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摘 要:本文以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与突发事件本质内涵为研究视角,分析突发事件的基本类型,按性质、发生与持续时间状况、影响正负面性、直接影响范围和管理程度等情形进行分类,从而提出了突发事件对企业管理的意义。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突发事件首先意味着损失,也意味着机会。稳定增长、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目标,变化是永恒的生存条件,突发事件是变化特征,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突发事件;基本类型;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57-03
2008年9月19日至22日,仅在3天时间里,美国民众惊见雷曼兄弟破产申请,美国政府迅即救援美国国际集团投入850亿美元资金。不仅如此,在此前一周,美国政府才刚对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施以了援手。而发生的这一切仅仅是危机的开始,在之后的两个月,金融危机迅速危及实体经济并逐步席卷全球。
一、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与突发事件的内涵
在经典的“概率论”或者“随机过程”课程里都会提到一个基础性的概念——随机事件。随机事件是指“每次试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而在大量试验中具有某种规律性的事件”[1]。传统地,随机事件被看作为不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被认为是确定事件。当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都是相对的,有点类似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说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企业管理者认为的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在变化的环境也可以发生变化,成为不确定事件[2]。为了便于展开企业管理、优化与决策方面的研究工作,一般来说,把确定事件下的企业问题叫确定性问题,其最优化过程叫作确定最优化,从管理决策角度叫作确定性决策问题;把随机事件下的企业问题叫作随机问题,其最优化过程叫作随机最优化,从管理决策角度叫作风险决策或随机决策问题。有一种说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认为“不确定事件就是随机事件”,事实上,这样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3]。
第一,如果纯粹从事件发生的角度,当全部试验完成时,不确定事件总是会显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或分布特征,它确实也是一个随机事件。进一步,这样的统计规律或分布特征被管理者所获知,并用于企业的管理决策过程,这就是经典的风险管理研究内容。但并不是每一个不确定事件的统计规律或分布特征在管理者进行决策前都已被获知,并能以它为依据来进行管理决策,故从管理者认知角度,说不确定事件都为随机事件是不恰当的。于是,从企业管理者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按企业管理者认识的统计规律和分布特征来发生的不确定事件称为随机事件;企业管理者没有认知的不确定事件称为待知事件。
第二,一个事件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影响大小、持久性等许多特征,仅仅依据一种事件发生与否,以及是否具有统计规律与分布特征就判断整个不确定事件的特征,并用于企业管理是不够的。企业管理者还关注于事件发生后的影响是否有规律、相关人物对事件的反应、事件持续的时间、在企业管理的哪个区域发生等特征。不确定事件可能在这些特征上也表现为不确定,同时这些特征是否被企业管理者所获知,并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事件所具有多种特征必须从多种角度加以认识,是企业管理者科学、现实地进行决策的前提;多维度地看待事件比仅仅利用事件发生与否的随机性来进行企业管理更有效、更科学。
因此,从企业对事件的认知角度,可以把事件看作四小类,如表1所示。
对于事件的认识,除了企业管理者认知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外,还有另一类事件被广泛关注,即突发事件[4]。通过上述这些对突发事件的定义、说法或者描述,可以总结出突发事件的特征:从突发事件发生来看,具有异常性与突发性。企业管理者,正是由于事件的突发性,使得事件看上去是异常的,难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应对[5,6]。
突发事件对企业管理者而言,是改变了其管理基础的事件。这些管理基础是管理的前提和假设,是对企业管理中各种基本要素及其发展规律的假设和认知。比如,企业管理者可以认为其生产成本在短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人力资源结构是相对稳定的、面临的产品市场是随机的、所在地区是不会发生地震的、对潜在可能的竞争对手一无所知等。企业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对企业和企业所处环境的认知来进行相关的企业管理。然而突发事件可以改变这一切。原本相对固定的生产成本,由于国家新政策的出台,使得成本急剧上扬;原本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组织,由于竞争,使得团队解体或人员流失等,如图1所示。
这里不乏典型突发事件的例子。例如,对中国南方地区而言,绝大多数企业都认为不会有大的雪灾发生。这作为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管理时的一个基本假设而长期存在。然而,2008年,中国南方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整个地区造成巨大的影响,交通中断,通信受阻,电力供应不足,燃料短缺。该地区企业被迫停产者有之,企业运作不畅者有之,企业原料供应中断者有之,企业营销受阻者有之。
又如,汶川虽地处地震多发地带,但一般认为该地不会发生6级以上地震,于是该地区企业所修建的工厂的设计标准为抗6级地震,但2008年的“五·一二”汶川大地震,震级达8级,该地区损失惨重,大量的企业或毁于一旦或急需援助。
二、突发事件的基本类型
“分类管理是科学管理的第一步”,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是突发性,它是对企业管理者管理基础、前提和假设的改变[7]。对企业管理而言,突发事件可按性质、发生与持续时间状况、影响正负面性、直接影响范围和管理程度等情形进行分类。
1.按突发事件性质分类
突发事件本质上是对企业管理者管理基础的改变,如果突发事件把必然事件改变为不发生,则可以称为消除型突发事件;如果突发事件使得不可能事件改变为发生,则可称为导致型突发事件;如果突发事件改变了随机事件的随机性或分布规律,则称为随机改变型突发事件;如果对突发事件使得待知事件发生,则称为显示型突发事件;如果突发事件可以改变多种企业管理基础,则称为综合改变型突发事件。如表2所示。
从文字到视听结合的影视作品,这就是狭义的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流动和碰撞,两者之间在逐渐缩小差距,在一个统一核心的基础上,这种形式上的改变使原本作品获得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也使得作品本身流传度更加广泛。从文字到电影、电视,或者从文字到话剧、游戏,多种形式的作品吸收了各种类型的粉丝,达成了一个统一的目的就是作品的传播。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原著看作“精英文化”,把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看作是“大众文化”。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大众文化的受众数量远远多于精英文化的受众数量,可以推测的是大众文化传播覆盖面更加广(这里不涉及传播文本的质量等问题);其次,大众文化的接收者层次多元化并非局限且单一的状态,而精英文化接收者门槛较高,所以人群组合比较单一,这样就导致传播无法呈垂直状态,阻碍受众面;再次,借用“IP”的潮流,将精英文化以多种大众文化的样态普遍化,从而也使得精英文化被更多人知晓。在“IP”热的环境下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发生碰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件好事,文化之间相互流通呈现多种形式。
三、“IP”热的未来趋势预估
1.“IP”的优势以及发展趋势
“IP”的优势来源于先天的粉丝群体,在“IP”改编或者开发之前,便早已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在博得眼球的现今时代,选取一个本身就有广大粉丝群体的剧本,借着本身的话题热度,这样一来比起一个原创的剧本,改编确实省力并且讨巧了许多。“IP”热实际上是对“粉丝”的消费,而投资方选择改编“IP”正是紧紧跟随了“互联网+”的动态,利用原本的热度,为之后的宣传提高了效率。
“IP”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不仅仅依赖于“IP”本身的受众吸引力,网络时代的互动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受众从来都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群体[6],从而打破了传受双方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
由于“IP”热潮还在持续,近几年内我们还将在各种平台上看到大量的“IP”影视作品,“IP”带来了一系列的产业链,大批量的“IP ”都在准备着大放异彩。
2.“IP”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法
“IP”热会导致原创作品数量的下降,同时会流失一大批在原创方面努力的人群,原创力量的削弱导致“炒冷饭”的一种状态逐渐呈现,这样并不利于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甚至使得影视产业倒退。
制作方与“IP”提供方分工合作,各取所长,从而提升作品质量。如果只是利用“粉丝”带来的关注,从而进行开发,这并不属于一个能够长期发展的方式,可能对原本优质的“IP”带来局限,无法培养出新的价值,引来更多的关注。“IP”开发者在“IP”的选择上是很谨慎的,在进行开发和再度创作时,一定是希望受到更广泛的喜欢,而不是只为了原本的粉丝,如何让更多人感兴趣,这是“IP”创作与选择的一个关键问题所在。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当鼓励原创,培养一批原创性人才,同时要深刻意识到影视作品不应当只有娱乐化题材,要重视严肃题材的作品。培养出一批专业修养与文学素养高的人才,认真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好作品,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亦是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臻真.IP电影热——中国大众消费时代进行时[J].当代电影,2015(9).
[2] 杨君,苏晟然.“IP”热告诉我们什么[N].光明日报,2016-01-28.
[3] 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
[4] 许士密.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求实,2002(6).
[5] 百度百科词条.大众文化.
[6] 王爽.“IP”热的传播学解读[J].传媒观察,2015(8).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