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2017-01-03 19:36陈凯
大学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中西方文化差异

陈凯

[摘 要]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承载了国家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中成长起来的,并且以不同的文化形态延续着自身的脉络和精髓与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不断地丰富自己,使自身的文化体系也愈发的成熟和多彩。中西方国家主要的传统节日折射出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宗教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饮食文化等的不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洋节”对本土传统文化具有影响与冲击,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对彼此产生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差异;社会认同;中西方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53-02

节日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群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目前,节日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在节日里,人们所传达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它其实更像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的体现者,是一种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的寄托。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试图在文中探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姿态面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以便能更好地实现彼此之间的交际。

一、中西主要的传统节日

(一)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俗称为“过年”,与西方的圣诞节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春节的时候,远方的游子们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在春节这天,中国民间有着贴春联、倒贴“福”字的习俗。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而在南方两河流域的地段,人们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赛龙舟大赛。中秋节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因为该节日多是在秋天的中期,所以叫中秋节。这一天,人们要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团团圆圆,到晚上的时候还会有赏月的习俗。这三个节日是我国民间最主要的传统节日,除此之外还有清明节、腊八节和元宵节,等等。

(二)西方主要的传统节日

圣诞节是西方人纪念基督徒的主神耶稣诞生的日子,时间为每年的12月25日。按照习俗,人们在这一天需要互赠贺卡和圣诞礼品,还会装扮圣诞树来庆祝。复活节是为了纪念主神耶稣复活的日子,时间为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按照习俗,人们在复活节的前夕要相互祷告,而在节日当天则要互赠彩蛋。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这一天奔走于天南海北的游子们要回家团圆,品尝以“火鸡”为主食的盛餐。此外,西方较为重要的节日还有万圣节、狂欢节和愚人节,等等。

二、中西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文化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泛神论和世俗化的特征。比如说中国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它是源自上古时代的腊祭,腊祭即是在岁终的时候祭祀众神的日子。而西方的节日多是凸显一种基督教文化,无论是最为重要的圣诞节还是复活节,其最为悠远的精神依托是基督教里的文化载体。

节日的习俗也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柱,我国的节日习俗也体现着泛神论和世俗化的特征。比如说在春节时要打扫卫生,这象征着辞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把“福”字倒过来贴,象征着“福到了”的吉祥话语。而在西方里的圣诞节当天,要装扮圣诞树,上面还要挂些小甜饼,这代表着一种赎罪的意愿;复活节里的彩蛋则代表了复活后的欢喜与生命的绽放。

(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中西方的传统节日还凸显出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综合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代表集体主义精神,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则代表的是个人主义精神。

之所以有以上的不同,是由于中西方均受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更多的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观,尊崇着辈分制以及长幼有序的家族观念。所以在中国社会中会更多地强调血缘以及家族的地位,进而体现出集体主义的观念。而在西方国家则不同,其社会更多的是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由于文艺复兴倡导的是个人至上,保护人权等理念,崇尚个人的自由和解放,所以西方的节日里都会体现出个人主义的色彩,比如在节日里的盛装打扮、狂呼狂庆都是自由、独立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饮食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的传统节日也体现出饮食文化上的不同。比如在中国的春节里,人们要吃饺子,在端午节的时候要吃粽子,在中秋节吃月饼……而在西方的传统节日里,人们多以烤类食物为特色,比如在复活节的时候要吃“烤兔”,感恩节的时候吃火鸡,英国在圣诞节的时候会吃烤鹅,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传统节日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三、全球化浪潮对本土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洋节”在中国占据着一席之地。有些国人会因此感到恐慌,认为“洋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霸占和侵凌,担心西方的节日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湮没本国的传统节日。像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感恩节等都是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西方节日,这的确证实了西方节日在中国社会中的入侵趋势愈发猛烈。与本土的传统节日相比,一些国人更加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可见这些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与交流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要想守住自己本国的一方净土而免受他国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交流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调整自身的心态。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学会以一种全新的状态找到自己在国际中的地位。不应过多的排斥这些外来的节日,而是要找到自身的位置和状态,迎接这种必然的文化“冲击”。

四、“洋节”冲击下的冷思考与社会认同下的建议

(一)由个人本位到公共文化的诉求

文化中所包含的事物是没有所谓的好坏与对错之分的,实际上它们都是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下产生的必然选择。节日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有着它该有的状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彼此在过分地烘托了一种敌对的情绪和排外的心理,将文化上的交流曲解为外来文化的侵略,这有悖于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和宽容性交流。在面对中西方不同的传统节日时,应该更多的将个人的激愤与排斥心理转化对为人类文明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公共文化的诉求和敬仰。

(二)由扬中抑洋到中西互补的追寻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是在国际交流与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下逐渐碰撞的,每个习俗中都有它值得珍视的地方。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不同节日的交流可以交换不同的“水土”,也可以去了解在不同“水土”之下成长的人文特色。

每一种习俗和节日都有它的存世价值和人性精神意义。应该扬长避短,学习他国文化里的精髓,吸收他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从扬中抑洋的态度转变为中西互补的价值追寻。

(三)由官民博弈到自由选择的释放

当前中国部分传统节日中存在着政府的文化施政性,从政府到民间的各种选择好像都存在着一种约束性,即一种政府下的严格保护,殊不知群众愈是被紧看就愈是想挣脱。最好的行为是给与大众一定的自由选择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准绳,况且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没有对“洋节”考虑太多,而仅仅是一种娱乐或者消费心理,大可不必形成“节日危机”或“文化侵略”这样的偏激想法。

(四)由无序状态到规范引导的发展

在认识到“洋节”已不可避免的要对我们产生影响的时候,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规划,让其在中国的大地上有规则、有秩序地存在,而不再持着一种敌对和排外的心理。所以说,政府需要在“洋节”这种无为的状态之下对它们进行积极地干预,给本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空间,这样才能实现不同国家传统节日文化的交流和借鉴。

中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是由种种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协同作用而产生的。不管这些差异以一种怎样的面貌存在着,在今天的世界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它们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碰撞与交流。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它们,是如今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实国民可以试图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去解读这些不同国度里的文化差异,尊重每一种文化与节日习俗,多领略它们的精彩之处,少一些排斥与敌对。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承华.文化与人格[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2] 常天.节日文化[M].沈阳: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3]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4] 谭颖沁.中西文化整合与我国文化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2).

[5] 薛晓萍.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谈中西文化交流[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6] 维克多·特纳.庆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中西方文化差异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中外近现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