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一、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科本质凝练而来的综合品质,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上的具体化。面对当今时代发展,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加凸显,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新课标倒逼历史课堂进行教学改革,指向核心素养纵深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台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调整:从三维教学目标调整为五大核心素养,通史类必修教材逐步取代专题史必修教材,以不同的考核水平来划分具体的学业评价标准等,既彰显了历史学科特色,又凸显了历史教学回归人本位,关注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是新教材的逐步推广和使用。历史新教材采用通史和专题史相结合方式,除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两册之外,还有选择性必修课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册内容。从教材编排上看,新教材图片资料、史学文献、探究学习等模块内容呈现较多,有助于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渗透。
三是新高考制度改革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提出新挑战。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基本采用“3+1+2”模式,历史作为两门首选科目之一,其学科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关注程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历史高考题命题角度出发,也不免发现,目前历史考题更加灵活多变,不再是具体知识点的直接考查,而是侧重于对知识点背后辐射的核心素养进行考查。
四是新时代下历史学科传统作用得到进一步挖掘。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独特性,即普及性、大众性及专业性,文化自信要从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开始。[1]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唯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最为发达。”[2]历史教育不只具有教化功能,更有记载智慧、延续文明、传承精神之作用。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从历史兴衰成败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历史视野和思维。
二、县域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制约因素
陕西省采取“3+1+2”的选课走班教学模式,采用新教学模式意味着在很多方面是探索、学习、创新、优化同步进行。就省内X市县域高中对新高考落实情况出发,目前制约县域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有四大方面。
(一)教学投入精力不够
如今社会飞速发展,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赋予教师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师要求更加具体化、宽泛化。社会对教师行业认识的不全面、福利待遇及政策支持的不完善使现今一线教师面临巨大压力。教师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忙于各种临时检查、资料整理、行政事宜等,且项目、论文、各类荣誉奖励是教师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这些都导致教师时常处于匆忙、竞争、焦虑的状态,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一线教学工作之中。
(二)教师引进机制不完善
在“双招双引”的东风下,我市确实加大了教师招聘力度,但从近几年招聘结果来看,县镇学校历史教师依然存在空岗现象,故而抽调其他科目教师进行临时性历史教学。究其原因,一是招聘程序繁杂,错过首批就业高峰;二是保障措施弱,在招聘过程中不能及时给予毕业生回应或签订相关合约;三是引进优势不明显,教师编制名额少,地理位置偏僻,事业单位考试难度较大,若无相应的福利待遇保障,很难吸引优秀教师。
学科与学科之间虽有共性之处,但个性也十分突出。任用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历史教学又如何能落实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初中历史基础薄弱,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也会加大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难度。
(三)“三新”背景下县域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如前所述,从教材内容上看,新教材内容更加广泛,部分教师对授课内容难以取舍,忙于赶课而忽略师生互动和学生独立思考。从教学进度上看,旧教材必修内容在三学期内完成教学,新教材必修内容在一个半学期完成教学,内容未减少,授课时长却大大缩短,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學”都提出巨大挑战。从学情出发,初中教学重知识、轻素养,重灌输、轻吸引,重识记、轻迁移,教师教学陈旧落后,学生学习僵化死板,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兴趣不浓、体验不够、感悟不深、思维不强,[3]这都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挑战。
就县域内高中生选科结果来看,学生大多选择物理类组合,导致在选课走班后我市出现高中历史教师过剩现象。面对此情形,各校采取了不同应对措施,大致有两类:一是一师一班授课模式,虽充分利用师资,有效提高学生成绩,但内卷严重,以成绩为目的性教学严重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二是优秀教师上一线岗位教学,其他历史教师转为行政岗,导致优秀教师同带多个班级,班级管理力不从心。
(四)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束缚
信息化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非最终目的。在当前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投入大量精力来做课件、写教案,对教材内容把控、课堂管理、学生课后习得情况等有所忽视;还有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上采用“拿来主义”,套用他人教学方式,不加取舍、更改,未融入个人教学设计思想,毫无个人风格魅力可言,既难以发挥自我创造性,又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且学生疲于记录课件内容,无法顾及教师所讲内容,不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基于目前县域高中历史教学情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现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对新课改后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有以下思考。
(一)教学设计立意明确,价值引领
历史课程的人文社会学科属性决定着历史学科的教学立意要从历史整体认识、史学研究成果、教学目标分析和教材内容整合提炼的基础上提取。[4]教学立意贯彻教学设计始终,彰显教学的深度和高度,因此,任何一堂课的开展都需做好顶层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立意和正确的价值引领。
《走向整体的世界》主要围绕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展开讲述,教材范式经典,依照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影响的常规体系进行编写,共涵括两节内容,即《全球航路的開辟》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从标题可见,新教材将这一事件的学习放置于全球视野之中,不再局限于经济史领域。故本单元教学立意可围绕“全球联系的建立”这一主线,以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条件、过程、影响以及其他航路的开辟为线索,对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历史整体观。同时,在教学中立足课程内容,进行适当挖掘,如通过知识迁移,比较学习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紧扣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设计要紧扣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潜移默化提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大核心素养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5]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要进行融合式、整体式的培养。如在新航路开辟动因和条件的讲解中,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教师补充相关图文史料,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讲解,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史料解读和唯物史观的素养;在新航路开辟过程的讲解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以列表格或自建航海示意图的方式对航路路线进行学习,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实施中利用多种方式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利用航海示意图、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地图、中外历史发展时间轴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利用横纵向比较、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社会生产方式改变引起社会形态演进带来的重要影响,养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唯物史观思维,理解全球联系的建立,培养学生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
(三)教材内容注重课程衔接
新教材总体容量大、内容涵括广泛、文字表述浓缩,因此,在把握和处理新教材内容上教师还需下一定功夫,注重课程衔接,避免重复式内容讲述,浪费有限教学时间。
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的高中历史新教材衔接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初高中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要求教师要熟悉掌握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不能割裂看待,如新航路开辟背景及主要航海家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了解,但学生不具备全球视野对其动因进行深入剖析,也不能清晰认识航路开辟的主要路线以及其他航路的开辟,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侧重于对后者的教学。二是单元模块间的衔接问题,正是西欧封建时代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兴起,推动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加速对航路的探索和开辟,脱胎于古代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着航路的开辟进一步扩大发展,推动世界历史从古代史迈进近代史,对之后的工业革命开展、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世界大战等模块学习起到奠基性作用。
除上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关注教学设计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合格性考试要求、单元内每课间及课内各子目间关联性和衔接性研究,既要避免教学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又要防止教学内容的脱节。
(四)教学过程精讲留白,问题导向
基于新教材特点,在教学讲解中要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梳理、大胆取舍、重新整合,建构大单元备课思维;二要明确重难点知识,精讲留白,以生为本,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三要以问题为导向,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
基于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问题,做好铺垫,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教师要提供相应的教学素材、答题要点等,在限定时间内让学生互动讨论、分享成果,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成长。以设置问题链的方式教学,让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之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问题设计上,教师还需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不同班级学情有别,问题设计要有层级性、梯度性,因班制宜。
(五)教学实施环环相扣,稳步推进
相较于城市学生,县域高中内学生可利用资源有限、认识能力有限,历史基础相对薄弱,知识积累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狠抓课堂教学,建构高中历史课堂范式,环环相扣,稳步推进。如在《全球航路的开辟》新授课之前,就下发任务清单,分组准备角色扮演,利用配套学案填充落实预习任务检查;在第一子目“动因和条件”讲解中,精选材料,以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深层理解,不再以单一的经济领域线索为准,培养学生全局性思维和史料概括能力;在第二子目“航路开辟”的讲解中,创设情境,落实课前布置的角色扮演任务,分小组演示各自所代表航海家的航海历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构建自己认识下的航海路线,增强学生时空观念;第三子目“其他航路开辟”的学习,以地图展示和问题引导切入,学生以时间轴形式进行自主梳理并向全班展示,培养学生活动设计能力和概括能力;最后,教师引导升华主题,学生感悟航路开辟的伟大意义。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历史资料,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环环相扣,深入有效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注释】
[1] 李亚光:《论高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41页。
[2] 罗检秋:《梁启超心语》,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255页。
[3] 廖紫薇:《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年第4期,第 70页。
[4] 杭志明:《历史学科教学立意的定位、聚焦和落实——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2期,第37页。
[5] 王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研究——以统编版<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重庆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