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应然路径。小学科学资源生活化,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的场所当作科学课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科学学习工具,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科学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汤蓓蓓(1991—),女,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海西镇宋埠民族小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倡导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去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生活化教学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科学离不开生活,就犹如鱼儿离不开水。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需要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要求教师秉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使小学科学资源生活化。新时代的小学科学教师不应当仅仅依靠几本教材,一味地教死书,而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生活化的价值,用好生活这本活教材,积极开发、挖掘生活化教学资源,在生活的土壤中播撒科学的种子。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科学教学的前提是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科学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要想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充满兴趣,可以使科学内容生活化,还原具体的生活场景,把科学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在使小学科学资源生活化之后,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或事件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让枯燥的科学探究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关于孔明灯的视频,通过生活中的孔明灯升空现象的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孔明灯的兴趣,引发了学生对孔明灯为何会升空的好奇心。接着,笔者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塑料袋、竹签等材料自主制作并放飞孔明灯,引导学生探索孔明灯升空的原理和空气的性质。
(二)有助于丰富科学教学内容
在部分小学科学教师眼中,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书上有什么内容他们就教什么内容,书上有多少素材就用多少素材,而很少主动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科学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有丰富的科学资源,能让科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1]。
小学科学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从生活中挖掘科学资源,利用生活实物、事例、现象等素材,设计生活化探究活动,可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及科学探究内涵。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将橡皮筋、保鲜膜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带到教室。学生需要使这些物品发出声音,观察物品的变化。
(三)有益于拓宽科学教学时空
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一般都在室内。在教室里创设生活场景,模拟生活情境,虽然算是一种生活化教学方式,但真实性不够强。教学场景包含室内场景与室外场景。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应立足生活场景,适时将课堂搬到室外,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拥抱生活,到生活中探究科学。利用真实的生活场景,有益于拓宽科学教学时空,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增强学生感官体验。例如,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观察不同土壤周围植物的长势,并将亲手挖的土壤带回教室研究。笔者为学生提供的时间充裕,空间宽广,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路径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维度去开掘生活化教学资源。
(一)开发校园生活资源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利用好学校优势,根据学校环境特色,善于观察和发现,因地制宜开发教学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设备设施等物态环境得到改善优化,有的学校还建有劳动、创客实践基地。校园里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以及学生的课间活动、就餐过程,无不蕴藏着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校园生活资源,将其融入科学教学,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时,笔者利用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将科学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亲手播种、培植养护、观察记录,了解植物一生的变化,探究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挖掘家庭生活资源
家庭是生活的港湾,也是科学学习的场所。家中的柴米油盐、家用电器的使用可以作为科学探究的契机。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或者作为老师,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指导。家庭生活资源是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从家庭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资源,将其转化为科学教学的内容,用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去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育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食物与营养”一课中,笔者从家庭生活出发,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在家吃的食物,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入手,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然后,笔者回归家庭生活,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设计一周的家庭食谱,并利用双休日参与食物的购买与制作,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三)获取社会生活资源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学校应该将书本知识的教育变成社会活动教育。这样,教育教学的环境、材料、方法等都可以得到优化,学生也可以学到更多、更实用的知识。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将目光投向社会,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获取社会生活资源,将社会实践素材融入科学教学,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农场、科技馆等场所,进行考察和体验,以丰富生活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科学学习视野[2]。
三、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路径
(一)把生活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
生活问题科学化,是生活化教学资源应用的重要策略。在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生活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用包含科学知识的生活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載体,用问题搭建起生活与科学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例如,笔者在科学教学中,将“怎样防止自行车钢丝生锈?”这一生活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再过渡到对钢铁生锈的原因以及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的探究。
(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探究体验
情境具有激发兴趣、助力理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形象的场景,将科学问题融入其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设置情境,将科学教学置于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是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生活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具体策略。例如,在教学光的相关内容时,由于当天是阴天,光线不好,因此笔者在课上将教室里的电灯关闭,让学生感受光与学习生活的关系,明白光能给我们带来光明,从而自然引入“光源”的概念。接着,笔者呈现了关于阳光、烛光、篝火、闪电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光源的特征,探究光源的类型。
(三)应用生活材料提升探究实效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探究如同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学生只有拿着武器,才能取得胜利。而各种科学仪器、工具等专业设备均可作为科学探究的武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材料作为科学探究的辅助工具。生活材料随处可见,使用方便,有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实效。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一课中有一项小孔成像的实验。该实验的器材就可以选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如半透明塑料膜、一次性纸杯、皮筋、蜡烛。学生可以将纸杯口用塑料膜包住,用皮筋扎牢,在纸杯底部中央扎一个小孔,把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小孔前,调整蜡烛与纸杯间的距离,使蜡烛火焰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从而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四)借助生活经验理解科学知识
学生在生活的历程中,多多少少都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或成功的,或失败的。其中的一些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探究科学,揭开奥秘。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融入科学学习,借助生活经验去探究、理解科学知识。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吃米饭时感觉米饭有点甜”的生活经验理解大米中含有淀粉,或借助“通过影子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来判断队伍是否整齐”的经验理解光沿直线传播。
四、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范式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一般分为导入、实践探究、知识应用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元素,整个教学过程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摩擦力”一课为例,谈谈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范式。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入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好的导入能够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眼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生活化导入一般是生活化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可以为整个教学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生活化导入需要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或问题,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将所要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启科学探究的旅程。
导入生活化,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入手。例如,在“摩擦力”一课中,笔者展示了几张图(对应的生活场景包括滑滑梯、在泳池里游泳、在溜冰场上溜冰等),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在做什么运动,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这些运动,想想这些运动中存在什么摩擦现象。熟悉的生活场景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回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之后,笔者自然引出了“摩擦”“摩擦力”的概念,为接下来的新知探究做好铺垫。
(二)亲历实践体验,探究生活化
实践探究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建构的过程。探究的方式有许多,或观察、或实验、或操作。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依靠亲眼观察、亲手操作,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真切的感悟,进行科学知识的抽象建构。教师需要使科学探究生活化,用生活材料去设计科学实验,让学生用生活化方式去探究科学问题,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
探究生活化,可以创设生活场景,调动生活经验,走进生活,进行实践操作,在体验中感悟。例如,在“摩擦力”一课中,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时,笔者提出生活问题:“一个小宝宝快出生了。小宝宝的爸爸和妈妈想要把家中的地面改造一下,以防止小宝宝将来走路滑倒,却为是否放地毯犹豫不决。你的观点是什么呢?”之后,笔者让学生利用实物模拟生活场景,进行切身体验,感受不同材料的摩擦力大小。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了猜测:“应该选择摩擦力大的材料”“地毯表面粗糙,摩擦力较大”“需要做一个对比实验,看看哪种材料的摩擦力大”。在接下来的实践体验环节,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展开实践探究。在生活化的环境、生活化的活动中,学生无拘无束,乐在其中。
(三)回归现实生活,应用生活化
应用生活化,就是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创造美好生活。学以致用是科学学习的宗旨。因此在知识应用环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课堂练习生活化,另一种是课后实践生活化。例如,在“摩擦力”一课中,笔者在教学结束前布置了“找出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思考怎样利用增大摩擦力的方法,解决雨天家门前地面湿滑或走路打滑的问题”的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拓展科学探究时空。
结语
生活中到处都是科学资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动力。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善于开掘科学资源,践行生活化教学范式,走生活化教学之路。
【參考文献】
[1] 陈容斌.小学科学低成本实验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20(23):56-58.
[2] 盖玲.取样研究在小学科学探究中的教学尝试[J].教学与管理,2021(2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