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助于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文章在总结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作用的基础上,指出可以依托教材内容、数学游戏、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作者简介:尹桂刚(1982—),男,江苏省无锡市东第二实验学校。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强且应用性广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教学情境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成效。现阶段,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准确掌握以及对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导致课堂问题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情境,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对此,教师需采取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手段,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促进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一、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问题情境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当中,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能动性得到有效提升。通过长期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1]。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因素,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情境,将数学问题融入其中,促使学生运用一个或多个数学知识点来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探究数学世界的热情,提高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分析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保障问题与情境的关联性,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以下,笔者对具体的问题情境设计策略展开分析。
(一)依托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材料,同时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有力帮手[2]。为充分发挥数学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价值,教师可依托教材内容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深入思考。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课中,学生需要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正确判断物体的位置,形成良好的空间思维。
教学开始前,笔者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發现,教材第32页的教学图片能用于问题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不同面的不同形状。
于是,教学时,笔者出示了一个与教材图片上的图形相似的投票箱,以问题“如何判断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投入对物体的观察中。根据教师的提示,部分学生能找到正确的观察方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基于学生的回答,笔者继续提问:“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投票箱,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走进立体图形的世界,通过观察建立空间思维。
此外,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抛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体的左面和右面是否完全一样?如果物体的方位发生改变,所观察到的图形是否会发生变化?”以确保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本课重点内容。
(二)借助数学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新奇的游戏方式、趣味的游戏内容均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借助数学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将相关的数学问题寓于趣味游戏当中,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印象[3]。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前,笔者带领学生通过摆放小正方体的方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判断方法,使学生能够顺利说出不同数字的因数与倍数。为巩固学习成果,笔者提问:“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随后,笔者在班级内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抢7”。该游戏以接龙的方式进行,排头的学生首先由1开始数数,后面的学生以此类推,数到7的学生需要站起来以拍手代替报数,如果不小心说出数字即被淘汰,游戏继续;当数到7的倍数,如14、21、28、35等数字时,学生也要用拍手代替报数,以此类推,逐渐加快游戏的节奏。
游戏结束后,笔者带领学生回忆游戏过程,说明倍数的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就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倍数,并且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为加深学生的印象,笔者邀请学生寻找某一数字的因数,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因数与倍数,为后续学习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三)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板块。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实践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讲解圆柱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图形,引导学生对圆柱体的形状特点进行总结。学生掌握圆柱体的基本特点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生活中常见的罐头为实践材料,自主设计罐头外包装,并计算包装纸的面积。
这种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个小组在完成圆柱体罐头外包装的设计与制作后,通过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2.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3.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由此,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掌握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同样,在讲解圆锥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圆锥物体,总结圆锥的基本特征,找出立体图形的顶点以及底面。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围绕自己设计制作的立体图形,思考并总结学习过的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做好总结与复习工作,使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得到深层次发展。
(四)基于真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创设生活情境,助力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在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4]。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讲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分析一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提升运算能力。
为使学生学会迁移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基于购物情境的问题。
一袋橙子有5个,每个橙子单价为2元,一共有6袋橙子,求全部橙子的总价格。
学生根据题目线索展开分析,得出:根据“有6袋橙子”和“一袋橙子有5个”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出一共有6×5=30个橙子,再将单价和数量相乘,得出30×2=60,即全部橙子的总价格为60元。
还有学生从商品的单价出发,提出“已知每个橙子2元,一袋中有5个橙子,可以先计算每袋橙子的总价格,再与袋子的数量相乘,最终得到橙子的总价格”。笔者让学生列式计算,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充分感知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此外,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设计相关问题,再邀请同伴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交流与讨论氛围,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五)利用信息技術创设问题情境
在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情境中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直观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5]。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平移的概念以及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课堂上,笔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变静为动,以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呈现了教材中的内容:车辆在经过小区出口时,停车杆会自动抬起,而有车辆进入小区时,停车杆也会自动抬起。笔者让学生思考:“停车杆抬起和下落的方式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的提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比、观察视频中停车杆的运动轨迹后得知:停车杆抬起和下落都是围绕着一个点旋转的,旋转的方向正好相反。由此,在实际情境中,学生快速理解了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不同,发展了空间观念[6]。
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同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动态旋转说明图形的基本属性,使学生对图形的旋转、平移等有了清晰的认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7]。
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数学概念,感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夏妍.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试题与研究,2022(27):154-156.
[2]闫小平.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J].求知导刊,2022(25):47-49.
[3]陈惠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J].教育界,2022(24):95-97.
[4]陆晨静.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4):62-64.
[5]居瑶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智力,2022(32):104-107.
[6]陈锡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J].第二课堂(D),2023(11):36.
[7]储金花.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法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2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