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强
[摘要] 在“双减”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学校在减少课后作业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跳绳作为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重要项目,因其简单易操作,普遍运用于课堂内外。笔者通过直观的跟踪调查法、分类法、数据分析法等了解学生的跳绳水平现状,并采用“二选三练四定”的策略,从训练工具、训练标点、训练方式等方面着手改进,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跳绳水平,有效发展其体育素养。
[关键词] 跳绳;体育与健康;家校合力
跳绳运动作为一项全身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度和力量等多项身体素质,而且由于运动形式活泼、组织实施简便、安全性高,在教学和校外锻炼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在实践中,往往也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使得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以笔者所任教的五个二年级班学生为例,在第一周进行了跳绳的摸底测试。结果显示,23%的学生跳绳个数在121个以上,30%的学生跳绳个数在90-120个,32%的学生跳绳个数在60-90个之间,15%的学生跳绳个数在60个以下。其中,221班跳绳情况堪忧,全班42人跳90个以上的18人,最多跳131个;跳60-90个的学生有15人;跳60个以下的有9人。对跳绳90个以下的孩子进行深入调查发现:93位学生里有12位因绳子材质问题受到影响,有25位因没有正确选择绳子长度,使得跳绳长度明显不合适;40人动作不协调,还有16人则是缺少锻炼。
对于跳绳,很多家长会认为有条绳跳就可以了;学生认为自己学得慢或者不会跳是天生的,很多老师认为多练就会越跳越快。跳绳运动看似简单,实则有器材、方法、身体协调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这些都需要通过正确的技术指导和关注每一位学生差异才能得到解决。笔者从分析以上数据入手查找原因,采用“二选三练四定”的策略,从训练工具、训练标点、训练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选材定量,提升器材使用契合度
有家长认为孩子有跳绳跳就行,因而随意买一根跳绳给孩子去练习,未能关注孩子适宜的跳绳长度,也不了解以他们当前的水平适合什么材质的跳绳。
1.选绳要准确,减少风阻
通过调查211班42名学生的跳绳材质发现,持竹节绳的35人,持线绳的7人。对比几次跳绳测试成绩,持竹节绳学生的跳绳成绩明显优于持线绳的学生。持竹节绳学生中有10人跳绳个数能够在120个以上,其余在100个左右;持线绳7人中5人成绩60个以下,2人90个左右。笔者通过对线绳、竹节绳、速度绳这三种跳绳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如下表),为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材质的跳绳提供依据。
根据不同水平选择相应的跳绳,减少外部因素影响,能够让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因而笔者安排部分学生采用边粗中细的快速绳。在更换这种速度绳后,学生都能快速地适应,在短期内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跳绳的成绩能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0-30个。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跳绳时,应根据他们的熟练程度分别采用不同材质的跳绳,助力提升学生的跳绳水平。
2.量绳要精确,匹配身高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身高与使用的跳绳调查发现,16位学生绳子长度正好适合身高,1分钟跳绳基本不断;17位学生绳子过短或稍短,一分钟跳绳内有多次因绳带脚而中断;还有9位学生绳子过长,甩繩半径过大需要甩臂完成,容易提早疲劳,减缓跳绳速度,个别学生还存在因等待而出现小跳或垫步的情况。正确的量绳方式为:双手握手柄,单脚踩绳中间部位,伸直手臂,手柄末端对准自己的小腹位置,绳绷紧为最佳长度。
二、局部“三练”,巧练身体技能灵活度
很多老师认为,跳绳就是甩绳后脚跳过去就可以了,教学时只会说“跟我一样跳”“你跳得不要那么高,膝盖不要弯”,诸如此类,缺乏专业的方法来纠正学生的某个错误点。笔者针对学生握绳、节奏等常见的问题,尝试用“三练”的方法,提升学生跳绳的熟练度。
1.握绳转腕,形成腕部肌肉记忆
握绳规范是跳好绳的前提。初学者一般习惯拿跳绳手柄的中后段,若学生握得非常靠后,就会造成甩绳时手腕抖动不充分或不灵活,从而影响跳绳的连续性,而靠近前端可以减少手柄多余部分的力臂,从而加快跳绳速度。因此,笔者将学生的握绳部位改在手柄中段,随着练习后成绩的逐渐提升,慢慢向手柄的前段移动,以加快抖腕,带动跳绳的节奏。
手腕抖动的快慢关系着跳绳的速率。笔者尝试通过单人与两人合作的练习方式,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抖腕动作,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肌肉记忆,从而逐步提升跳绳速率。(1)单人练习:绳一头绑在柱子上,手握另一端练习单手摇绳,方向为右手采用逆时针方向,左手采用顺时针方向,多次练习形成肌肉记忆。(2)双人练习:两人各握跳绳的一端,采用右手逆时针,左手顺时针的方向多次练习。
2.夹臂屈膝,提升动作的连贯性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模仿能力,能初步做出教师示范的动作,但模仿的效果一般只能是在“会做”的范围内。学生在模仿教师跳绳中很容易因观察不全面而出现甩大臂跳,特别是在夹臂动作和微屈膝动作上因为观察不仔细和绳过脚时怕被绊倒的恐惧心理而产生甩大臂跳,或屈膝过多、起跳过高等错误动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了以下的练习方法纠正学生错误动作:(1)甩大臂跳采用腋下夹纸或小木棍练习跳绳,过程中不掉落。(2)屈膝过多、起跳过高太费体力,难以长时间坚持,对此可采用绳两端固定高度为高于脚背2-3厘米,让屈膝过多的学生微屈膝向上小跳,脚背碰绳即下落,连续多次连贯练习。
3.小幅颠跳,提升踝部的节奏感
部分学生练习时会出现全脚掌着地,因重心不稳而摔跤,动作笨拙,扭伤脚踝、膝关节等部位,既费力还很容易疲劳。因此,纠正全脚掌跳跃,让学生采用前脚掌颠跳的动作,对提升跳绳速率非常重要。笔者尝试采用如下辅助练习:采用前脚掌触地小幅度快速颠跳,教师给节奏,快慢结合,练习学生对脚踝部位连续弹动的感觉,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
三、维度“四定”,激活练习频次有效率
家长平时工作比较忙,对孩子跳绳往往持随意态度,认为有跳绳动起来就可以,反正在学校里会参加体育运动。老师则认为已经把跳绳方法教给学生了,家长会监督他们跳绳。“双减”政策后,二年级学生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体育课堂上的练习时间有限,课后体育家庭作业是发展学生体能的重要手段。一分钟跳绳不单单是一项速度的比拼,更是一场耐力锻炼,无法长时间持续进行,必须有一定的间歇时间来恢复体力。所以,体育家庭作业在关注学生情况的同时还要注意练习间隔时间的控制。一般一次一分钟跳绳练习后休息在两分钟左右,一场跳绳训练安排3-5组较为适宜。为避免反复的枯燥练习,可通过设置“定时”“定量”“定级”的多元练习,丰富练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1.定时练习,保证速度
以三次练习为例,第一次计时1分20秒,第一次体力充沛,对1分20秒有一定的思维记忆和身体承受能力,记录个数;休息2分钟后第二次计时跳1分10秒,体力稍有不济,仍可坚持下来;休息3分钟后第三次计时跳1分钟,以前期体力充沛时的最快跳绳速度,后期坚持不懈。三次练习时间呈梯度减少,减轻了学生心理负担,更容易接受。练习频次两周一次,并收取记录单。
2.定量练习,提升有度
以三次练习为例,第一次完成120个,休息2分钟;第二次完成150个,休息3分钟;第三次完成180个。这样运动量逐层递增的内容设置,促使学生在收获到完成任务的喜悦后,激励他们向着更高的任务目标挑战,不断超越自我。练习频次两周一次,并收取记录单。
3.定级练习,激发动力
笔者根据学生的练习进度分别拍摄了5段1分钟视频,配合音乐节奏分别按铁级(60个/分钟)、铜级(90个/分钟)、银级(120个/分钟)、金级(150个/分钟)和钻级(170个/分钟)分成5个等级。学生在家练习时可以由家长用手机进行投屏,跟随视频里示范的动作与节奏完成相应等级的练习,或者以拍视频的方式记录能够完成的最高等级挑战,由教师做好记录。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的目标具体有方向,能激发学生跳绳的动力。
4.定标练习,有效激励
為了保持学生跳绳的积极性与持续性,笔者和学生们共同商讨了一个奖励机制。因为是民主产生,所以在执行方面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相互监督。
第一项奖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性奖励。只要在每次的跳绳比赛中成绩优于上一次,都能获得奖励。
第二项奖励是面向进步最快的团队。把班级学生按跳绳水平分成6个小组,通过强弱搭配的方式组合,2位优生起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再根据情况搭配5位中下水平的队员。每次测试后各小队成员的跳绳个数总和与上次比较,进步最快的3支队伍获得相应奖励。
第三项奖励是面向班级跳绳最快的前三名。设置男、女生冠、亚、季军,并奖励男、女生冠军暂代一个月的体育委员之职,为全班学生提供一个相互角逐的平台。在这样的奖励机制下,未获奖的学生会更加专注于练习,努力向目标同学靠近,而获奖的学生为了保住自己的名次也会尽力去练习,实现了全员的相互促进。
为落实以上策略,笔者与班主任、学生家长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微信群、线上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争取他们的密切配合,保证活动实施的有效性。最终,经过2个多月时间,学生的跳绳水平实现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晓平.跳绳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研究[J].体育时空,2016(13).
[2]乐陶.汉画上的中国古代体育活动[J].中华文化画报,2008(07).
[3]王然科,张吾龙.中外跳绳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09).
[4]江崇民,张彦峰,蔡睿,等.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