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办学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径探析

2024-03-03 11:47罗朝猛苏宪垣梁志伟张旭良
中国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特色课程整合探索

罗朝猛 苏宪垣 梁志伟 张旭良

【摘 要】 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以办学理念、校训为统领,通过态势分析法诊断优劣势,充分利用大学和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开发、整合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现已初步形成“博行”特色校本课程框架。

【关键词】“博行” 特色课程 整合 探索

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鼓励支持学校结合实际科学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课程。2023年5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要求中小学充分挖掘当地自然、社会、人文、科技资源,开发丰富多样、可供选择、各具特色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发挥独特育人价值。

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学校”)自2017年9月开办起,充分利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和唐家古镇的丰富资源,梳理办学价值观,确立发展主题,将专家教授讲座、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研学活动等进行有机整合,现已初步搭建起“博行”特色校本课程体系的框架,开设近百门特色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彰显了学校文化,满足了学生对课程个性化选择的需求,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擦亮了学校特色化办学品牌。

一、办学价值观: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之魂

学校是一所由珠海市高新区管委会举办并委托中山大学管理的全日制公办初级中学。办学伊始,学校通过“问史拓源”确立了主要办学价值观。办学理念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泉。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广东大学,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自创办。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校作为中山大学的附属中学,理当传承大学文化,赓续中山精神。同时,作为一所创办于21世纪的新时代学校,我们培养的学子,既要立足当下,又要面向未来。基于此,学校确立了“秉承逸仙传统,作育时代英才”的办学理念。

校训是办学理念的表征。为秉承中山精神,学校沿用了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赓续大学办学历史,着眼时代变迁发展,学校赋予上述十字校训新的释义:一为博学,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二为审问,要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三为慎思,要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四为明辨,要明辨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五为笃行,要践履所学、锲而不舍、追求卓越。

在办学理念与校训的基础上,学校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为体魄健康、人格健全、特长突出、学业精进、独立思考、国际视野。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实现培养目标,除了开足开齐国家课程、适当选择地方课程之外,还需特色校本课程进行有益补充。值得注意的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一定要与学校的主要办学价值观高度契合,否则就会成“两张皮”或“拉郎配”。

二、盘源诊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之根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学校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的思路,除了基于上述学校主要办学价值观之外,考量的重要因素就是学校及周边的资源。

我们通过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 根据学校自身的“五源五点”(“五源”,即地理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传统资源;“五点”,即可行点、有利点、切入点、着力点、发展点)现状,开展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劣势诊断与资源盘点。

学校毗邻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专家教授、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与重点实验室,是宝贵的人力与物力资源,是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可资利用的独特资源,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资源。

近6年来,学校常态化开设专家教授讲座课程,邀请中山大学院士、知名学者走上附中讲坛为学生授课或担任学术、生涯规划类指导教师。学校曾邀请从南极科考归来的韩博副教授来校讲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中文系朱崇科教授讲鲁迅眼中的先生们,哲学系陈建洪教授讲枪手鲁滨孙,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郑义教授讲丹霞地貌特征,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芮泽宝教授讲化学化工与生活,物理与天文学院杨山清教授讲引力波与天琴计划,等等。专家教授讲座课程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人文与科技素养。

学校充分利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资源,开设发现中大课程。每年,学校都分批组织学生参观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地质博物馆等场馆,听取专业人员的讲解,要求学生用心观察与体验。学校还组织学生登上“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让他们感受大国重器之威力、探究海洋之奥秘,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地埋下了一颗颗科技的种子。

学校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唐家湾镇。唐家湾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反映近代岭南中西兼容风格的文化景区、教育遗址等众多历史遗迹,如明代的唐家三庙,清代的梁氏宗祠、平里庙,以及民国时期的唐绍仪故居、共乐园、望慈山房等。

基于上述历史文化与古建筑资源,学校开发了唐家探宝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美术教师方莉莉借助她所申报的市级课题“中学美育中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实践”,与地理、劳动教育、物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聚焦主题,融合各学科,共同设计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分为5个学习模块—唐家古镇建筑文化特征初探,唐家古镇古树调查活动,唐家古镇居民对本土文化心理认知调研,唐家古镇建筑文创产品的开发,寻唐家之风、绘建筑之美,利用选修课和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唐家古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这种以项目为驱动,以探寻古建筑文化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以实地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测量、手绘、撰写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跨学科融合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建筑风格、社会的变迁,初步掌握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文化自信,使他们更加热爱乡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了特色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课程整合: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之本

学校基于校情,充分挖掘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和唐家湾镇及周边的科技、人文等资源,陆续开发了专家教授讲座课程、发现中大课程、“百花讲堂”哲学课程、“第三只眼”看国外教育、唐家探寶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烹饪缝纫家政课程、科创机器人课程、家庭劳动教育课程、探索·挑战·体验校外深度研学课程、学生社团活动、农业生产劳动课程、博济科技节活动、逸仙艺术节活动、岭南粤剧课程、玩转足球课程、模拟法庭等近百门特色校本课程,涵盖了人文历史、科技前沿、艺术体育、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社团活动等领域。如何将这些单一的课程进行整合,使之体系化与结构化?以什么主线将这些课程串联起来?如何凝练一个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名称适切、留有韵味、给人以联想空间的课程名称?这些给我们提出了挑战。

为了让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既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又与学校培养目标匹配一致,我们着手思考构建落实办学目标与学生培养目标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尝试将已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归类。历经近3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初步搭建起了“博行”特色校本课程框架。

“博行”取自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首尾二字。“博”有两层意思,一是博大的胸怀,意为眼界要宽,胸怀要广,放眼世界,胸怀国家;二是广博的学识,意为广泛学习,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第一层是思想层面,第二层是知识层面。“行”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实践行动,意为要学以致用,要知行合一;二是我能行动,意为要有行动的信心,有行动的决心,有行动的能力。第一层是实践层面,第二层是意识层面。四层意思合起来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广博的文化知识,继而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增强自信、提升能力。

“博行”课程以校训为统领,课程体系的框架是:博学之人文通识与科学前沿类课程,审问之公民素养与责任担当类课程,慎思之国际理解与共生意识类课程,明辨之哲学启蒙与批判思维类课程,笃行之综合实践与探究创新类课程(见图1)。

四、课程实施: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之重

规范组织是特色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学校制订了《特色校本课程计划表》,每门特色校本课程均要研制課程纲要,明确课程名称、开设年级、课时安排,阐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方式等,突出趣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课程实施主体各自发挥优势与特长。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开设主体由三方组成:一是本校教师。本校教师主要负责人文与历史类课程、学科与思维拓展课程、阅读与表达课程、信息与创新课程、身心体健课程等,主要发挥学科教师的专业特点,整合备课组的力量开发校本课程,其优点是结合学生需求,在动态调整中形成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资源。

二是社会机构和专业人士。他们所提供的校本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审美与艺术类部分课程、公民与责任类部分课程等。此类课程专业性更强,涉及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同时,需要经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审核后方能开设。

三是校外专家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学校依托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及周边高新科技企业优势,每学期均安排系列专家讲座课程。此类校本课程的优点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学生能与专业泰斗面对面,了解最前沿研究,激发科学精神。

现场双向选课,已成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自2017年开始实施现场双向选课。首先,学校发布课程介绍。学校确定新学年校本选修课程后,提前在学校平台向家长和学生推送课程介绍,告知课程基本信息和选课要求,同时在校内的电子屏滚动循环播放课程信息,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概要,初步确定自己心仪的课程。经过前期调研和课程资源征集,学校一般每学期能提供50门左右的校本选修课程,满足七年级500多名学生的选课需求。

其次,现场推介。学校召集全体七年级学生在大报告厅集合,邀请所有校本课程主讲教师到场,召开校本选修课程推介会。主讲教师积极推介自己的课程,极力吸引学生,或者再次强调报名条件,做好前期沟通,尽量让有意向的学生充分了解课程。

再次,双向选课。主讲教师在教学楼下摆好摊档,提供课程介绍资料。教务处向每名学生发放一张选课单,学生根据自身意愿,自由前往课程摊档报名,而主讲教师可以现场提问或进行技能测试,选拔符合条件的学生。

最后,综合调配。选课中,会出现部分课程大受欢迎、学生报名踊跃但名额有限,或者部分课程偏冷门报名者寥寥的情况。这时,教务处会进行综合调配,通过增加热门课程招生名额、调配部分学生去报名不足的课程等方式,妥善安排课程。同时,教务处也会视学生报名情况,组织教育机构或邀请专业人士补开若干门课程,满足学生需求;及时停止部分受欢迎程度低、学生报名数量极少(不足10人)的课程。

经过近六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一,特色校本课程助力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各学科组建立起组内共同愿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科教学主张。第二,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改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第三,充分发挥了特色校本课程育人的独特价值,推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四,衍生出一些“副产品”。学校获“首批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珠海市中学生教育生涯规划试点校”等多个荣誉称号。

学校课程有特色,学校自然就有特色,而且是有内涵、有创造力和有生命力的特色。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就是学校整体提升的过程。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学校及家长的可利用的资源,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要以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为出发点,一定要扬教师之所长。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一件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共赢的事情,三方共成长,三方共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特色课程整合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