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学辉,张创业,郭健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 450046)
不寐亦称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患者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不高,或入睡困难,甚至彻夜难眠等[1]。目前不寐的西医治疗以镇定安眠药物为主,因患者服药后具有头晕头痛、戒断反应等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2]。受社会老龄化加剧、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影响,不寐的发病率越来越高[3]。王立忠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导师,第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立忠教授临床实践数十年,擅长治疗各科疾病,尤其对内科、妇科疾病颇有研究。王立忠教授经数十年的临床探索、创新,精心研制“神衰胶囊”治疗不寐,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王立忠教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王立忠教授治疗不寐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王立忠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是不寐的常见病因,脏腑功能失衡、痰食内生、痰瘀互结、心神不宁是不寐的主要病机。
1.1 情志失调,脏腑失衡 王立忠教授指出,情志失调是不寐的常见病因,不寐病位与肝、心、脾、肾有关。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加之工作、生活压力增大,以及熬夜、抽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不寐的发病率、患病率逐年升高。在引起不寐的诸多因素中,情志失调是导致不寐的主要和基本病因,且首先引起脏腑功能失衡。王立忠教授强调,虽五脏皆可致不寐,但结合当下社会环境,不寐仍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为主要病机。①心主血脉、主神志、藏神,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若因情志刺激五志过极化火,引起心火亢盛,扰动心神,可引起不寐[4];若心火亢盛过久,肾水无力监制,或肾水不足,无法上济于心,使心火亢于上,水火不能交泰,导致阴阳不交,亦出现不寐[5]。如患者平素心虚胆怯,一遇惊恐,则神魂不安,可导致夜不能寐或寐而不酣,出现不寐。②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机条达,阴阳平衡,入夜得寐。肝为血海,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四肢百骸,人静卧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藏血,肝血为神魂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血充足可濡养肝魂,肝血敛藏有度,魂藏于肝,则人体睡眠正常[6]。若情志刺激,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郁日久,气郁化火,肝火上扰心神,则夜不能寐;肝火上亢,肝升太过,卫气升发行阳而不下行于阴,阳不入阴,则不寐[7]。肝火旺盛,日久伤阴,阴不制阳,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神失交而神志不宁,导致不寐;情志失常,导致气机不畅,少阳枢机不利,导致不寐[8]。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若思虑过度伤脾,使脾失健运,则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常,气血化生乏源,气血失和,心神失养,导致不寐。王立忠教授强调,情志致病在不寐病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该病要防治结合,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患者需从改变生活习惯、调畅情志抓起,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生气及思虑太过,从疾病发生的内源性因素进行干预,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1.2 饮食失节,痰食内生 王立忠教授指出,饮食失节是不寐的第二大常见病因。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人体运化气血津液有赖于脾胃的纳运。当前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人们或喜食快餐,多食肥甘厚腻、辛辣炙煿,饮酒吸烟,或过饥过饱,或暴饮暴食,导致宿食停滞,脾胃受损,运化水湿功能减退,从而酿生痰热,痰热壅遏于中焦,使中焦气机受阻,湿热上扰清窍,心神不宁,导致不寐[9]。正如《张氏医通·不得卧》所云:“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部分患者既往脾胃不和,导致痰湿、食滞内停,内扰心神,心神不宁,出现寐寝不安,亦属此类。王立忠教授嘱患者应注意平素调摄、饮食调养,晚餐要清淡,不宜过饱,睡前忌饮浓茶、咖啡及吸烟等,以促进疾病康复及避免复发。1.3 痰瘀互结,心神不宁 王立忠教授指出,痰瘀互结、心神不宁是不寐的基本病机,在顽固性不寐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痰浊、瘀血是人体脏腑功能虚弱,运化失调,气血津液升降失常产生的病理产物。瘀血生成之因,包括饮食伤及脾胃,后天之本气血、元气生化乏源,因虚致瘀;或高脂肪、精细饮食居多,过食肥甘、滥用补品、久坐少动使水湿浊邪停滞,津液不归正化,生瘀生痰;学习、工作熬夜或娱乐过度等起居无常,又数伤于阴血,或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导致气滞血瘀,使心、肝无所养,神魂不能安处,魂无居所,而多惊不寐[9]。瘀血、痰饮既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不寐发生、发展的重要致病因素[10]。痰饮、瘀血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瘀久可以生痰,痰湿阻遏气血运行可以生瘀,痰瘀胶着难化,阻滞于脏腑经络,使心神失养,寤寐异常[11]。王立忠教授治疗此类不寐时,强调辨证的整体性和准确性,即除辨痰、瘀外,还要辨别有无肝胆郁滞、心气郁滞,是否郁而化火,酌情加入清热宁心、疏肝解郁之品,以取得较好疗效。
王立忠教授根据多年治疗不寐的临证经验,创新性地总结出不寐治疗的八证、八法,分别为痰热扰心证、肝火扰心证、阴虚火旺证、阴虚血少证、瘀血阻滞证、心胆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8个基本证型,对应化痰安神法、清肝安神法、清心安神法、养心安神法、活血安神法、镇心安神法、益气养血法、交通心肾法八法,以辨证论治,并根据兼症加减化裁[12]。
2.1 痰热扰心证 本证多因患者平素饮食失节,多食、偏食肥甘厚腻,饮酒过度,或情志过极化火,灼液为痰,痰浊郁久化热,痰热内盛,上扰心窍,心神被扰引起。症见不易入睡,心烦易怒,胸闷脘痞,痰多、色黄、质黏,呕吐痰涎,头昏沉,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安神。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方药组成:黄连片10g,陈皮10g,法半夏15g,枳实10g,姜竹茹10g,茯苓15g,茯神15g,全瓜蒌12g,天竺黄10g,龙齿15g(先煎),牡蛎20g(先煎),甘草片10g,大枣12g。临床加减:顽固性不寐者,酌情加入酸枣仁、五味子、连翘、夏枯草以清热祛痰、养心安神;心悸者,可加磁石、甘松、琥珀粉以镇心安神。
2.2 肝火扰心证 本证多由患者情志刺激,郁怒伤肝,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肝郁日久化火,肝火上扰心神,或气机不畅,少阳枢机不利所致。症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头胀目赤,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安神。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组成:龙胆6g,炒栀子10g,黄芩片9g,醋柴胡12g,生地黄10g,车前子10g(包煎),泽泻12g,木通5g,当归12g,炙甘草10g。临床加减:醒后不易入睡,甚则彻夜难眠者,可去木通、车前子,加法半夏、夏枯草以交通阴阳,也可酌加茯神、龙骨、牡蛎、琥珀(冲服)以镇惊安神。
2.3 阴虚火旺证 本证多因患者年老久病,阴血亏虚;或情志刺激,五志过极化火,引起心火独炽,心神过度损耗;或思虑过久,耗血伤阴,心神不宁而发。症见不寐易醒,虚烦,手足心热,口舌糜烂,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清心安神。代表方:清心安神汤(王立忠教授自拟方)。方药组成:百合30g,生地黄10g,麦冬12g,茯神15g,琥珀3g(冲服),莲子心3g,灯心草6g,淡豆豉10g,栀子10g,竹叶10g,连翘12g,远志10g,甘草片10g。临床加减:心血虚甚者,酌加石斛、白薇、酸枣仁以补血安神。
2.4 阴虚血少证 本证多见于年老体弱者,或因他病日久,致阴血亏少,心体失润,心神失养引起。症见不易入睡,心悸,健忘,头晕,面色㿠白,口干少津,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治法:滋阴养血安神。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加减。方药组成:玄参10g,酸枣仁30g,柏子仁10g,麦冬10g,天冬10g,当归12g,生地黄10g,丹参30g,太子参15g,桔梗9g,五味子10g,远志10g,茯苓15g。临床加减:阴虚甚者,去桔梗,加黑芝麻、桑椹、首乌藤以补益肾精、养血安神。
2.5 瘀血阻滞证 本证多见于不寐久病者,即“久病必瘀”,或由气滞日久,血运无力,瘀血内生,心神被瘀血阻滞而不得守藏所致。症见夜不能寐,心悸不安,精神紧张,甚则彻夜不眠,舌质暗紫,脉多弦细而涩。治法:活血化瘀安神。代表方:血府逐瘀血汤加减。方药组成:生地黄10g,当归12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2g,川芎12g,枳壳10g,桔梗9g,醋柴胡12g,法半夏30g,首乌藤30g,甘草片6g。临床加减:不寐严重者,酌加酸枣仁、黄连、丹参以活血化瘀、养心血、泻心火、安神。王立忠教授应用本方时重用法半夏,用量可至30g以上,祛痰化瘀以安眠,疗效尤著[13]。此方多用于顽固性失眠。
2.6 心胆气虚证 本证患者平素多心虚胆怯,一遇惊吓、惊恐,心神被扰,不得主持神明,则神魂不安,神明躁动,引起不寐。症见虚烦不眠,多梦易惊,胆怯心悸,兼见气短自汗,神疲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治法:益气镇心安神。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方药组成:红参片10g,茯苓15g,茯神15g,石菖蒲10g,炙远志10g,龙骨30g(先煎),酸枣仁30g,柏子仁10g,甘草片10g。临床加减:多梦者,加磁石、牡蛎以增强镇静安神之功。
2.7 心脾两虚证 本证可因患者饮食失调,或情志刺激日久,导致心脾两虚,气血化生无源,致血不养心,心神失养而发。症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头晕目眩,心悸健忘,神疲倦怠,纳呆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方药组成:党参片12g,茯神20g,麸炒白术12g,黄芪18g,当归12g,炙远志10g,酸枣仁30g,木香9g,龙眼肉12g,甘草片10g,生姜12g,大枣12g。临床加减:血虚较甚者,加阿胶(烊化兑服)、熟地黄、制何首乌、白芍以补血安神;神经衰弱者,加山药、枸杞子、五味子、制何首乌等补肾填精;失眠较甚者,加首乌藤、合欢花、龙骨、牡蛎以镇心安神。
2.8 心肾不交证 本证因患者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肾水无力监制而发;或由患者年老体弱、房劳过度引起肾水不足,无法上济心火于上,水火不能交泰,阴阳不交所致。症见睡前精神亢奋,不寐,心烦,面部潮红,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方药组成:生地黄10g,山药30g,山萸肉24g,茯苓15g,牡丹皮10g,泽泻12g,黄连片7g,肉桂5g,牡蛎30g(先煎),甘草片6g。临床加减:症状较重者,可加麦冬、石菖蒲、远志以养阴安神。
患者,女,35岁,2013年2月1日初诊。主诉:入睡困难伴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4个月。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平均每晚睡眠时间不足4h,常服用艾司唑仑治疗。患者白日精神不振,头部昏沉不适,郁郁寡言,心神恍惚,神疲乏力。刻诊:入睡困难,时有心悸,烦躁,口苦,口干,尿黄,大便黏滞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痰热扰心证。治法:清热化痰,益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组成:黄连片6g,黄芩片6g,竹茹10g,陈皮12g,清半夏10g,陈小麦60g,大枣5 枚,炙甘草12g。7 剂,每日1 剂,水煎服,早晚分2 次温服。2013年2月9日复诊:患者入睡较前容易,未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睡眠时间已延长至4.5h,心悸、烦躁症状较前减轻。续用初诊方,煎服法同前。2013 年2 月17日三诊: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入睡较前容易,睡眠时间约为6h,心悸、烦躁等症减轻,效不更方,继予上方20余剂后痊愈。
按语:该患者素体痰浊偏盛,痰浊郁久化热,痰热扰神,心神不宁,而致不寐,日久情志失常,肝失疏泄,进一步影响心神,形成恶性循环,故见入睡困难,时有心悸,烦躁,口苦口干,尿黄,大便黏滞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痰热扰心之象。治疗时用黄连温胆汤合甘麦大枣汤,以清热化痰,益心安神。方中黄连、黄芩苦寒直折,清心、肝之热邪;竹茹、陈皮、半夏燥湿祛痰,使痰热祛而心神得安。因该患者不寐日久,肝气郁结,肝失所养,出现郁郁寡言、心神恍惚之症,故合用甘麦大枣汤以养肝益心。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益心安神之效,临床应用取得良效。
不寐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病机复杂。王立忠教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是不寐的主要病因,脏腑功能失衡、痰食内生、痰瘀互结、心神不宁是不寐的基本病机。王立忠教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将不寐分为痰热扰心证、肝火扰心证、阴虚火旺证、阴虚血少证、瘀血阻滞证、心胆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8个基本证型进行论治。王立忠教授认为失眠有虚有实,常虚实夹杂,临证时应根据具体病情,或一法独用,或多法互参,灵活变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