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2024-03-04 09:50黄庆宁陈勇刘诗莉张锐王赓刘家庆李颖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会医学研讨卫生

黄庆宁, 陈勇, 刘诗莉, 张锐, 王赓, 刘家庆, 李颖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群的健康问题,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1]。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为了研究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医学应运而生。它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医学的问题,掌握社会医学相关知识对现代医学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等医学院校均开设了该门课程[2],并作为预防医学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必修科目。为了更好落实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和军队卫生工作方针,深入贯彻习近平的强军思想和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3],充分调动军队医学院校学生对社会医学的学习热情,对陆军军医大学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

1 教学改革实践

1.1 建立新的教学理念

1.1.1 建立“教”与“学”共同体,开展启迪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的教学共同体[4],实施开展启迪式教学[5]。在社会医学的课堂上提倡“以教师引导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两个教学主体作用,教师从学生前期课程设置和具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思考和学习。创造积极、平等、活跃、开放的“教”与“学”氛围,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习惯,重视思维的启发和创新,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1.1.2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化教学理念社会医学涉及社会学、医学、行为学、政策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内容丰富并且发展迅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该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化教学模式,在授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包括4~6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组织开展课程学习、课堂实践和研讨任务。

1.2 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1.2.1 搭建课程知识框架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和课时安排,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按照社会诊断-病因分析-社会处方的逻辑搭建课程知识框架,包括:基本概念与知识(社会医学基本概念和积极健康观)、理论基础(现代医学模式、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研究方法(社会医学研究设计和调查方法)和综合性应用(卫生服务研究、社会卫生状况评价和社会卫生策略),同时补充军队卫生和国际前沿相关知识。此外,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熟悉了解军队卫生状况,教学组搜集整理了部队社会卫生工作素材资料,形成覆盖整门课程重难点的“军队社会医学实践案例库”。

1.2.2 强化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为了构建社会医学课程思政体系,教学组对课程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充分挖掘与之对应的思政点,并明确其具体内容和融合方式。整门课程思政教育均与健康公平和为军队卫生服务相结合,体现“立德树人”和“为战育人”的思想。如在社会医学相关概念与医学模式学习时,通过案例分享讨论军队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和积极健康观的内涵,给学生建立在军队开展社会医学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观和现代医学观。

1.3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1.3.1 翻转教学与课堂实践结合针对课程中实践操作较强的内容,主要采取翻转教学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学习社会医学调查研究方法时,教学组自制了定性研究方法的微课进行“专题小组讨论(focus group discuss,FDG)”的翻转教学。学生提前观看教学视频,熟悉理解调查方法的理论知识和使用流程;课堂中教师主要针对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和难点进行解答,并且组织实施课堂实践(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制作访谈提纲、准备实施FGD所需资料,并开展FGD)。在课堂实践中教师仅扮演教练作用,必要时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牢固地掌握了组织实施FGD的技能。

1.3.2 研讨式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针对某些章节内容采用研讨式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为:首先由教师提供研讨主题和问题,学生在课前自行查阅资料并独立进行思考,课堂通过小组讨论做汇报。例如在介绍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章节时,教师在课前布置了研讨主题:中国和西方国家新冠防控策略对比分析,要求每名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并独立思考主题;在课堂上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后,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通过激烈讨论后形成统一意见,由教师随机邀请一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说明;最后由教师总结研讨资料和问题,并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讲评。

1.3.3 课堂实践与小组讨论相结合针对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和综合性应用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课堂实践的方法教学。在学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时,教师首先对常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讲解,然后选择一个健康主题,如开展军队大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设计,要求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制作研究工具并进行现场实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课堂实践任务。又例如在讲解社会卫生状况评价和卫生服务研究这两部分内容时,分别组织学生开展某部队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方案和卫生服务研究方案的课堂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由于社会医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在教学中也有大量的运用。另外,教学组定期更新案例、实践和研讨的主题内容,让课堂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见表1。

表1 社会医学课堂教学方法使用情况表

1.4 构建形成性考核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热情,该门课程的考核使用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课程总成绩分为平常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分值各占总成绩的30%和70%。

其中,平常成绩又分成日常课堂参与成绩(包括课堂发言和小组讨论,均强调和内容有关的有效发言)和研讨课小组成绩组成,各占总成绩的15%。课堂发言分数设置:参与发言次数≥15次且每次课堂均有发言,为95分;发言13~14次为90分;发言12次为85分;发言≤11次,80分;研讨课小组评分从汇报内容(包括研讨主题内容的贴合紧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情况;汇报内容全面有深度;思考角度新颖、有个人见解)、团队合作(包括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团队协作准备配合情况)、汇报表达情况(包括汇报逻辑清晰;表达思路流畅;声音洪亮、精神饱满以及时间把控)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评分。

期末考核取消理论考试,按照教学计划撰写小论文,具体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出的一个实践问题,运用社会医学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形式更加灵活,为学生展现自我留出很大的空间。例如运用社会医学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健康观、现代医学模式、社会健康决定因素、卫生服务研究),拟定一份某部队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案(包括卫生服务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调查对象、资料收集、组织实施等内容),要求撰写一篇不少于1 000字的小论文,最后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提出卫生策略方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运用的能力。

2 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2.1 效果评价途径

为了解教学改革效果并及时调整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组组织课前师生见面会,由教学组、全体学生和教学管理相关人员参加。在见面会上主要向学生介绍社会医学的课程特点和教学方式、分享现有教学资源、选举学生科代表、搭建沟通平台并收集相关建议;在授课期间,通过师生线上、线下沟通,或者课代表负责将收集到的问题、建议和想法反馈给授课教师进行沟通;课程结束后再召开教学总结报告会,授课教师总结课程教学活动情况,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2 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该校2021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成绩显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较高,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和发言。其中73.33%的学生课堂有效发言次数>11次,平常成绩的平均分为90.8分;期末考试中学生能运用社会医学的基础知识剖析社会卫生问题,分析健康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策略,期末成绩平均分为82.9分,达到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改革共进行了两轮实践探索和改进,通过了解,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非常欢迎,认为师生关系融洽。“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化教学方式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也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开展实践研讨课的小组活动感受到团队合作带来的力量;通过撰写小论文将理论与实践融合,锻炼了自己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与学生互动中产生新的思维启发,在教学实施中进一步成长。

3 教学总结与建议

3.1 教学改革总结

目前,国内不少专家学者针对社会医学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改革方向和方法各有特点和偏重。该校本次社会医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面,同时建立了多渠道信息沟通方式。

在教学理念方面,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并运用知识解决社会卫生问题的能力,这与宁宁等[7]、潘秋予等[8]提出的教学目标一致。将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视为一个整体,建立教学共同体,开展启迪式教育;通过小组为基础单位的课堂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加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社会医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对无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比较枯燥乏味,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教学使用,而反观国内目前现有专业教材中的案例对军队医学院校而言实用性不高,因此教学组创建了具有军队特色的“社会医学案例库”来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医学专业知识融合贯通,联系军队卫生服务实际,培养服务部队、备战打仗的理念,系统地向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思政理念。

近年来对于社会医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多见于实践教学和研讨教学方向的探索,这符合社会医学课程设置特点,如柳星等[9]研究PBL+ Seminar教学方法使用,常永丽和李俊萍[10]研究基于社区调查实践教学改革,卜佳[11]介绍对分课堂、辩论赛等实践方法的运用。此次教学方法的改进则是充分利用该校小班教学的特点,将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使其与课堂实践、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教学方法的使用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授课模式,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参与讨论,创造更加积极、平等、活跃、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讲授课程理论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效果评价使用考试来评定学生成绩,但单一的理论考试不能衡量学生课程学习的最终效果。张冬梅等[12]、高娉等[13]构建的社会医学形成性评价体系认为,使用形成性评价体系更为有效。该校此次在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时更注重学生课堂参与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彻底取消理论考试模式,减轻学生背诵应考压力,日常考核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报告表现,以及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2 下一步改革方向

该校本次教学改革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有需要继续探究的方向。如发现个别学生小组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这与荣胜忠等[14]发现的问题一致。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还有更多教学方法可以进行尝试探索,比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这些方法的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现有考核评价体系中,评分人员仅设置了教师一个观察者,可能存在观察角度局限的问题,可以尝试加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机制,使形成性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15]。此外,由于受到现有条件限制,本次研究未对用人单位开展相关调查,以了解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情况。今后可以开展用人单位卫生人才社会医学技能需求的相关调查,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来持续改进教学活动。

猜你喜欢
社会医学研讨卫生
卫生与健康
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缅怀我国著名社会医学家
——梁浩材教授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卫生歌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我国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的比较分析
少数民族地方医学院校加强社会医学教学必要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