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颖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1] 一般而言,教师经常会采用文字史料、影像史料和实物史料。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影像史料大多处于文字史料陪衬的地位。作为影像史料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图,其涵盖内容丰富、表达形式直观,不仅有利于增强历史学习的生动与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2]除了地图上直观展示的信息外,充分挖掘历史地图背后的信息,设计适当的问题链,能够更好地发挥地图史料的实证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中“红军长征史”部分为例,探讨如何高效利用历史地图,充分挖掘教材史料,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一、历史地图运用的必要性
1.运用历史地图,呈现历史进程
“历史地图便是表明历史现象的位置和环境的工具。”[3]它蕴含着高度浓缩的历史信息,能够直观高效地展示历史事件的空间与进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地图直观呈现历史事件,将历史进程可视化,将基本史实与地理空间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形成整体印象,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深入挖掘史料,培育实证意识
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真正解决,要通过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如此才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历史地图中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通过对地图史料的研习,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更多有效信息,可提高学生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二、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史历史地图教学实践
在红军长征史教学部分,统编教材提供了两则重要史料。第一则是一幅历史地图——《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其蕴含历史信息丰富、具有可挖掘性。第二则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这首诗亦可作为重要史料予以解读。因此,在长征史教学设计中,笔者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设计问题环节,充分挖掘历史地图,设计问题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环节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感受长征时空之远
材料1:《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年,P132,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材料2:
设问:结合地图与材料,从时空的角度描述红军远征有多远。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地图对红军长征路线的展示,学生可直观感受到红军远征的距离,并对此地图形成初步的认识。地图上虽然详细标注了行军路线,却并未标注行军时间,故而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时空之远,并形成对红军长征整体的时空认识以及立体化的理解与印象,为下一环节学生理解长征之难奠定基础。
【环节二】红军不怕“远征难”——分析长征困难之因
材料3:《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年,P132,红军长征路线局部图(江西瑞金至遵义部分)
材料4: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问:结合地图与材料,解释红军远征困难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图例,图例显示国民党在红军长征途中设置了封锁线。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此时红军的行军路线,激发学生思考,为何面对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红军选择迎头直面,损失惨重?结合教材,学生可知由于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不仅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更是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后,“左”倾错误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致使红军接连失利,损失惨重。除敌军围堵、“左”倾错误外,结合主席律诗,展示红军行军途中使用过的行军锅、草鞋等图片史料,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切实感受红军长征路上的艰苦环境,理解生存环境艰苦也是红军远征困难的重要原因。
此环节通過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地图的细节,充分挖掘地图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予以阐释,从而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环节三】红军“不怕远征难”——探究红军不怕困难之由
材料5:《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年,P132,红军长征路线局部图(遵义周边)
设问:观察地图,指出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策略的变化,分析红军不怕艰难远征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红军冲破封锁线后军事策略的变化,进而追问,为什么红军的军事策略会发生变化?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遵义这座城市。继续追问,为何遵义会议会带来不同?如何理解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结合历史地图与教材可知,遵义会议后,红军采取了迂回灵活的军事策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转危为安。军事策略发生变化是由于遵义会议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明确了红军在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而所有这些成果都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情况下取得的。因此,遵义会议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此环节继续引导同学关注历史地图的细节,通过历史地图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设置具有开放性、真实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解释历史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品质,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材料6:工农解放歌(1934年)
看统治阶级经济恐慌日益崩溃,
矛盾更加紧,为着工农群众解放要牺牲;
看工农群众失业破产饥寒交迫,
正在要革命,为着中华民族解放要牺牲。
——丁玲主编《红军长征记》上册
材料7:长征组歌(1965年)[肖华]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设问:指出材料6與材料7的史料类型以及它们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从时间的角度,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指更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二手史料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进行的研究和创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两则史料虽类型不同,但共同反映了长征时期工农官兵具有的崇高理想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史料具有不同的价值,并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阐述,对所探究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教师总结】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之后红军采取灵活的军事策略,以及红军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共同铸就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环节四】红军不怕“远”征难——思考长征之深远影响
材料8: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9: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长征深远意义的认识。
【设计意图】选取适当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长征的深远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解决了领导问题,并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经过长征的锻炼,大批革命骨干成为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力量。同时,红军在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极大地提高了红军的影响力。红军长征表现出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反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学生通过学习,总结长征的伟大意义,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解释、阐释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革命文化,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三、总结与反思
1.重视地图史料,提高析图能力
历史地图往往可以从宏观上反映某一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分析价值。但历史地图以图为主,涵盖信息丰富,若不加以指导,学生很难通过地图提取足够的有效信息,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地图史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引导学生除了关注历史地图表面信息外,更要关注背后隐藏的信息,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所挖掘的信息解释历史,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2.以问题为引领,层层挖掘细节
挖掘历史地图的隐藏信息,需要设计巧妙的问题链。在红军长征史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关注长征路线图,感受长征的“远”和“难”,进而关注中央红军出发路线,设置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红军长征为何如此“难”?进一步关注遵义前后的行军路线,再次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红军为何不怕“难”。设计层层问题推动学生不断挖掘历史地图的信息,并进行科学推理,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3.促进学科融合,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实现的,是各个学科教育教学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呈现。[5]历史地图蕴含着跨学科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实现历史与地理知识的融合渗透,从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注释】
[1][5]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5、46页。
[2]魏恤民:《史料实证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25页。
[3]周春元:《中学历史教学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2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