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03-04 09:46:18张琦曾雁冰高广颖吴妮娜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受访者子女因素

张琦, 曾雁冰, 高广颖,2, 吴妮娜,2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1-2],糖尿病患病率持续增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据估计,中国2021年成人糖尿病患者达1.41亿人[4],已成为世界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病程长且迁延不愈,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躯体危害和经济负担,还会导致很多严重的心理障碍,其中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5-6]。有研究显示,每4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人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7-8]。抑郁与糖尿病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抑郁的存在会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痛苦和疾病负担。而年龄又是糖尿病[9]和抑郁[10]的共同风险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应对中老年等脆弱人群投以更多关注。目前国内直接聚焦糖尿病共病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仍较为缺乏[11-12],且相关研究范围较小,仅针对某一区域或某类特殊群体进行研究,全国性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对中老年人群的代表性有限。因此,本研究选用CHARLS 2018年全国调研数据探索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为糖尿病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调查范围覆盖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约1万户家庭中的1.7万人,其样本量大,调查内容丰富。研究选取2018年度CHARLS数据库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访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45岁、自报患有糖尿病的受访者,纳入1 053名受访者;②糖化血红蛋白值≥6.5%的受访者,共纳入680名受访者。排除标准:①抑郁量表测评数据全部缺失的受访者,剔除104名受访者;②社会活动参与、经济支持和睡眠时间数据全部缺失的受访者,剔除37名受访者。共纳入1 733名糖尿病患者,剔除141名不符合标准的患者,同时采用多重插补的方法对个别变量缺失的样本进行填补[13],最终有1 592名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抑郁的评估工具和判定标准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况通过问卷中10项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10-item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10)来测量,该量表具有良好的评价准确度[14],且中文版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已经得到验证[14-15]。CESD-10量表总分为40分,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状况越严重,量表包含8个正向计分和2个反向计分的问题,总分<20分为无抑郁症状,赋值为0;总分≥20分为有抑郁症状,赋值为1[16-17]。

1.2.2 变量选取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被认为是决定健康和疾病的根本原因,包括了人们从出生、成长、生活、工作到衰老的全部社会环境特征[18]。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个体疾病或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关注健康决定因素模型的第一层为不同基因的个体,选取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第二层为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选取的变量包括:睡眠时间、参加社交活动、吸烟、饮酒;第三层为社会和社区因素,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19],选取的变量包括:婚姻状况、经济支持、子女看望父母频率、是否与子女同住/邻住;第四层为社会结构性因素,选取的变量包括:教育水平、常住地、是否领工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模型见图1[18]。

图1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模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整理并导出数据,应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有1 592名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纳入分析,男性有690人(43.3%),女性有902人(56.7%);年龄方面,6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有545人(34.2%),60~75岁有894人(56.2%),75岁以上占比最小,有153人(9.6%);有683名(42.9%)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为未完成小学;婚姻状况方面,1 378人(86.6%)是在婚状态;有287名(18.0%)患者过去一年领过工资,包括奖金、各种补贴,不包括退休工资。通过CESD-10评估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况,有抑郁症状649名,检出率为40.8%。见表1。

表1 1 592名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2.2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在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常住地、是否领工资、是否给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睡眠时间、是否参加社交活动、是否吸烟和饮酒变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是否与子女同住/邻住、子女看望父母的频率和是否受到子女的经济支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1=有抑郁症状,0=无抑郁症状),经单因素分析后,将P值放宽至P<0.2[20-21],纳入符合条件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849,95%CI=1.399~2.444)、教育水平(OR=0.764,95%CI=0.599~0.973)、婚姻状况(OR=0.736,95%CI=0.558~0.970)、常住地(OR=0.604,95%CI=0.484~0.754)、睡眠时间(OR=2.525,95%CI=2.022~3.154)、参加社交活动(OR=0.743,95%CI=0.594~0.930)、受到子女经济支持(OR=0.722,95%CI=0.522~0.998)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的患病率为40.8%,高于He等[22]利用2015年CHARLS数据分析得出的中老年人33.08%的抑郁患病率;也高于部分地区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34.87%的抑郁患病率[1],显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检出率较高。我国现已提出将抑郁筛查纳入到健康体检中,糖尿病作为我国较为严重的慢性病之一,未来应加强关注该人群的心理健康并及时进行干预,降低抑郁发生[23]。

本研究显示,性别、受教育程度、常住地会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产生影响。本研究发现,女性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发生率高于男性,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一致[7,24]。可能与女性情感更细腻敏感、抗压能力较男性差[7]、且存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段有关,提示社会应给予女性患者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小学以上的教育程度和居住在城镇是发生抑郁的保护因素,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较低的教育水平与抑郁发生有关[25-26],较低教育水平的患者可能对糖尿病个人护理知识知晓率[27]和血糖控制理想率[28]要求较低,也容易忽视自身的负性情绪。有研究显示,经济条件较好者不容易发生情绪障碍[29],本研究中,居住在城镇的研究对象往往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有更多的途径了解疾病的相关信息,在面对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压力时,会更加积极地寻求卫生服务[30];而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患者因为医疗卫生可及性较差等问题,不利于及时发现和诊断抑郁等负性情绪。

本研究发现,家庭支持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婚姻状况作为家庭支持的重要部分,在婚对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起保护作用,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一致[31]。关于子女经济支持方面,已有研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且直接聚焦子代经济支持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影响的研究较少,和红等[32]和陈星霖[33]的研究显示,受到子女经济支持是老年人缓解抑郁的重要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改善作用。本研究显示,受到子女经济支持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可能是获得子女支持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满意度较高,特别是农村患者,子女提供经济支持有助于满足其健康和经济需求,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但也有研究显示,子代经济支持对老年人的抑郁无显著影响[34-35],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

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睡眠时间是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1]。本研究显示,睡眠时间低于5 h是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不足如失眠可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加重胰岛素抵抗,从而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36],还可能增加体质量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加重患者抑郁和焦虑的情绪[37]。提示应多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睡眠问题,未来可将睡眠评估纳入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37]。参加社交活动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的保护因素,社会交往活动是老年人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方式,与他人交流可以帮助老年人克服孤独和抑郁,保持身体和心理上的活跃,并改善他们的信心、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38],从而降低患抑郁症的可能性[39]。

本研究探索分析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检出率较高,个体社会学特征、家庭支持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对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产生影响,提示未来应多关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尽早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进行综合管理。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的相关因素较多,本研究囿于数据,纳入的变量有限,未来可以继续研究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模型第五层的相关因素,从多方位考虑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为患者的综合管理提供更全面的依据。另外,CHARLS问卷中,糖尿病患病情况主要由患者自报,故无法区分糖尿病的具体类型,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优势在于数据来源于全国大型队列研究,其样本量大,对中老年人的代表性好,可信度高。

猜你喜欢
受访者子女因素
今天,你休闲了吗?
小康(2022年28期)2022-10-21 02:35:38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小康(2022年19期)2022-07-09 10:41:00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小康(2022年16期)2022-06-13 05:05:44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36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解石三大因素
中国宝玉石(2019年5期)2019-11-16 09:10:20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冰雪运动(2016年4期)2016-04-16 05:54:56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中国火炬(2011年4期)2011-08-15 06: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