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2019-11-15 07:32
长江丛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卫生事业卫生学科

一、前言

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随着医学的社会化和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疾病谱和死亡谱的转变,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越来越不可忽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医改的不断深化,社会医学的发展不仅面临着新机遇也有新的挑战。

二、国外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社会医学作为一门医学分支学科,法国医师盖林(Guerin,180l—1886年)于1848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19世纪后半期,虽然由于细菌学的发展使有些医学家只重视生物病原体的致病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作用,但是随着1977年恩格尔(Engel G 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全球掀起了发展社会医学的浪潮。

三、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在上世纪80年代,社会医学也开始进入我国管理学界,为我国卫生管理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借鉴。部分卫生统计学教师随之开始关注卫生管理学方面,如安徽医科大学朱敖荣教授、华西医科大学戴志澄教授和西安医科大学毛磊教授等,并且着手编写适合我国的“卫生管理学基础”,同时结合学者到国外考察的收获,开始酝酿编写适合我国的“社会医学教材”。首先是由武汉医学院和山东医学院联手编写了“社会医学”内部通用教材,然后武汉医学院梁浩材教授主编的较系统的“社会医学”参考书也问世。随后,各地均开始编写适用的“社会医学教材”,而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医学为全国各校所采用,流通较广。

1978年,钱信忠、陈海峰两位学科开拓者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分册》。1980年,卫生部发布了《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学研究工作的通知》,各医学院逐步成立了社会医学教研室,开展社会医学教学工作,并陆续设置了社会医学课程。1982年,第一期社会医学师资班在武汉医学院开设。1985年,同济医科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等院校开始招收社会医学硕士研究生。1987开始酝酿成立我国社会医学学会,于1988年9月正式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并推举上海医科大学顾杏元教授、同济医科大学梁浩材教授和西安医科大学龚惠馨教授担任副理事长,组织和开展我国社会医学学术活动。1994年,全国第一个社会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在上海医科大学成立。1997年,上海医科大学的“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被批准列为上海市教委的重点学科,2002年该学科被批准列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02年,山东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科由于在卫生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绩,被卫生部授予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在社会发展和医疗改革的进程中,社会医学办学范围从小到大,办学层次从低到高,做出的贡献由小到大,学科地位不断获得认可,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四、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一)加快社会医学人才培养,缩小地域间学科发展水平差距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卫生政策的制定及实施,都需要社会医学人才的参与。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一代又一代的学科领军人物促进了社会医学的快速发展,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有近65所院校开设了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硕士点,其中有61所院校开设了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博士点,为社会医学学科培养了诸多高层次人才,强化了学科的科研力量。

虽然社会医学3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但是我国社会医学学科在高等院校的设立存在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的硕博点相较于西部地区要多,学科发展水平也要优于西部地区,并且硕博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开设医学部的综合类院校以及医学类院校,在没有开设医学部的综合院校中仅开设硕士点,并且仅占所有硕士数量的20%左右。社会医学发展的不平衡不仅与教学师资力量和教学资金投入有关,还与相关领导对社会医学的认识水平、不同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及不同地域的传统等密切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医学的发展。今后我们应该努力缩小不同地域间学科发展的差距,为社会医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探索多样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社会医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未来的卫生工作者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社会医学是大部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当前我国该学科教学内容滞后于国际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所以相关教育者们不断进行着试验与创新。

以授课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法,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显然这种方法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关教育者们在工作中,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邹宗峰等人研究表明,在社会医学课堂教学中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更容易依附于传统学科的课程之内,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郭丽君等人建议将情景模拟法引入课堂,设计社会医学课堂教学程序,以发挥情景模拟实战、仿真管理的优势,培养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医学人才。张雷等人提倡在社会医学这门课上开展社区现场实践,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加深学生对社会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增强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但应根据专业特点“因材施教”。陆慧等人在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Team-based learning method,TBL)的社会医学教学实证研究表明TBL教学对学生社会医学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不大,不同专业学生接受程度与效果也不同。还有目前广泛使用的第四版社会医学教材中有些章节的内容与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学重复,因此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选择适当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专业发展需求筛选、优化教学内容。

(三)研究领域较为广泛,进一步提升学科科研能力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近十年来学科研究涉及的领域众多,且学科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2005年开始,国家开始酝酿进行新医改,同时有关学科的热点关键词也基本开始出现。“卫生资源与卫生事业”、“医院管理与医疗服务”、“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农村卫生”是本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社区、基层卫生服务”、“卫生服务公平性”、“医疗保险”、“医院改革”这些研究热点逐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具有潜在的发展趋势。杨娟等人发现《医学与社会》在2008—2017年共收录受83种基金资助的文献730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研究成果391篇,国家级、市级和校级课题的发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科学研究可以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科研水平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科的发展水平。虽然近年来社会医学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有关科研成果也在逐年增加,但近一半处于研究网络的边缘。所以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社会医学学者应该紧随时代发展潮流,找到科学研究的契机,从而推动本学科发展,以便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医疗卫生环境做出贡献。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社会医学系的学生首次以现在社会上比较热门的共享单车为题材获得的科研成果在业内受到好评,紧随现在社会发展潮流,以此为契机进行科学研究。此外,卫生领域所面临的待解决问题往往都是大型、综合和复杂的,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参与,所以我们要加强多学科的相互协作,以提高社会医学在学术领域的竞争力。

五、结语

服务于社会是社会医学学科设立的基础,也是其持续发展的目的。从社会医学学科设立至今,很多学者积极投身于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区域卫生规划以及重大疾病防治建设中,不但在慢性病以及传染病预防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国家医改计划中也起到了咨询的作用。虽然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医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应该继续加强学科建设,缩小学科区域差距,培养优秀社会医学人才;深化专业内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学科科研能力,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支持,从而推动社会医学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卫生事业卫生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小小行医记录折射红色卫生事业——苍梧县汇票背后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防疫工作
智取红领巾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加强护理经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卫生歌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