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 夏光远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2.056
[摘 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对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培育新时代青年法律信仰和法治自觉,引导高校青年学子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制约因素;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法治教育是指通过对公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依法治国”方略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以及用法治意识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活动。[1]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高校法治教育就是要求高校抓住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这一关键时期,通过目标引导、认知固基、感情催化、道德入心、践行于法等方式,不断优化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融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开拓多元的教育阵地和场景,将法理知识和法律实践相结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坚定法律信仰,从而做到自觉守法、规范用法,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法治氛围,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发挥教育功用。
高校将法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加以落实是抓住青年“拔节孕穗期”,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迫切需要,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一是高校法治教育在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动青年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通过法治教育,使其深刻理解我国所实行的包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的一切法律制度及其法理逻辑,深刻把握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性地位,深刻认同宪法与法律在国家管理活动中的权威性,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自觉,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及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二是高校法治教育对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法治教育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的重要环节,加强和改善高校法治教育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安全法治教育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的建设,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高校法治教育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营造法治自觉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他们的法治思维意识如何、法治信仰是否坚定不仅影响着其个人行为,还直接影响着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能否培养具有良好法治思维意识的公民关系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成败。
2 制约高校法治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法治观念因素
目前,制约高校法治教育有效開展的观念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对“法制”与“法治”的理解存在误区,往往把学习宪法、法律制度以及校园管理规范制度当作法治教育的全部。法治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学法、懂法,最终用法,其根本的目的是引领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2]。学法是法治教育的基础,法治教育还应涵盖法理教育、法治思想教育、法治实践等,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法治观念淡漠。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以及校园贷、电信诈骗等案件层出不穷,都表明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信仰和法治教育与预期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生的法律行为无法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
2.2 教育机制因素
科学的教育机制是高校法治教育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能够从顶层设计层面对高校法治教育的贯彻落实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还存在普及性差、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归根结底在于未能构建起法治教育的长效体系机制。具体表现为:法治教育内容多停留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必修课上,未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机制;专业化的法治观念的培养多在法学院开展,导致其他专业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普遍不足,未形成多学科融合发展、联合培养的协同机制;法治教育多以课程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性,未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培养机制;法治教育进行的场所多为教室,传授者多为教师,未与校外法律从业者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2.3 师资力量因素
师资力量因素是制约高校法治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师资配置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在非政法类院校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很多高校,法治教育多由思政课教师或者辅导员教师负责,以专题讲授的方式进行大班授课。专业的法学教师的配比远未达到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法治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亟待提升。法治教育包含严谨的刚性制度,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和专业性,但是在大多数非政法院校中存在教师专业化不足、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枯燥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质量[3]。
3 高校法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3.1 树立教育新观念,丰富教育内容
高校开展法治教育是完善大学生法治人格的重要途径[4],需要以科学正确的法治教育新观念作为引领,深刻把握法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树立法治教育、法理教育、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新观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内涵,深度而全面开展高校法治教育。
第一,要重视法律制度教育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学生熟悉我国宪法和其他行政法规以及校园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是让学生懂法的应有之义。要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强化校纪校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规矩意识;要结合时代热点开展法治教育专题学习活动,比如通过专题学习、案例分析、电影观摩等教育手段,定期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教育活动,使反诈意识入脑入心;要利用诸如“3·15”消费者权益日、“12·4”国家宪法宣传日等与法律相关的节日契机,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等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法律知识和制度的理解;要在法治教育中加大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力度和效度,可组织国家安全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明辨是非,理性思考。
第二,要深刻挖掘法理教育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启发性作用。法理教育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性问题为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开展法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法的逻辑的深刻认识,从而明白什么是法,培养用法的逻辑去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专题讲授、情境教学、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法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的形式,将法理教育涵盖到非法学专业学生,从而提高法理意识的普及性。
第三,要以法治实践作为高校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教育。高校开展法治教育需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实践巩固理论,以实践培养学生自觉守法、规范用法的行为习惯。高校要积极开展法律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实地走访法院检察院、参与听证会等活动,使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自觉维护社会法治建设;要积极开展普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区、中小学开展普法宣传、反诈宣传等;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社团组织,创新实践活动,组建普法宣讲团,组织开展与法律相关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
3.2 建立高校法治教育多元协同的长效机制
科学完善的法治教育整体协同机制是实现法律信仰入脑入心的的重要保障。因此,需从高校法治教育的整体方面布局,从具体领域出发,发挥教学、实践、科研等各要素的协同创新合力。在高校法治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下,要统筹兼顾法学专业和非法学专业,构建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多层级参与开放平台。
第一,守好教学主阵地,建立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机制[5]。这需要增设大学法律类课程的必修课门数与选修课门数,同时要加强法学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将基础法律知识与其他专业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相结合,保证大学生对法治学习的量的需求;要开设法律课程示范课、名师课,完善法律课程的评价体系,保证大学生对法治学习的质的需求;要利用融媒体、人工智能、VR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斷开创法律类微课、慕课等多种形式,以保证大学生对法治学习的形式创新的需求。
第二,用好第二课堂,建立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机制。高校要积极动员校团委、党组织、各学院学工处等部门积极回应法治教育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效果明显的法治实践活动。例如,成立法学研学社等社团组织,定期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法治专题讲座,举办法律情景剧、微电影制作评比大赛等各类活动,加强法治校园文化建设,将法治观念融入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三,开拓实践实习基地,建立起社会参与的教育协同机制。高校要与校外知名律师事务所以及当地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建立合作机制,搭建校外法治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法治资源。
第四,搭建科研平台,建立法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机制。要善于总结归纳法治教育过程中的有益尝试,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法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一般规律的研究工作,定期举办大型法治教育学术论坛,为一线教师开展法治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性帮助,积极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推动实现高校法治教育提质增效。
3.3 加强法治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高校法治教育的开展强根固基。要从招聘、培训、发展、考核等各环节入手,多管齐下,推动高校法治教育师资力量在量和质上共同发展。
第一,要不断壮大高校法治教育师资人才队伍。高校需优化教师招聘办法,不仅要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优秀博士毕业生选聘的人事制度,同时还要注意不唯学历论,应该针对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综合考量应聘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法律素养以及实践经历等,扩充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同时,可聘请政法类高校名师以及公检法系统一线工作人员、企业法律顾问、知名律师等作为兼职教授,以定期开展授课、实践指导的方式参与法治教育。
第二,要搭建法治教育师资培训平台。高校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包括法学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一线教师参与法治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法律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6]。高校还可以择优选拔一线教师到法律相关部门挂职或兼职,参与法律实务工作。这样的良性互动,可以弥补非法学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法学教师反思授课内容是否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手段,将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第三,要促进法治教育教师个人发展。建立法治教育名师工作室,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开展集体备课,研磨精品课程,编写优质教材,充分发挥名师引领带动作用,以实现教师的共同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优质课竞赛、申请教科研课题;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待遇保障,使教师的正当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增强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四,要建立高校法治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监督机制。高校法治教师是弘扬社会正气的传道者,更应以身作则。要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优秀事迹;要制定师德评价考核监督机制,将同事评价、学生评价纳入绩效考核,开通并完善监督举报渠道,将高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打造成业务强、作风正、人格正、品行正的高素质队伍。
第五,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高校可选派优秀教师开展海外访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法治教育高端学术论坛,学习有益的教育经验,推动我国高校法治教育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4 结语
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还面临着法治观念、教育机制、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不断树立法制教育、法理教育、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新观念,丰富教育内容,建立高校法治教育多元协同的长效机制,加强法治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探索高校法治育人规律、教育路径、实践方略,构建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高校法治教育发展体系,助推新时代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陈驰.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中国思想的内在逻辑[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1):34-39.
[2]龚素璨,徐佳雯.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J]. 中国高等教育,2018(23):50-52.
[3]林凯,周晨.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26-28.
[4]王双群,余仰涛. 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 理论月刊,2006(7):184-186.
[5]王颖. 高校法治问题与对策[J]. 法制博览,2020(10):210-211.
[6]赵思童. 大学生德育中融入艺术教育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126-128.
[作者简介]柴静,女,湖北十堰人,汉江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夏光远,男,湖北十堰人,辽宁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