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我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等情况的出现,高等教育面临着调整结构、控制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需要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建立对大学的淘汰机制、大学要尽快适应人类文明社会转型、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以及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理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多方面入手,共同努力,助力我国早日建成教育强国。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4)01-0001-05
收稿日期:2023-12-13
作者简介:李志民,男,山东东明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兼任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科研管理、教育信息化等研究。
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 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和我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的背景下,面临着調整结构、控制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巨大变革,原有的学校和专业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用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出生人口的减少以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也对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
我国高等教育瞄准世界一流标准,快速建成了一批高层次大学和学科,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切实助力了我国的强国建设战略。如今国内外经济发展纷纷放缓、国家发展面临新的“卡脖子”难题,人口出生率下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这些大环境的转变,迫使高等教育发展要转变思路,进行结构性调整。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以国防军工、财经政法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高校,也有地质、矿业、冶金、石油等特色专业的高校,但仍有大量常见专业还没有自己优势的高校。学科设置过于分散、地区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仍然突出。例如,由于考试成绩和学费等原因,造成高校在校艺术类学生占比超过10%,管理类在校生占比超过15%,除个别艺术类名校外,还未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艺术类、管理类名校联盟。
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进入信息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对此,每个高校都应认真思考自己今后的定位,特别是对那些招生占比大、社会需求少,又不是学校优势学科的专业,要坚决调减招生计划。参考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在未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AI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不断催生出大量新业态,这些全新业态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能够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新业态需求侧有效对接。因此,除去顶尖的几所大学外,学科专业排名的重要性将会大于学校排名,成为学生择校的首要考虑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主体结构和布局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时期形成的[1],存在一定的不均衡和不合理性,如学科设置过于分散、地区分布不均等问题较为凸显。为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设置相应学科和专业,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新工科的出现是建立在新经济、新兴产业的基础之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而学科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载体,必须顺应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创新医学人才教育模式,实现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 X 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2]新农科建设要主动布局新兴农科专业,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推进农科与理、工、文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人文社会科学要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形成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等新兴领域,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在学科专业调整过程中,不能因师设课,坚决取消与时代发展严重不适应的课程,优化学科结构,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优化高校区域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3],把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构建高水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4]。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周期已经结束。[5]依据近20年的人口出生数量看,2034年之前高校的生源数量每年会维持在现有水平或有少量增长,但2034年之后大学的生源将持续下降,每年都会减少100万以上。从现在到2034年,仅有10年的时间,留给高等教育调结构、控规模的时间并不多,我们要有紧迫感。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引导高校在区域布局上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三)加强产学研用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了专章论述,强调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校应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实现产学研用互动互联。整合高校与企业优势资源,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类学校,培养大批大国工匠。通过企业和用人单位反馈,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建立对大学的淘汰机制
科学的淘汰机制是保证质量的重要前提,各行各业都有必要的淘汰机制。为了保证毕业生质量,大学制定了淘汰学生的相关规定;为了保证教学和科研水平,不少大学也制定了淘汰教师的办法。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制定淘汰大学的相应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缺乏活力的因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淘汰大学的机制,应该改变学校办好办坏都不会被淘汰的体制。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从大学的建立、管理体制(中央部委部管理、省市管理等)、更名以及升格等无一例外都需要层层审批。只要有准入制度就应该有退出制度,这是管理学的基本理论。[6]从历年的教育年鉴统计数据看,我国大学的数量一直处于变动中,通过合并、改制等途径,更名了一些大学,但总体数量基本呈现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共有3 072个(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其中普通高校2 820所,提供本科以上教育的大学是1 275所。然而,没有哪所大学被淘汰。企业可破产,股票可退市,大学为什么不能淘汰呢?
据报道,中国台湾省中州科技大学主动申请停招、宣布解散,办理时间为 2023年7月31日。这所科技大学的倒闭给大陆高校敲了警钟。曾经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扩招的大陆院校,如今也纷纷进入到招生数量下降、录取后新生不报到率逐年增长、专业设置高度趋同的慢增长阶段。
除了上述提到的,高校也要参考企业实行“末位淘汰”、允许倒闭退出等机制以外,无限扩张的高校规模是急需被按住的另一端。如果再扩张规模不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加剧国家和省市财政负担、增加运营难度,更降低了高校之间的辨识度和竞争力。要从动辄追求综合性大学,开设几十个学院、数百个学科专业的巨无霸,变成更聚焦专业优势的精品学府。
40 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先进的生产力要素淘汰落后的生产力要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战略,主要是从高层次上发展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要发展高层次大学和高水平学科,还要淘汰低层次不合格的大学。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规划,有计划地让一些办学水平差、招生困难的学校终止办学。教育主管部门要未雨绸缪,积极适应信息社会教育形态的变化,制定相应的过渡政策。大学也不要自欺欺人地宣扬自己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招生不困难等,要清醒地认识到,新一代大学生追求的是学习效果而非学历结果。
三、大学要尽快适应人类文明社会转型
当今社会,海量资源在网络上都能被便捷获取,传统大学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如果学习者能用极低的成本在网上获取高水平学术资源,学到知识和技能,提升思想修养,那么大学所能提供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的价值何在?大学应思考,除了一纸证书外,高等教育带给学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人们为什么要付出时间和学费去大学听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差的课呢?大学要么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要么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尴尬。
高等教育发展要面对来自信息技术发展的冲击,当课堂从传统的物理空间逐步转移到电脑等各种电子设备上,优质的课程内容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呈现在任何终端屏幕上,其普及的动力可想而知。有学习需求的人根据需要,随时可以在网络上听课,数字文凭呼之欲出。此外,网络课件资源迅速增加和升级方便;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更加形象直观,学习效果更好;网络搜索查找资料比起翻阅纸质文献来具有更大的优势;在屏幕上加批注标记、下载收藏、总结参考、链接分享传播,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
以往传统的学科划分已经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此,高等教育要聚焦新技术、新业态等学科发展前沿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创新教育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具备广泛知识储备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智力支撑,以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高校要充分發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职能,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紧迫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教育质量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实力的重要标准。高等教育要重点关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资源,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提高教师素质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关键作用。高校要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选拔,引进国际一流的教育教学人才,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好、人才培养水平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改革教师管理评价制度,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两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手段改革创新,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信息时代发展相适应,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科研创新
科研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支撑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以高水平的科研推动教学水平提升。
(四)提高教師数字素养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重在提高教师数字素养。2022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7]行业标准,明确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核心内涵和指标框架,为建设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资源、开展监测评价提供了依据。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提供充足的培训和支持,以帮助教师提高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
五、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尽管目前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思潮和行为,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不会逆转,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8]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全面发展。为了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视野的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可以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这些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将具备在全球范围内工作和领导的能力,为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和合作科研,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资源和创新思路, 推动科研创新,提升学术水平。在与欧美等国家合作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时,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教学合作。要加强对外宣传,展示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提高我国高校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完善留学生政策
要进一步完善留学生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学生来华学习,促进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通过吸引国际学生和国际合作项目,我们可以展示教育实力和文化魅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和尊重。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速,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关键结合点,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涉及教育理念更新、资源优化配置、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工作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戴井冈,邱国华,杜瑛,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分析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9):5-11.
[2] 徐娟,李永生,张云鹏,等. 新医科背景下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物信息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J]. 高教学刊,2021(21):85-88.
[3] 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 张德祥,贾枭.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路径:基于资源、能力、公平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22(5):1-9.
[5] 张万朋,王千红.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经济学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31-36.
[6] 包水梅,常乔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运行机制:香港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23):56-66.
[7]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
通知[EB/OL].(2022-12-02)[2023-11-30].http://w-
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
446634.html.
[8]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曹 静】
On Structural Adjustments, Scale Control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I Zhimin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building a strong higher-education coun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of Chinas education course.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sharp decline in Chinas birth rate and other situations, higher education faces the urgent need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control the scal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five specific aspects in turn: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higher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for eliminating universities, adapting universitie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education, and advanc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that strengthening higher education is a long-term process, so that we can consider every aspect and work together to make China a powerhouse in terms of education, human resources and talents.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academic specialization;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