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枝富 王小燕
摘 要:由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主办的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十届年会,于2023年11月11—12日在陕西咸阳成功举办,98名专家学者参加。这是三年新冠疫情之后的第一次《史记》研讨会,会前征集论文编辑出版了《史记论丛》第19集,会议期间成立了国际史记学文化中心,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推进《史记》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一次创新的盛会,学术的“盛宴”。
关键词: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国际史记学文化中心;《史记论丛》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4)01-0028-09
收稿日期:2023-11-23
作者简介:朱枝富,男,江苏东台人,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国际史记学文化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研究;王小燕,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业务部副主任,国际史记学文化中心特约研究员。
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十届年会由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主办,由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承办,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泰国格乐大学、新加坡南洋管理学院、吉尔吉斯国立大学、国际商学研究院、中吉史记学文化中心、中吉中医药中心、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国际交流委员会、中国史记学网协办,于2023年11月11—12日在陕西咸阳隆重举办,全国各地的史记研究专家学者和大学生代表98人参加了研讨会,其中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41人,占总数的40%以上。研讨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一、盛会概述
11月11日上午,首先举行开幕式。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长江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新科,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董事长、校长赵超,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董事、校务委员会副主席张玉洁,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执行校长贾明远,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赵生群,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特聘教授丁德科,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波,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委员、泰国格乐大学理事长、新加坡南洋管理学院理事长王长明,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马世年,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红河学院教授田志勇,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徐日辉,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俞樟华,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文化与旅游研究院刘德奉,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副校长甘世平、李吉友,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校长助理王文博、张利军等嘉宾出席了研讨会。
开幕式上,首先是赵超代表学校致欢迎词,接着张大可代表研究会致开幕词,然后举行中心揭牌儀式与颁发聘书仪式,吉尔吉斯国立大学副校长阿依古丽·乌鲁·塔兰特别克教授在线上致辞。
赵超在欢迎词中表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业,史记学研究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历史的视角。各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探讨《史记》研究,传播《史记》文化,拉开了“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一宏伟主题的序幕,为史记学的纵深发展拓宽了路径,也为“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一课题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希望与会代表建言献策,为弘扬司马迁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张大可在开幕词中强调了这次研讨会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思想指导下,由于三年新冠疫情的干扰,在史记研究会停止两年活动后所举办的盛会,旨在推动《史记》研究进一步走向世界。东道主特别给力,用短短半年时间进行筹备,举办全国性、上百人的大型学术研讨会,是十分不容易的;史记研究会于五月中旬发出征稿通知,八月中旬截稿,短短三个月结集60多篇论文,编辑出版《史记论丛》第19集。
开幕式上,举行了中心揭牌仪式与颁发聘书仪式。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文化和史记学文化的交流传播,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吉尔吉斯国立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国际医科大学、泰国格乐大学、新加坡南洋管理学院、中国——北欧中医药中心(瑞典)、中国史记研究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史记学网共同成立国际中医药中心、国际史记学文化中心。赵超与张大可先为两个中心揭牌;为了更好地建设好两个中心,推动中医药文化和史记学文化的国际交流,特聘请与会部分代表为两个中心的教授、特约研究员,聘请赵生群、马世年、王晓娟、王长顺等28人为教授,聘请丁波、王文运、刘彦青、朱枝富等36人为特约研究员。张新科和贾明远为两个中心的教授代表颁发聘书;赵生群与甘世平为两个中心的特约研究员代表颁发聘书。接着,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聘请张大可为特聘教授,赵超为其颁发聘书。
塔兰特别克在线上致辞。他表示,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在历史文化领域有着深厚的友谊,两校共建的国际中医药中心、国际史记学文化中心也将成为探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在吉尔吉斯斯坦建设分校可能性的起点。希望通过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吉两国在教育、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结出丰厚的硕果。
开幕式由王文博主持。结束后,与会代表集体合影。
上午的第二项议程,是大会学术交流。由田志勇主持、张新科点评。丁德科、张大可、王华宝、朱卉平、郭瑶洁作分享交流。
丁德科发言的题目是《中华文明的科学文化根脉——〈史记·五帝本纪〉的科学文化理念》。他深入剖析《五帝本纪》的科学文化意蕴,运用地上、地下的历史文物相互印证,提出鲜明的观点。他认为,《史记》记载的中华文明从黄帝开始,至少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可能还要更早。在中华文明的初创时期,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中潜移默化形成了敬天利民、遵循时节、奋勇而为的思想信念,天文地理、耕作渔猎、礼乐法制的知识认知,选贤任能、激励约束、“咸成厥功”的思维理念,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智慧理性的进取精神,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趋向新的高度,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科学文化根脉。
张大可发言的题目是《什么是历史,怎样做历史研究》。他从“商都五迁与盘庚迁殷”和“项羽是否死在乌江”两个典型案例入手,阐述了历史哲学的一个重大命题,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他认为,“历史”有两个释义:一是“历史”的本身,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存在的物与人和事,是“过去的事实”。二是“历史学”的概念,是“过去事实的记载”。消逝的原生态历史已不可知,已知的历史是历史家凭借语言、文字记载的历史记忆而重新复制的历史。原生态历史只有一个版本,而语言、文字留下的复制品历史可以有若干个版本。因此,历史研究,就是对已知的复制品历史作研究,揭示出作者的历史观,升华复制品历史,使之无限地接近原生态历史。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华宝以《张骞功业的历史书写与形象接受研究》为题,对张骞的一生功业与形象特点作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拓荒者,作为沟通中外文明的文化符号,形象不断演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既有早期正史的历史书写,也有历代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以持节“使臣”形象、将军形象、开拓者形象定型,展现出张骞形象的时代性、多元性、丰富性。作者提出,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张骞作为一名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楷模,人类文明“对话之路”的开拓者,其中蕴含的“丝路精神”,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与大力弘扬。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副教授朱卉平作了题为《〈史记〉中的理想人格及其时代意义》的发言。她认为,《史记》塑造了许多具有仁爱博爱、忠诚正直、智慧谋略、谦虚谨慎、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等理想人格的人物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传承起到积极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成为人们效法的榜样和典范。通过道德榜样、精神激励、政治教化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激励和引导人们勤奋进取、追求卓越,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国家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社会责任感,推动当代新文化建设,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郭瑶洁作《〈史记新证〉引文考》的发言。她从文献学的角度入手,从非常细微的地方探讨问题,而引发出来的是对《史记》研究之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她认为,《史记新证》是陈直先生参考传世铜器铭文、殷墟甲骨文、竹简等材料及相关文献后对《史记》典章制度、官吏名称以及历史史实等方面作出的考证,地上文献和地下考古相结合,开辟了《史记》研究的新思路,是《史记》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著作。他大胆地对《史记新证》作出评价,也提出不足,敢于向权威挑战,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这一做法,也体现了年轻一代的《史记》研究者的创新精神。
下午,分三个研讨组开展学术讨论,分别以田志勇、刘德奉、杨波为召集人,与会专家学者分组交流研究成果,探讨学术问题。
11月12日上午,首先举行学术交流大会。由田志勇主持、徐日辉点评。闫伟、张学成、李瀟瑾同学作分享交流。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闫伟的发言题目是《“史记学”的建立对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影响》。他认为,史记学的建立,发轫于古代,完成于现代,是对《史记》的全面研究与总结。古代史记学萌芽于汉魏,形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完善于清代。现代史记学的建立,与张大可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983年,他首次提出建立全国性的史记研究组织,经常性地举办研讨活动,开展学术研究,普及《史记》内容。中国史记研究会成立后,在课题攻坚、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史记学的建立,促进了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提升,培养了高尚情操,强化了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教授张学成以《司马相如传》和《朱买臣传》为例,对《史记》《汉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修改,与《史记》相比,多数都有所提高,更加规范。从史书编撰的角度来说,史书的格式标准到《汉书》宣告正式形成。《汉书》的多数修改更具有形式之美,文学性更强,有益于抒发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语言逻辑关系更加严谨,意义的表达、感情的抒发,更加科学准确,也更加生动传神。《汉书》在写心理活动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善于通过行动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变化,善于运用空白法。从具体、规范、准确的角度来说,《汉书》对《史记》多有超越。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潇瑾论述《史记》对当代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意义。她认为,《史记》展现人文精神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一是有助于养成浩然正气,弘扬民族精神。《史记》所塑造的屈原和李广形象,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健全自身人格。二是有助于坚守人生理想,发扬奋斗精神。司马迁经历磨难后发愤著书的经历,启发大学生应当实现自我超越,积极主动“塑造自我”。三是有助于坦然面对困难,端正生活态度。通过苏秦的人物形象,提出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当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接着,是研讨组成果汇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朱正平、研究出版社编辑谭晓龙、陕西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张亦清,分别代表三个小组汇报。三个小组共40多位专家学者发言,讨论非常热烈,提出不少新颖独到的观点。
大会最后一个议程是闭幕式,由丁波主持。
首先由贾明远致闭幕词。他说,研讨会展开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讨和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代表们充分发表各自的学术见解,展示《史记》研究的学术成果,各种学术思想得以相互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拓展了学术视野,深化了研究向度,增进了友谊与合作,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养成得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滋润。他表示,要把史记学文化及其历史精神融入实践教学和课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目的。要进一步重视、加强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方面的工作,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同时也要借鉴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文化内涵,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明年有三场全国《史记》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一是初定2024年10月在山西大学举办史记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年会;二是初定2024年8月在贵州黔东南州召开《史记》夜郎国研究与贵州黔东南山地民族文化研讨会;三是初定2024年9月在河北邯郸学院召开《史记》与赵文化研讨会。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向晋卫、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陆景川在大会上作表态发言。向晋卫介绍了山西与《史记》的历史渊源,代表山西大学邀请各位专家学者明年聚会山西,一方面探索山西大学先辈学者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共同推进“史记学”向纵深发展,感受三晋大地的古韵新风,共话《史记》研究的新发展。陆景川介绍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经济人文情况,打算明年在黔东南自治州的首府凯里市,或夜郎古州故地榕江县举办研讨会,借助于中国史记学会的大师云集、人才荟萃,邀请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和大力支持,共同探秘夜郎国。
这次研讨会还组织专家对学者的参会论文以及大学生论文进行评比选优。其中,学者论文特等奖 1名,由王华宝获得;一等奖24名,由张学成、朱枝富、杨波、郭瑶洁等获得。二等奖 40 名,由陈曦、徐日辉、邰旻、王甜等获得。大学生论文特等奖 1 名,由周成子获得;一等奖 4 名,由郭晶、周教平、宿凯波、李潇瑾获得;二等奖 20 名,由王卓媛、杨柔柔、马梦娇、赵鑫怡等获得。
最后,王长明代表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泰国格乐大学、新加坡南阳管理学院致辞。他认为,中国史记研究会长期致力于组织中外学者开展研究,不断推出新的学术成果,为传承和传播史记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介绍,泰国格乐大学、新加坡南洋管理学院所建立的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泰国格乐大学分中心,开展了文化与文明论坛、科学素质发展论坛等重要学术活动,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工作,特别聘请张大可、张新科等知名学者,以及刘彦青等青年才俊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积极组建国际史记学文化中心,开展多方位的教学科研合作交流,并与大家一起,积极推介史记学研究成果,大力传承司马迁精神,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12日下午,组织了文化考察体验活动。
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向外地参会的专家学者赠送了一套6本的《司马迁与〈史记〉论集》,是研究会2016—2021年的年会论文集。
在研讨会召开前的11月10日晚上,中国史记研究会召开了常务理事会,20多名学者参加,由丁波主持。张大可介绍了中国史记研究会近年来的工作情况;这次研讨会牵头负责的丁德科教授、具体筹办的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娜介绍了筹备情况;向晋卫介绍了2024年承办史记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年会的初步打算。常务理事会决定:中国史记研究会增补丁德科、王长明为副会长;增补向晋卫、王娜为常务理事;增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副教授马倩、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杨永康、贵州黔东南州研究馆员方煜东、陆景川、新加坡南洋管理学院总经理张旭伟、中国史记学网编辑部主任王水为理事。
二、学术概要
这次研讨会共征集论文87篇,编辑论文集《史记论丛》第19集,收录论文62篇,约60万字,共设置五大栏目,主编为张大可、赵超、王娜、陈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还有25篇是东道主的学生论文,将专门编印成书。
第一个栏目是《〈史记〉文本与注释研究》,共收录12篇论文。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陈曦的《高山仰止追司马,景行行止颂史公》,中华书局编审周旻的《师门箕裘不坠,小子踵武赓续》,“三全本”项目组的《三全本〈史记〉八大看点》,是中华书局出版“三全本《史记》”的推介文章,认为“三全本《史记》”是真正的全本全注全译,全面校正了《史记》文本,注重发微索隐,揭示深层意涵,汇集古今评论,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延伸探讨,并请学术带头人审核把关。徐日辉研究《史记·夏本纪》,考辩大禹的“身为度”乃是“禹步”的丈量尺度,认为“禹步”是大禹治水时使用的测量手段,是对大禹为民造福的赞美,开掘颇有深度。西安培华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张萍等对《史记·刺客列传》进行探讨,论证“荆轲刺秦”为司马迁所写,并非承袭《战国策》之文,以不可辩驳的充实论据,从史实演变、文章风格、特殊用语、特殊句法多个方面进行论说。泰州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孙利政《〈史记会注考证〉驳议》,考证李元春的《史记注正》、周永年的《孔子世家补》,认为鲁实先的《驳议》所列《会注》“采辑未备”的《史记》研究书目并非全经目验,存在贪大求全、贪多求胜的心理。宝鸡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宏波对《史记》中的“相君之面”与“相君之背”、“乘字牝者”、“雉”与“野鸡”、“倾危之士”等疑难问题进行考辩,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徐国栋对《秦本纪》昭五十年的“晋”“楚”二字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辩,从张守节的“无楚军”、“楚”为“走”字阐发,先辨“楚”“走”,再复析“晋”义,最后指出“晋”应理解为赵、魏之军。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邰旻对《史记·孔子世家》“后七日卒”《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所叙孔子之后受封的一段话进行考误。
第二个栏目是《〈史记〉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是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共收录了10篇,是《史记》研究领域的新开拓。咸阳师范学院教授王长顺研究司马迁的“三不朽”观念对大学生命教育的启示,认为司马迁以“不朽意识”超越死亡,实现生命价值,足以启示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重视精神生命价值,树立远大理想目标,为实现生命价值不懈奋斗,对当代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讲师陈郑云的《“史记学”的建立对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揭示了《史记》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启发教育,主要表现在自觉担当的社会责任、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忠诚爱国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刘鑫探讨了《史记》文化中“校园+”的数字化赋能建设。
第三个栏目是《〈史记〉思想文化研究》,共收录23篇论文。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朱枝富的《范增“奇计”论》认为,公允、客观、恰当地评价范增的“奇计”以及他的历史贡献,很有必要。从出山献策,“奇计”力劝立楚后(熊心);急击勿失,“奇計”只为除刘邦;貌合神离,“奇计”被间命归西;众说纷纭,“奇计”未曾见奇效四个方面阐述,肯定了范增在秦汉之际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安徽和县第一中学特级教师薛从军等进行刘邦、项羽的政治策略比较研究,肯定项羽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主动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敢于自责、忠于爱情的品格。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杨波通过研究,认为中医近祖扁鹊秦越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被尊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祖师。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程永庄研究《史记》的当代价值。南京霸王山研究会副会长朱宏研究项家军,从南京霸王山与项羽有关的地名、故事入手,认为这些印记与项羽厉兵秣马有关。江苏淮安市淮阴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徐业龙研究韩信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提炼出韩信胸怀大志、聪明睿智、知恩图报、能屈能伸的文化特征。恒丰环球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邝岚研究仓公淳于意,认为淳于意对病例的收集整理、对扁鹊医学理论的继承发展、改变医术的传授方式,是他所做出的医学贡献。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何亦橦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溯源,认为《史记》的编纂体例创新、褒贬评价取向、历史国情分析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第四个栏目是《〈史记〉文学艺术研究》,共收录了8篇论文。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彦青研究司马迁“发愤著书”形象的建构与意义,认为《太史公自序》开始建构司马迁形象,《报任安书》完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形象的自我建构,司马迁“发愤著书”形象促进了《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海燕等,研究清代女作家吟咏刘邦的诗歌,以悲悯情怀惋惜韩信、彭越、丁固等人的悲惨遭遇,批判刘邦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斩杀救命恩人的残忍手段。
第五个栏目是《史事研讨及其他》,共收录9篇文章。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李小成研究秦都咸阳古城。陕西省弘扬汉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薛引生研究《史记》中的韩城地名,作为地理称谓的,有龙门、梁山、韩地;作为行政建置称谓的,有梁伯国、芮伯国、少梁、夏阳;作为村堡称谓的,有花池、高门、繁庞城、籍姑城。南京传媒学院教授徐同林通过《史记》所载的“晋为伯,郑入陈”,研究孔子所说的“非文辞不为功”,认为其中所蕴含的军事思想、文学思想、战略思想不容忽视,发挥文辞妙用,建立不世之功。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顾跃挺探索汉初五星聚井的真相,认为司马迁已将天文观测资料赋予浓浓的天命色彩,但对五星聚井的天象时间进行了模糊化处理。作者既看到了司马迁的天命色彩,又指出了他没有迷失自我,对汉朝的黑暗历史和现实持批判态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丁慧添研究司马迁的内陆欧亚视野,认为《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民族志形式记载内陆欧亚国家历史的史书,颇有新意。方煜东考证了楚庄豪入滇伐夜郎之事,文章史料丰富,论辩细致入微。韩城市金城文管所薛希婷研究司马迁故里的文庙,认为具有鲜明的元代建筑特征。
这次研讨会中,除了东道主外,还有17位研究生提交了论文,占《史记论丛》的27.4%。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3名:李稳琦研究《史记》对当代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启示,认为要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构建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家庭情感与人际关系支持,以解决迷茫与焦虑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石赟研究司马迁对郑庄公形象的改写,体现了司马迁对无道王权的反叛精神。岳辰研究刺客要离的逆袭,司马迁以“仁爱”作为选拔刺客入传的道德底线,更多是欣赏他们身上“轻死重气”的性格。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1名:高义卓研究陇西李氏的衰微与将略传统,认为李氏家族具有将略持家、出身清白,骁勇善战、才气无双,国士遗风、世代相承的将略传统。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3名:张亦清研究《史记》对《论语》的接受与再诠释,认为《史记》偏重于选取《论语》中叙事性较强的部分,对于不强的部分增添故事背景;诠释侧重于政治功能的发挥,展现了司马迁高超的叙事能力和对史料的把控能力,对《论语》的经典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秦茹梅从《班马异同评》看司马相如的作赋,认为其特点是骈俪工整、铺陈夸丽、笔力气势、摹写形容、虚实结合、气象万千。马富罡研究《史记》精神对家族构建良好声誉的影响,认为培养了家族成员的优良品质,塑造了“诗书传家”的优良家风、构建了富有社会责任的商业模式。硕士研究生5名:郭瑶洁在大会发言。王睿鑫的论文《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看〈史记〉目录学作用》,以“诸子略”中的十家为顺序,逐一进行考证,以探求司马迁所见书的目录学价值。王甜对《史记·周本纪》所引的《尚书·吕刑》进行考辩,认为司马迁通过摘要式、翻译式、增补式引用《吕刑》,形成了“明德慎刑”的刑法观。李依帆研究刘辰翁评点“酷吏”,认为刘氏在评点的情感内涵中,有着对明君贤臣的期盼,并抒发了不平之愤。丁月月等研究楚国与鲁国的祭祀文化,有一些新的见解。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2名:魏三原研究司马迁对孔子的学术传承,从立言著述、天人追问、为学治世三个方面思考,肯定两者之间具备深厚的学术传承,对司马迁的研究不能忽视孔子的深刻影响。孙博涵考证《春秋》“伯于阳”,认为司马迁克服了《公羊传》中史实记载失真的问题,保留了义例义法、借史明理的传统。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一位:蒲婧怡研究《史记》的赋税文献与司马迁的赋税观,认为司马迁通过对赋税文献的甄选,肯定赋税在国家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以民生为基础的赋税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1名:罗必明以《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为例,研究司马迁的直书与曲笔,剖析了刘邦诛杀患难之交樊哙,以及“郦寄卖友”,认为司马迁的撰作,与《文心雕龙·征圣》所说的“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词婉晦,不害其提要”相为吻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1名:方冶文进行牂柯江研究,认为夜郎国的中心在贵州东南部都江流域。
东道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13位教师提供了论文,占《史记论丛》的五分之一。其中闫伟、朱卉平在大会交流。副教授张晓妮研究《史记·李将军列传》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解析“李广难封”的原因,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时代和环境只是外因,关键在于自身,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副教授张瑞华等研究《史记》英译的策略。杨雁研究《史记》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史记》应当成为学生攫取精神养料的地方。刘三雄论述《史记·刺客列传》的人格信仰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刺客以勇見长、凭信立身、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是治疗“精神疲软”的一剂良药。张文华对《史记》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价值意蕴进行研究,认为讲好《史记》故事,丰富课程资源,以注重道德培养,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力量。王雨晴研究《史记》在今时的新生,以启迪智慧,唤醒责任。邵乐以屈原、田文、陈胜、韩信为例,研究《史记》的理想人格,分析《史记》悲剧人物的崇高美,唤起当代大学生对崇高理想人格的追求。赵家豪研究《史记》的民族史,认为司马迁具有华夷同源的族群认知、华夷有别的民族等列思想,提倡融洽团结的民族关系。王盼娣通过《史记》研究文理平衡之道,探讨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人文科学素养。张清清研究《史记》中蔺相如形象的建构,认为司马迁精心建构蔺相如形象,是为了发扬其英勇抗秦时所展现的优秀品质,赞扬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弘扬浩然正气。赵佰儒等研究《史记》的英译及海外传播。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撰写论文,提交了25篇,都是围绕这次研讨会的主题进行研究思考,虽然有的还比较稚嫩,但都说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具体是:周成子《论〈史记〉中的文化观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李潇瑾《〈史记〉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意义》,秦浩哲《浅析〈史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马梦娇《浅析〈史记〉与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关系》,叶蒋《〈史记〉与大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刘洁雅《浅谈〈史记〉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杨宇诺《论“史记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郭晶《〈史记·乐书〉中的美育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启示》,李金龙《〈史记〉对提升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价值》,王卓媛《浅析〈史记〉中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周教平《〈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中政治理念的再思考》,杨柔柔《〈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地区民俗风情研究》,张少云《论〈史记〉中的人文精神》,陈昌巧《论〈史记〉文化数字化传承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郝婷《“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程诚《关于〈史记〉中的人本观念》,叶競涵《论“史记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马琪雯《〈史记〉对提高大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刘子楠《“史记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宿凯波《浅析司马迁精神及其对人文学科发展的影响》,赵鑫怡《論司马迁思想中的变革精神》,何园园《浅析“史记学”与大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培养》,雷奕晨《以史为鉴知得失,读史思昭明路途——大学生读〈史记〉的意义》,翟慧敏《论〈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正负人格对大学生的影响》,徐佳玲《论〈史记〉对大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影响》。
三、五点思考
这次研讨会,是由于三年新冠疫情干扰停止了三年之后召开的。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从今年五月开始,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完成了《史记》研究论文的征集出版,成功地举办了研讨会,有很多创新点,给与会学者带来了很多惊喜。
(一)这次《史记》研讨会是一次创新的大会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举办全国性的《史记》学术研讨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使研讨会举办得非常成功,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全校师生的参与度非常高,有38人提交了研究论文。总结这次活动的创新点,一是创新主题,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史记》研究把研究的目光关注到“大学生人文素养”上面,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推动《史记》研究融入当代生活,为实现《史记》研究从传统纯学术研究转化为现实性生活实践起到了示范作用,关系到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史记》为现代社会做出了新的贡献。研讨会上,丁德科先生提出研究司马迁的科学文化理念,认为《史记》是中华文明的科学文化根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国学之根柢,治国之宝典”,是否可以再加上“文明之根脉”?二是重视史记学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建立了泰国格乐大学、新加坡南阳管理学院,这次又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共同建立了国际史记学文化中心,并聘请了教授和特约研究员,将全国的研究力量相互融合,形成研究合力,打造国际化的《史记》研究平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项举动,为《史记》研究走向世界发挥了重大的助力作用。三是进行论文评奖,这在史记研究会自建立以来也是首次进行,激发了专家学者的研究热情。因此,我们称这次研讨会是“创新的盛会”。
(二)中国史记研究会在《史记》研究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研究会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高质量办好研讨会,连续编辑出版了19集《史记论丛》。在研讨会召开前就将征集的论文编辑出版,这对于全国的各类研究会来说,大概是绝无仅有的。不少院校都把《史记论丛》列入核心期刊。如红河学院还将收入《史记论丛》的论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每次研讨会都有明确的主题,确定研究方向,每集《史记论丛》都有重头文章,在编委会的“题记”中予以阐明,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这集《史记论丛》隆重推出张大可的《什么是历史,怎样做历史研究》的论文,是作者60多年钻研历史、探究《史记》的思想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探索与研讨。研究新秀郭瑶洁的《〈史记新证〉引文考》,在“题记”中认为是“对历史研究的一大开拓,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意义”,这无疑是对研究新人的召唤与希望,与会学者都期盼着一大批研究新人有新的研究成果呈现。会长张大可在《史记》研究中起着“支柱”作用,诚如“题记”所说:“先生不顾耄耋之龄,持续奋战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每年均有厚重成果推出,为广大《史记》研究者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三)陕西成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热土”
司马迁出生于陕西韩城,陕西研究司马迁与《史记》的热情持续高涨。这次《史记》研讨会,东道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共有13位老师、25位学生撰写了研究论文,形成了研究热潮,这在历次《史记》研讨会中可以称之为“最”。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从1992年成立以来,坚持持续召开《史记》研讨会,共出版了14辑《司马迁与〈史记〉论集》。每次都收到一百多篇论文,研究《史记》蔚然成风,青年学子的研究遍布全省,研究会被省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单位。会长张新科坚持四十年研究《史记》,成果累累,被称为是“一生与《史记》结缘的大先生”,这无形中起到了重大的示范引导作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标志性专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已持续设栏34年,刊发200期,发表文章889篇,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韩城市司马迁学会成立于1985年,也在推进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史记》研究的一代新人在成长,使人惊喜连连
每年的研讨会,都涌现出一批研究新人,这次研讨会更是十分可喜。在提交的87篇研究论文中,研究生、本科生提交的论文42篇,占48.3%。编委会选出的大会发言人,青年学者也占三分之一以上,这是历届研讨会首次出现的现象。有不少论文达到了较高的研究水平,如这次在大会上发言的郭瑶洁同学就是其中的代表,论文被中国史记研究会作为“重头文章”推荐,并希望有更加精彩出色的论文问世。“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语)“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增广贤文》)我们期望有更多的研究新人出现,也希望新人中出现像张大可、张新科等知名学者那样,用一生心力研究《史记》,成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精英与台柱。
(五)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如何引向深入?
这是需要研究思考的问题。一是加强《史记》内容与人物的专题研究。《史记》内容博大精深,人物琳琅满目,要克服一般化、概念化的研究,加强协作公關,加强课题研究,把一些重要内容和重要人物研究深透。二是强化《史记》文本研究以及《史记》研究的研究。《史记》的横排简体字文本,至今仍然没有比较权威的版本问世,需要加强研究。对于《史记》文本中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等要进行深入研究,统一使用国家颁布的通行的规范文字;对于《史记》等译本,用现代汉语改造《史记》文字,也要加大推进力度。三是加大《史记》的普及力度。要通过图书报刊、影像视频和线下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还要通过各种语言文字的翻译,向海外扩大宣传。四是加大应用力度,研究《史记》、宣传《史记》,落脚点在于广泛借鉴与应用,为现实服务。要大力发扬司马迁刚正不阿、秉笔实录、发愤著书、勇于追求的精神,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们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朱正平】
An Eventful Conference with Innovative and Academic Spirit:
The Symposium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istic Literacy, Namely, the 20th Annual Conference for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Association
ZHU Zhifu, WANG Xiaoyan
(Jiangsu Industry Oversea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Association, Nanjing 210000,China)
Abstract:Sponsored by 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merce, the symposium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istic literacy, namely, the 20th Annual Conference for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Association,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Xianyang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on November 11-12, 2023, with 98 experts and scholars attending in total. It is the first symposium on research of Historical Records after three years COVID-19 epidemic, and before the symposium, the papers on Historical Records had been collected, edited with care and published with the title of the 19th volume of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at length. During the conference,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was established and it would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improv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istic literacy but also for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In effect, it is an eventful conference with innovative and academic spirit.
Key words: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Association; 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merce; Sima Qian and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e stud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istic literacy;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