特个体。作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对他们的成长要重视,对他们的需求要关心,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或者其他原因而对他们产生偏见,更不能歧视或伤害他们。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教师要真实地面对教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涉及很多方面,如课程、教学、评估等。教育中,教师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担当,不等不靠,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工具,用来满足自己的利益或者权力,要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价值,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智慧去引导他们走向成功。在注重教育公平的同时,教师也要努力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第三,教师要真实地面对自己。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丰富的知识面,以及极强的责任心。教师要不断学习,让自己在教育中不断进步,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错误,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任务,而要把它当作一种使命,用真诚和热情去影响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教育事业。讲真话,对一个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教育艺术。教学中,教师要敢问、敢探,要把课堂变成一个真实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沟通,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关爱。
第四,教师还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要真实地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责任,用行动去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敢闯敢干,敢作敢为;要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感染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理想、品德、文化、技能等方面,都能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接班人。
总之,讲真话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教师只有实话实说,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真诚,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教师要真正面对学生,真正面对教育,真正做自己,要用真诚和热情去影响每一个学生,用智慧和力量去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未来,为了教育事业,师生需要共同努力,讲真话,做真教育。
说真话,是信念,是态度,更是担当。作为教师,要始终坚守这个信仰,始终保持这种态度,始终承担这个责任。用讲真话的力量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去改变每一个家庭,去影响社会。
(二)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应该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和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和话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通过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要耐心倾听,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道德与法治”,促使学生学做“真人”
(一)在课堂中评价,学做“真人”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提过高的行为要求,也不应要求学生作空洞的表态和保证。如教学“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时,由于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高大,大都是古代的名人贤流,会使学生产生高不可攀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那是长大以后的事,有的学生认为美德就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等。针对这些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出美德的形成,关键在“做”,对小学生而言,首先要“学做”。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并补充一些典型事例,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师可从实际出发提出道德行为要求,学生容易做到。通过做,得到社会的认可,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的道德的认识,使学生做到了言行一致,做真真实实的学生。
(二)在活动中评价,学做“真人”
“道德与法治”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活动中学做真人。2021年4月,学校发动组织三年级和五年级近300名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学生首先制订各自团队口号,在团队之间相互比賽。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形成团队意识,培养了集体主义荣誉感。然后参观梁平展览馆,了解了梁平近1000年的历史。特别是在展览馆中看到了柏家的白仙洞摩崖石刻,让学生异常兴奋,没有想到自己经常看到的石刻崖画,居然出现在梁平区展览馆,这大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接着,学生再到梁平的数谷农场学习访问,亲手采摘环保蔬菜,派代表学习新鲜蔬菜的制作,再美美享用时令蔬菜;学习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新知识,认识到现代农民需要扎实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学生亲身经历,激发了将来从事现代农业的热情。最后,学生来到蚕丝厂,先听养蚕的经历,再观看蚕结丝以及破茧成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和仔细,懂得了一丝一被的来之不易,更应珍惜。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开阔了视野,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也深深认识到自己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都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真真实实的自己。
总的来说,师生一定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要求,即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教育者培养的人,必须具有爱国情怀,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者培养的人,必须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非学无以广才,教育者培养的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任何时候奋斗精神都不能丢,教育者培养的人,必须树立高远志向,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发展,教育者培养的人,必须具备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来的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
教师要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真人。
参考文献:
[1]韩璐.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J]. 新校园,2022(11):54-55.
[2]陈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艺术,2023(11):48.
[3]权颖瑄. 新课改背景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学园,2023,16(35):81-83.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