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忠
摘要:职校学生入校进行各个专业学习,直接切入职业教育的正题,但很多孩子入校之后有很多的不适应,所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通过无缝对接育人模式的探讨和研究,让学生感受仿真型“企业管理情境”,提早进入企业环境、熟悉企业管理流程、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从而有效完成从职校生到企业人的完美契合。
关键词:学生需求;家校合力;企业管理;无缝对接
习总书记就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李总理在第一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上用“无缝对接”诠释政府各部门的紧密联系。可见“无缝对接”是政府倡导的各环节紧密结合、密切协作的明确观点。其实“无缝对接”最早应用于钢结构的焊接工艺,焊接技术人员经过数次加工、打磨,使“对接处”完美契合,牢不可破。职业教育正需要这种高精度、无痕迹的“无缝对接”技术,使职校生一入校,就能通过“无缝对接”育人模式,感受仿真型“企业管理情境”,提早进入企业环境、熟悉企业管理流程、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从而有效完成从职校生到企业人的完美契合和华丽转身。
一、“无缝对接”学生需求,助力学生规划人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职校学生入学后的最大问题,就是刚刚离开九年义务教育课业繁重的课堂,突然变得目标不明,方向不清,不知道自己为啥而来又将走向何处?所以,新生入校时进行需求调研,帮助学生明确目标,进行人生规划,为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1、入学调研,关注学生内心需求
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关注学生需求是份内之事。所以我在新生入学之时,便紧密围绕“我是谁?”、“我为什么上职高?”、“我来职高学什么?”、“我将来要干什么?”进行系列调研,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按照调研内容认真考虑自身的职业定向和未来发展,帮助学生制定近期小目标和中、长期大目标,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并把“目标”引入到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中,让学生时时、事事、处处都按照自己的规划去行动,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而努力。
我利用实习指导课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阶段性分类式”班会课程实施,面向全班同学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实现学生在校活动与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从行为习惯养成阶段的《我的职业定向在哪里?》到人格培养阶段的《错位人生》;从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我的青春如何安放?》到法制安全教育《警钟长鸣的启示》;从入学规范教育《细节决定成败》到岗前培训《我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一系列的班会课程都根据学生的调研需求而来,所以学生喜欢并参与,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在校学习与企业管理的“无缝对接”。
2、有效沟通,成就师生最美距离
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傳递并理解信息、知识的过程,是人们了解他人思想、情感、见解和价值观的一种双向途径。在教育过程中有效沟通意义重大。
在信息发展迅猛快捷的今天,沟通方式多种多样,不受空间、时间限制。所以,我为班级建了QQ群、微信群、班级微博等,或群聊或私聊或打字或语音,随时随地都能掌握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需求,沟通学生的烦忧,分享师生的喜乐……只要是学生热捧的、喜欢的、接受的我都尝试着学习和实践,学生戏称我为“第三只眼”,因为我最能了解他们的内心变化、探悉他们的真实想法、洞察他们的心底躁动,在QQ群、微信群里,我们言论自由,交流畅通,有时我是一个游客,倾听他们的心声,有时我是一个聊者,倾诉师生真情,这种方式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学生们一致认为我是他们“年轻的朋友和师长”,因为我接收了他们的少年无畏,他们接受了我的魅力无限,我通过有效沟通教育原理,轻而易举的成为了他们的联军和盟友。
二、“无缝对接”家庭教育,助力家校合力育人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的素养和理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而当今的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其实有所不知这样往往导致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失位,如何搭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桥梁,形成家校合力育人,也成了“无缝对接”教育模式的一大课题。
1、家长与孩子达成共识,形成统一联盟
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有和谐的亲子关系,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在他们的家里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还有一个劈头盖脸责骂后的一句“我们都是为了你好”的口头禅。为了打破和改善这种现状,我建立了家长“微信群”,为他们注入亲子沟通的30个哲学效应原理,“马蹄铁原理”让家长懂得不能忽视小事情,细节决定成败;“青蛙原理”让家长懂得教育孩子不要满足现状,要保持理性的思维;“门槛效应”让家长懂得亲子教育要循序渐进,要从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才会有所收获;“南风效应”让家长懂得教育要注重方式,疾风暴雨则会欲速不达……“微信群”成了亲子教育的讲堂,受到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此外,还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学校”进行亲子关系的情境训练,三年下来,家长们欣喜若狂的告诉我:“刘老师,我的孩子变了,平时跟我特贴心,不像原来那么冲动、莽撞,无法无天了,谢谢您!” 看到你们的亲密无间,我心花怒放,窃喜:“不要谢我,也不是您的孩子变了,而是您的亲子关系理念发生了变化,受益的却是你们父母子女啊!” 我知道是亲子教育讲堂实现了家长与孩子的“无缝对接”!
2、教师与家长保持一致,形成家校合力
有了家长“微信群”、“亲子讲堂”的基础,我走进了每个家长的内心,与学生的家庭、家长实现了“无缝对接”。为了巩固这一成果,我从网上走到生活,从校园走进家庭,进行我的“个性”家访活动。我们班的学生来自于延庆区十几个镇二十几个村庄,他们按照360度圆形分布展开,在我的手里有一张自绘的家庭地址分布图,寒暑假、节假日、关键节点、特殊时期,我都会“突然而至”到学生家里,带给他们意外的惊喜。我了解了张同学一家三代共处两间小平房的窘迫;看到了李同学勤劳的父母任劳任怨望子成龙的急迫;懂得了王同学课余时间钟点打工贴补家用的艰辛;更体会了陈同学单亲家庭长大渴望温暖的心态………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几年的实习指导工作,我的足迹遍布了延庆区的各个乡镇,每一个村落,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长,不同的孩子,他们却有一个相同的老师——那就是“我”,我走进他们的家庭,家长对我敞开了心扉,我们相互交流和倾诉,目标只有一个,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只是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成才。
三、“无缝对接”企业管理,助力职业生涯发展
为了让学生顺利入职,在短时间内了解企业、接受企业、适应企业,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我采用“无缝对接”企业管理思路,帮助学生尽快进行学生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角色转换,从而顺利完成入职期的过渡。
1、走进企业,帮助学生及早进入企业角色
设立“仿真企业”管理模式——职业学校就是要针对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进行定向管理与培养,让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人,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上与企业岗位接轨,以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为了突出“上学就是上岗,上课就是上班”的管理理念,根据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在班级中引入“项目经理负责制”,创设“仿真企业”教育情境:将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项目部,每个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民主选举产生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安全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等,全面负责“企业”的各项工作。项目经理负责召开项目部的每日晨会,布置一天的工作,各部门负责人汇报前一天的工作情况,出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每个项目部执政一周,根据执政业绩评出优质项目部,进行表彰,并作为学生个人评优选先和推荐实习上岗的依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后,学生们的服从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学生们成了“仿真企业”的员工,各项表现和自我成长效果显著,这一举措为学生将来真正走进企业,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和学生走进北京住宅总公司、城建亚泰建工集团、北京帝测科技……与用人单位直面接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管理模式,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熟悉企业、融入企业。一批批建筑专业毕业生上岗后,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夸奖他們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骨干、项目负责人。几届毕业生发展态势良好,张海军、陈海涛、李晓雨、袁磊等十几人已经成为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总工,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腾飞。
2、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前进行生涯规划
职业学校在高二阶段开设实习指导课,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实习并上岗。实习指导课是独立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职校生在求职中最先接触和应用的一门必修课。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技能是就业指导课必须努力实现的目标,对学生面临上岗、就业的困惑很有帮助和指导作用。
于是我组织了“专业——点燃职业梦想”系列活动,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认真设计就业指导课——“气质类型测试”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性格特点分析”让学生懂得如何避重就轻;“梦想带我飞翔”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平凡中脱颖而出;“我在18岁成人门前长大”让学生体会成长的刻骨铭心,“如何从容应对职场招聘”让学生们在招聘会上游刃有余、优雅自如……一节节就业指导课给孩子们一种全新的体验、实地的训练,所以孩子们在学校就已做好了上岗的充分心理准备,在企业才有了岗上的随机应对和从容面对,马敏、盛如燕、张萌……等十几人在实习期很快适应企业,被就职企业评为“优秀新人”。13年来所带的建筑施工班返岗率为零,“无缝对接”企业管理模式,让学生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书写着出彩人生!
我利用职业指导教师这个角色,用 “无缝对接”教育模式成为他们的指导者、陪伴者和重要他人;更用“无缝对接”教育模式实现了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过渡,完成了学校到企业的完美对接。这一过程我与他们亲密无间,与他们有效沟通,与他们编织梦想、与他们实现价值,只为与他们赴一场与青春有关的约定,只为义无反顾的与他们风雨同行……也许最美的风景不在路上,而在于谁陪你一路同行,不为别的,只为了让我的孩子们心中永远保有一份信仰,一份温暖……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