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社区绿地空间营造探析

2024-02-20 02:08陈朝霞赵雅然田金铭
艺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空间营造城市更新

陈朝霞 赵雅然 田金铭

摘要:目的:社区绿地是城市中的宝贵资源,具有生态、健康、休闲、防灾避险等多重功能,是供社区居民亲近自然、放松娱乐的公共空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公园城市建设、花园绿地营造已初具规模,园林建设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推动城市更新已成为建设新方向。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老旧社区绿地的更新及新社区绿地空间的营造需要满足新要求。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及个案分析法,梳理社区绿地的发展背景、概念与分类,探究其在城市中的分布规律及景观特色,提出有利于社区绿地可持续发展的营造方法。结果:分析发现,我国城市社区绿地空间营造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布局散乱,整体性不强,削减了本该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隔离了分散绿地,对居民的使用造成不便;公共空间缺失,功能分区的混乱导致整个社区绿地系统没有得到健康发展;忽略人群的使用感受,基础设施维护不到位,绿地缺乏吸引力,降低了绿地空间的弹性与活力。结论:城市社区绿地空间营造必须优化绿地结构,从内到外合理划分功能区,发挥自身优势,秉持人文主义原则,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在绿地管理、材料、工程建设上积极创新,紧跟时代步伐,保障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社区绿地;空间营造;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3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社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城市更新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而社区绿地作为社区内的公共开放空间,承载着社区居民休闲娱乐、邻里交流以及城市生态平衡、文化展示等职责。在城市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建设从增量逐渐转变为内核的提升,人们对多元化社区绿地空间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让社区绿地空间的营造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分析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绿地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基于城市更新理念进行改造,旨在为社区绿地空间营造方法提供启发。

1 概述

1.1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指的是有计划地改建城市中無法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娱乐、出行等需求的空间,以形成舒适的、有助于城市生态平衡、能满足居民使用需求的优美环境,包括对公园、绿地、建筑、街道、城市片区等进行改造。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再开发(redevelopment)、整治改善(rehabilitation)及保护(conservation)三种[1]。

1.2 社区绿地空间

不同的学科领域对社区绿地空间概念的解释各不相同,并且随着科学发展及政策变化,其也在不断拓展。从风景园林的视角看,社区绿地空间是提供生态、健康、防灾避险、休闲游憩等服务的绿色基础设施[2]。从政治管理和社会经济的视角看,社区绿地空间具有社会公共性。在生活圈视角下,社区绿地侧重基于日常需求的行为空间规划、基于供求关系的服务设施规划、基于生理和心理的社会关系规划,相对于物理空间规划,更注重居民的需求感知。

1.3 社区绿地空间的分类

根据其空间功能特征,可将社区绿地空间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可达性强且方便居民使用的,包括社区公园、社区农园、私人庭院、楼间绿地以及居住区内小规模的绿地。第二类,“见缝插绿”,在立体空间向上或向下延展,包括绿植墙、屋顶花园、棚架绿化等。第三类,改造景观失序、废弃破败的畸零空间与灰空间等,提升其功能价值。

2 城市社区绿地的分布特点及景观特色

社区绿地具有小尺度、适用性、日常性等特征,主要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因此社区规划不是宏观的顶层设计和抽象的理论模型,也不是时髦的大数据分析,更多的是人文弹性,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矛盾,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解决具体的场景和社群下的具体问题,是介入物质层面的合理化编织与渐进式生产。

2.1 生态服务功能

城市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释氧、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作用。社区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子系统,在承担以上作用的同时,还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美学享受以及科普教育等服务,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拓展不同的服务类型。社区绿地小而精,但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使绿量达到最大化,从而促进生态社区建设与社区生态教育的发展。

2.2 防灾避险功能

城市绿地在不同尺度层级下的景观织补功能可以巧妙地缝合破碎的城市肌理,减灾功能作为其附属属性,在抵御灾害和避险救灾时还能发挥大的作用[3]。社区绿地具有绿地的属性,是人们首先能够想到的避难场所,承担起防灾避险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建设初期,就要考虑绿地空间的开阔性,是否可以满足大规模的人群聚集且是否具有较强的通达性,便于人群撤离和进入。另外,植被的复层结构能够有效阻挡火势或细菌蔓延,并对高空坠落物起到缓冲作用。精心选择的植物种类,一方面可以起到舒缓人们情绪的作用,另一方面,具有防火、抗震等功能的植物能为灾区人民搭建起安全的避难所。

2.3 休闲娱乐功能

服务于休闲娱乐需求始终是城市公园绿地的基本价值观。社区绿地空间能够丰富社区居民的交往活动,提升社区凝聚力,改善邻里关系,激发社区活力,减轻不同年龄层居民的心理压力。管理部门可组织开展体育、园艺等不同类别的趣味活动,推进社区化的专类公园建设,有利于重构居民社区归属感和开发社区绿地休闲功能。

2.4 健康服务功能

在健康城市建设的背景下,社区绿地作为居民高频使用的日常活动空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发挥社区绿地一切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及社会健康的功能,以适宜合理的空间环境为基础,构建生态、健康、安全、有效的景观环境[4]。同时,以公共健康理念为基础,结合绿色生态弹性景观,创造出满足周围居民健康需求的优秀景观。优秀的社区绿地能够营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为附近居民提供强身健体、交流娱乐的高品质空间,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都可以起到促进居民身体健康的作用。

3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绿地存在的问题

3.1 布局散乱,缺乏整体性

大多社区存在碎片化的、未被利用的消极空间、畸零空间,这些缺乏活力的地块往往在规划之初未能考虑居民使用的合理性,使得社区绿地布局散乱,无法形成一套便于居民休闲娱乐、互动交流的绿地系统。由于社区绿地的特殊性,其占地面积有大有小,这些零散的、大小不一的绿地之间缺乏联通,用软景或硬景的方式进行围挡,阻断了空间联系,降低了社区绿地的整体效益。

面对这样的境遇,许多学者从绿地公平性、绿地健康等角度进行研究,发现开放与联结,线性串联、网络化发展的绿色开放空间布局形式较散点式或中心式布局更有利于社区绿地的发展。因此,可以取消社区之间的行政组织体系,加强与相邻社区绿地、城市中的公园等其他公共空间的联结,活化废弃的绿地空间,串联绿网结构,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

3.2 缺失公共交往空间,功能分区混乱

社区绿地作为居民高频使用的公共场所,在对其进行空间营造时,不但要注重美学和景观效果,更要考虑其使用价值及社会效益。以往的规划设计对绿地的特点缺乏考量,空间利用不合理,无法形成高品质的公共交往空间,使得功能分区混乱,不能满足多年龄段人群的使用需求。例如,一些老旧小区在楼间绿地私自搭建亭廊、晾衣架,霸占公共空间,不仅恶化了邻里关系,还影响了景观效果,无法充分发挥绿地原本的功能。因此设计者在建造初期就应做好民意调查,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创新开发既能满足居民使用需求,又不损害社区形象,并且功能分区明确的绿色公共交往空间。

3.3 忽略人的行为心理

大部分社区绿地设计遵循的是功能主义与美学主义原则,忽视了对使用者行为心理的思考,造成绿地空间与使用者需求的分离[5]。实际上,打造人性化、功能齐全的社区绿地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使用者的心理与生理需求,有助于打造品质优良的公共绿地空间。例如,需要依托相应物体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可以利用植物或地形围合,避免使用高大、不均衡、不稳定等产生视觉危险的要素。趣味化的设计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在此停留,创新色彩、质感、材料,激发人的好奇心。同时融入传统文化的设计要素,激发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是保留社区特色的本质要求。

4 城市社区绿地的营造手法

4.1 优化绿地结构

优化社区绿地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规划时联结散落的斑块,构建城市绿网,依托廊道串联各个小绿地,使其能够相互作用,消除閑置废弃的畸零空间,加强不同层级绿地之间的联系,提高社区绿地的整体效益。第二,在绿地内部科学、高效地分割空间,多维度挖掘使用潜力。在植物造景上,前期调研须考察植物当前的生长状态,保留本土植物,去除长势较差、入侵性的品种。更新时注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选择美观、生态效益较好、无毒的本土植物,多营造林下空间,如乔木+地被(草坪)、林缘花境、主题花园、立体花园等,根据场地选择开花或常绿植物,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软景观。依附围墙、亭廊、栏杆等增加立体绿化的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率。科学规划功能分区,根据周边交通、使用人群类型、气候环境等因素设计不同地块;动静结合,既要留有充足的交流空间、娱乐空间,又要预留可供人静坐放松的私密性区域,丰富绿地形式,创造井然的空间秩序。

4.2 提升社区绿地空间的功能复合性

改善传统单一的绿地功能,融入高包容性、多元化的设计理念,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开门见绿,绿中栖居。但忌大面积铺绿,仅增加绿地覆盖面积,缺少生态性和人文性。因此,结合城市更新的政策行动,精细化管理建成区,营造多场景功能性绿地。例如,社区公园中除了要有散步、跑步、健身的场所,还可引入书屋、水吧、自习室甚至购物处等。在一些老旧社区,老年人往往对晾晒、蔬菜瓜果种植情有独钟,则可以设置公共种植绿地,使其与其他绿地空间有效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社区景观。深刻植入“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社区绿地除了能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还具备调节微气候、维系生态平衡、促进人体健康、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多重功能。在建造及后期维护中,应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寻找机会引入新业态,提高居民的使用频率,使社区绿地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多举行手工类、智力类、竞赛类等主题活动,一方面能够宣传当下的政策文化,另一方面能够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4.3 强化绿地空间的弹性

城市中的绿地系统是动态循环的,社区绿地资源有限,但承载着生态循环的重大使命。要想促进社区绿地长远发展,必须强化绿地的弹性,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应提高公众参与度,优化基础设施质量,加强后期维护,更新老化过时的设施,增加互动性强的设施,如健身器材、座椅亭廊等,让居民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在水景、照明、铺装等方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满足人们多元化的使用需求。选择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可降解的建设材料,对于需要改造的地块鼓励废物利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用“共建共享”策略营造参与式绿地,强化公共性,让居民与社区形成良好的互动。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科普,开发文创产品,做好线上运营,举办具有创新性的活动,与线下共建共享绿色平台,激发居民的美学认知和环保意识。

5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社区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循环基质,已成为城市更新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居民的使用需求日益增多,对社区绿地空间的营造研究便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多视角的分析,结合生态服务、休闲娱乐、防灾避险、健康服务等功能,提出空间营造的策略方法。在满足美学要求的基础上,以人的使用感受为主,优化绿地的内外部结构,提高功能区使用效率,强化绿地弹性,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在遵循“共建共享”理念的同时激发他们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可服务大众的健康社区绿地。

参考文献:

[1] 夏宇峰,石军,蔡文君,等.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城市商业建筑全过程更新改造:杨浦区假日百货项目更新改造浅析[J].建筑技艺,2021(S1):82-87.

[2] 蒋心怡.老旧社区绿地生态微改造:以南京市殷高巷为例[J].建设科技,2022(14):37-40.

[3] 王晓晓,陆宇婷.少数民族聚集区有机更新与社区绿地减灾规划设计[J].北京规划建设,2018(3):88-92.

[4] 单晖,区智,门思源.基于健康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优化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2023,25(1):42-47.

[5] 李海峰,张运吉,邢树堂,等.基于人行为心理的社区绿地空间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23,21(2):171-176.

作者简介:陈朝霞(1975—),女,山东济南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赵雅然(199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田金铭(199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空间营造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TOD/城市更新
装饰雕塑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人文主义影响下的丢勒
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关于现代绿色办公——空间营造与环境优化的研究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