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红 胡琦
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当前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新理念。以大概念“中国视角”统领教学,就是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结合,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观察中国的地位,也从中国的视角认识世界历史的进程。此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历史教育改革的趋势,是高质量达成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世界历史研究与话语体系转型的时代需要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就当前世界史的研究而言,全球史已成为学术界共同承认的研究、撰写范式。其核心理念是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和历史都是平等的,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写出带有自己风格的世界史。从本国出发的全球史,以本国的角度和眼光解释历史,与从他国出发的全球史是可以互补的,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重要的社会功能,钱乘旦教授也指出:“中国人研究外国史应注重总结外国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中国服务、为中国现代化服务。” [1] 可见,“中国视角”统领教学的理念反对“西方中心论”,但也不是“中国中心论”,而是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演进的大背景中,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
纵观世界历史从古代多中心,到近代单一中心,再到现代和当今多中心的发展进程,中国历史始终是世界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学术发展,当前学术领域面临着从西方话语体系转型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任务。[2]近年来,我国在世界通史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全面理解、运用唯物史观,克服“西欧中心论”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2013年发布的8卷39册《世界历史》,其特色之一是中国学者以中国为视角,表达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世界史的认识,并专门设计一卷“中国与世界”,叙述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历史。[3]
话语体系的转变是一个宏大的话题。新时代的中学历史课程无疑应顺并承担起这种话语体系转型的重任。高中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分上下两册,却不是简单命名为“中國历史”与“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中国历史新语境新叙事,讲好中外历史故事。
二、“以史育人”的历史课程要求
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发现,“中国视角”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基本理念等方面均有多处体现。
首先,2016 年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将“国际理解”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并描述其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4]“中国视角”从广义上可以纳入“国际理解”素养中,它不是简单的中外历史比较,而是提供理解知识、提升认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工具,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其次,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5] 而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因此可将“中国视角”可以纳入“家国情怀”素养的范畴。在“中国视角”的引领下,教师在世界史教学中选取典型材料时,就会有意识地选取与中国相关的一类材料,如运用包含中国历史信息的世界历史地图,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又能丰富史料类型,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经过学习,学生形成“中国视角”的大概念之后,能够在分析或评价中外相关史事时,丰富其看待历史问题的角度,自觉构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从而提升历史解释的水平。
第三,《纲要》教科书的内容和讲授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内容主旨如下表所示。
高中必修课程为何如此设计?《纲要(下)》的主编晏绍祥教授指出:“如果说《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标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历史,使学生认识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辉煌成就,具备‘中华文化底蕴’,则《纲要(下)》的具体任务,是使学生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成就和问题,明确不同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而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在当今文明对话与融合的背景下,拥有宽广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纲要》的学业要求强调“能够初步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建立多方面联系,以此解释历史,并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和综合。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具有民族自信心”。 [7] 可见,“中国视角”作为统领《纲要(下)》整个学习板块的大概念,能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领作用,更好地达成以上课程目标。
三、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借鉴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相关教科书的编写总结了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在当前实行的历史课程体系中,初中采用中外分编的通史体例,高中必修课程采用通史体例,选择性必修课程采用专题体例,尽可能发挥各类编写体例的特长和优势。
回顾中外史合编历史教科书,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探索阶段、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课程改革时期的发展阶段和新课程改革时期的革新阶段。早在20世纪50年代,雷海宗先生就指出,我们中国人学习世界历史,则必须要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世界,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纠正过去把“世界史”看成“西洋史”的错误看法。[8]白寿彝先生也指出:“在同一套教科书中,可以某一阶段以世界史为主另一阶段以中国史为主,可以某一阶段中外分编、另一阶段中外合编,甚至可以在中外合编的框架下通史与专题相结合,从而打造新型的‘时序为主、专题为辅、中外合编’的历史教科书”。[9] 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主编的《高中历史》采用中外合编的通史体裁,21世纪初实验版历史教科书采用的也是中外混编的形式。
《纲要(下)》教科书的编写,一方面努力展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类不同的历史文化,意在说明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例如单元标题多以“世界”来命名,具体有“中古时期的世界”“走向整体的世界”“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当代世界发展特点与主要趋势”等。另一方面,注意中国历史始终是世界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中国的贡献更加丰富多彩和完整。因此,一线历史教师应充分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与体例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
四、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首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实施建议部分提出“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 [10]其中包括加強横向联系的整合,即将同一时期的中外史事整合在一起,使学生以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进行认识。其所列举的活动主题“世界视野下的中国航海活动与海上贸易”,旨在通过了解16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海上贸易活动, 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加强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其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提示部分指出:“将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历程置于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去理解”,建议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既以古代、近代的历史帮助学生理解现代,又以现代史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近代的历史”。[11]以上思路可以迁移到《纲要(下)》的教学,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既以中国历史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历史,又以世界历史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历史,这样“中外对进”整合教材,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第三,在《纲要(下)》的教学中,通过对比中外近现代史的发展大势,可以更好地达到彰显中国道路自信的目标。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中国现代史部分重点突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世界近代史的内容是走向整体的世界,主要通过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等三条线索展开。世界现代史讲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十月革命、两极格局建立再到当今世界发展特点与趋势的内容。可见,只有整体把握《纲要》上下册近现代史部分,才能深刻理解其重要历史教育意义,认识到中国自近代以来被世界殖民主义浪潮所裹挟,饱受深重苦难,但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和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使中国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并对世界发展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总之,高中历史课程任务重、时间紧,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中国视角”为核心概念统领教学,既是课程标准和统编教科书的内在要求,更是整合相关教学内容的实用工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中国视角”建构学习内容的框架,与具体内容相结合,精心设计和开展教学,从而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注释】
[1]钱乘旦:《新时代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问题》,《历史研究》2019年第1期,第10页。
[2]蔡敏慧:《<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话语体系转型中的新叙事举凡》,《中学历史教学》2023年第3期,第19页。
[3]《以中国视角展现人类社会丰富历史图景——访<世界历史>总编委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年2 月19 日,第 A04 版。
[4]高维:《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历程、进展与展望》,《基础教育》2017年第4期,第98页。
[5] [7] [10]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22、48页。
[6]晏绍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总体构架及主要线索》,《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6期,第16页。
[8]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页。
[9]白寿彝:《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35 页。
[1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