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因子模型构建

2024-03-27 11:22梁伟
南北桥 2024年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匠精神

[摘 要]在当前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视域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国内外有关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为出发点,對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然后在产教融合视域下,从社会总体氛围、学校育人环境、学生内生力量、学生实践行为和培养成本支持五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因子模型,并重点厘清各影响因子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从更新育人理念、营造校园文化、改革课程教学三个方面提出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和方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匠精神;影响因子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呼唤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精细化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国内相关调研发现,工匠精神能够明显提升企业生产经营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不仅能为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多的价值,也能极大提升我国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通过在知网搜索发现,截至2023年6月,以工匠精神为主题词的文献高达1.48万篇,这些文献绝大多数是在2016年后发表的,这表明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和实践非常热烈。然而,课题研究人员在对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时发现,目前虽然很多学者和专家都从各自所在的产业、行业、职业和院校出发对工匠进行了多元化研究,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大多处于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对策探索阶段。一方面,较多研究成果着眼于对基于学者个人视角的工匠精神的学术性解释和基于国内外文献比对的概念演化过程梳理,在文章立意和论述手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但缺乏较为公认和普遍接受的观点认识;另一方面,较多理论学者和行业专家都对我国目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表达了一致看法,纷纷从不同视角对高校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所面临的瓶颈和问题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但较少经过了实践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尚有待证实。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尚未发现有学者系统性地提出工匠精神的影响因子模型和量化测量指标,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尚不充分。因此,目前我国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向实证过渡地阶段,必须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才能更为有针对性地发现目前产教融合形势下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关键和难点所在,从而为提出教育引导对策提供依据和支撑[1]。

2 国内外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工匠精神常常被分解为敬业精神、业务素养、从业道德、职业伦理等方面。截至目前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智慧水平、护卫阶级的勇气精神、普通公民的节制意识作为应该推崇的从业道德标准。Miller和Pamela(1986)提出从业道德即从事相关职业的信念、伦理、品德和准则,使从业者明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和高超的责任心完成工作任务。Richmond(2000)认为职业道德包括对于职业的信仰、同业者共同信奉的准则和对行业的贡献精神等方面。二是工匠精神的培育。约翰·杜威认为职业道德的培育应聚合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校的职业道德观的教学要通过社会的配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Cruess(2010)认为,学校应该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时树立从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三是工匠精神的维度,Miller(2002)根据对职员、学生、军人的调查情况,设计了职业伦理多维度测评问卷,分为自我感知、理想信念、工作态度等7个维度,包含了65项具体指标,可以用来测评职业精神。

在我国,古人就推崇所谓“匠心”,可以说这是工匠精神的起源。2016年,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逐渐变得热门。一直以来,学术界都热衷于研究职业道德、职业伦理、敬业精神、专业素养对于提升工作者水平与素质的重大意义和内涵方式,之后随着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的提出,人们把这类问题研究都归结为工匠精神加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教育家黄炎培以“敬业乐群”来表现职业道德;肖群忠、李宏伟等(2015)认为工匠精神对于当代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包括了教育、生产、创新等方面的素养;张迪(2016)认为工匠精神从产生、发展到成熟,包含了育人观念、敬业精神、创新创造、精工细作等方面的宝贵特质。二是工匠精神的现状分析。主要是来自于实证研究,认为现在的教育培养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重实操轻品德的问题。三是工匠精神的培育。王红岩(2016)从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提出了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黄君录(2016)从价值观培养和专业课教学两方面提出了工匠精神的培养建议;王丽媛(2016)同样也从思想政治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提出培养工匠精神的对策建议。

综上可见,当前国内外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成果对于本课题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课题研究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人们基于对自己的身心状况的认知,通过教育、认知、实践、内化的路径,从而生成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2]。其主要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思想层面体现在品德高尚、坚守理想、爱岗敬业、恪尽职责、甘于奉献,行为层面体现在精益求精、讲究细节、追求卓越、严谨专注、开拓创新。鉴于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工匠精神的内涵阐释、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对其影响因素和模型构建较少,存在研究依据不充分的情况,本研究主要致力于研究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因子模型构建。

3 影响因子模型构建

3.1 社会总体氛围

社会总体氛围指的是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总体宏观环境氛围营造和条件的支持,其中又包括了政府支持、企业驱动和家庭影响三个方面。从政府的角度,主要是通过宣传、鼓励、赛事举办和政策支持,营造推崇和号召工匠精神的总体社会氛围;从企业的角度,主要是通过对工匠精神的人才招聘、员工激励、培训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工匠精神的成长培育引导机制,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明确正确的人才培育供给导向;从家庭的角度,主要是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唤起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意识和行为动力。如果社会总体氛围三方面主体能够形成合力,就能使高职院校人才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有了更为有力的支撑和条件,提升了学校教育的效能效果。

综上,本研究认为社会总体氛围维度包括三个影响因子,分别为政府支持、企业驱动和家庭影响,此三个影响因子都对工匠精神产生积极影响。

3.2 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育人环境指的是学校构建的工匠精神人才培育的微观环境,其中又包括培育理念、培育方式、培育条件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应以三全育人的理念,在全员中树立工匠精神的育人导向,建立工匠精神的育人机制和制度保障;二是应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框架下,创新工匠精神的多维度培育方式,包括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实习实训、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创建等;三是高职院校应重视工匠精神培育的软硬件条件,如教学实践场所、设施设备、仿真情境、后勤保障、信息化平台、师资力量等,让学生能够全方位了解和感悟工匠精神的意义和要求,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形成自己的精神特质[3]。

综上,本研究认为学校育人环境维度包括三个影响因子,分别为培育理念、培育方式和培育条件,此三个影响因子都对工匠精神产生积极影响。

3.3 学生内生力量

学生内生力量指的是学生本身对工匠精神内化于心的情况,包括个性特征、思维水平、职业素养、工作能力四个方面。个性特征是指学生的性格类型,尤其是工匠精神的严谨专注、讲求细节的要求,在个性上应是耐心细致、沉稳坚毅的;思维水平是指要在从事某项工作时能够保持条理清晰、不慌不乱的清醒思维,如同卓越工匠一般专心完成特定任务;职业素养则包括敬业精神、品德操守、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工作能力则是指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实践操作能力等。以上这些特质,不仅与学生所受教育有关系,更多的是内化于学生本身,成长过程中因自身经历所形成的一种性格、态度和能力,这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综上,本研究认为学生内生力量维度包括四个影响因子,分别为个性特征、思维水平、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此四个影响因子都对工匠精神产生积极影响。

3.4 学生实践行为

学生实践行为指的是高职学生将工匠精神外化于行的情况,包括认知学习、实操演练、工作成效三个方面。认知学习是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业务知识掌握得越好,其工匠精神形成的基础就越扎实;实操演练是指高职学生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输出为实际生产力;工作成效是指学生通过实践生产取得成果,该成果品质和性能优异,在行业比较中具有创新性或优质性[4]。实际上,由于从认知到实操到产出,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求真心、责任心、敬业心、探索心、专注心和精细心,随时考验和提升着学生的工匠精神。

综上,本研究认为学生实践行为维度包括三个影响因子,分别为认知学习、实操演练和工作成效,此三个影响因子都对工匠精神产生积极影响。

3.5 培养成本支持

培养成本支持是指内外在力量对高职学生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所要付出的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本,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机会成本四个方面。经济成本是典型的显性成本,包括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所花费的教育支出;时间成本则是培养过程所花费的时间,由于工匠精神要求精益求精、讲究细节,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磨砺,因此时间成本往往较长;精力成本则是付出的精力;机会成本是为了形成工匠精神而牺牲的代价。这些成本的支持,将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形成强大的保障,是对工匠精神的极大支持。

综上,本研究认为培养成本支持维度包括四个影响因子,分别为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机会成本,此四个影响因子都对工匠精神产生积极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以上就是本研究目前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构建了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因子模型,此模型包括社会总体氛围、学校育人环境、学生内生力量、学生实践行为和培养成本支持五大维度,包含十七个具体的影响因子(如表1所示)。该模型能够比较清晰地描绘工匠精神形成和培养的重要影响指标,可用来评估工匠精神的培养条件和预期效果。

在后续研究中,课题组将通过实证研究,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和信息,对该模型的五大维度、十七个影响因子进行验证和评价,取得第一手资料,并对模型进行完善,对维度和影响因子进行进一步修正和明确。并以此为依据,对影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关键因子进行诠释,厘清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影响关系和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参考文献

[1]左和平,李秉强,余静. 制造业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测评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22,38(4):12-20,39.

[2]王欣. 高職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 教育评论,2022(6):98-106.

[3]高国丽. 新经济时代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及对经济影响研究[J]. 中国储运,2021(2):145-147.

[4]周游. 工匠精神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灵魂[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0):1-2.

[项目名称]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2C113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伟,女,湖南汨罗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工匠精神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