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聪莉 胥晚舟
摘 要: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所需人力资本素质。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中“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基于根本尺度、核心目标和时代需求,剖析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意蕴,通过资本深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技术创新效应阐释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以西安市乡村学校为例,结合面向师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西安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数量优于质量、乡村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数量与质量尚未满足教学需求、乡村教师采用数字化教学方式意愿较强以及乡村数字化教学管理与评估方式较为普及。针对驱动过程中存在的组织、资金、资源和能力障碍,提出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以及以智慧教育带动教育理念和形态更新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化;驱动机理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4)01-0006-13
收稿日期:2023-12-11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与机制的研究(23ZG013);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陕西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优化研究(2023ZD1104)
作者简介:姚聪莉,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胥晚舟,女,江苏无锡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并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纳入党代会报告,强调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中“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支撑构建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而且有利于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所需人力资本素质,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性前提。
当下,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落后更是教育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的痛点和难点。学界普遍认为,数字化的提出与推进将有助于破解上述难点问题,智能技术作为保障教育均衡和质量最有效的工具[1],以信息技術为载体的教育数字化能够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起到支撑引领作用,并支持构建更加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2]。那么,数字化是如何驱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如何,过程中存在哪些困境?本研究拟在探索数字化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安市周边乡村学校的深度调研,以期为破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二、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核心意蕴与数字化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对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论述,“高质量发展”随后作为一个政策导向性话语和概念,其理论内涵和适用领域在时代发展中得到不断丰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导向,即遵循更优质均衡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指向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即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性和发展结果兼顾需求满足和多元个性化发展。[3]
(一)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蕴
结合教育的内在属性和乡村的场域限定及现实问题,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以质量为核心,其意义在于推动教育从非均衡的高速规模增长转向均衡高质量的发展,并在整体上指向公平公正的发展过程和优质高效的发展结果,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1.公平与高效相协调: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尺度
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改革方向的引导下,蕴含着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公平与高效的根本尺度。为了让乡村学校和师生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需要实现乡村学生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方面的公平公正,从而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在公平和效率的协调中实现动态平衡。[4]174教育高质量发展并非普通意义的教育发展,它是兼具公平与高效的发展,不仅要保证有质量的公平性,同时强调教育发展的高效率。
第一,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公平尺度的强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不同地区的乡村基础教育来看,由于发达地区的乡村区域更易受到教育资源集聚溢出效应的正向影响,因而较欠发达地区在教育规模和质量方面发展更快。因此,需要促进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均衡配置。另一方面,从乡村地区来看,这意味着促使乡村基础教育供给与乡村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乡村地区需平衡分配教育设施、经费等硬件资源,并注重培养师资力量、教学理念和教育文化等软性资源的协同发展,以形成高质量高效的乡村基础教育供给。
第二,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对高效尺度的追求有助于促进乡村基础教育公平。一方面,高效的乡村基础教育致力于追求教育结果的提升,注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将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和育人质量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乡村基础教育效率越高,就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和配置各类教育资源,从而增进乡村学生对于教育质量的满意度与教育供给的认可度。因此,高效尺度在关注课程、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对课程质量、教学管理和校园环境的满意度。总之,乡村基础教育对效率的关注,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2.兼具优质与均衡: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
党的二十大已明确提出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乡村基础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对于国家的整体教育体系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了实现乡村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兼具优质和均衡这两个相辅相成的目标。优质的乡村基础教育意味着不断提高乡村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均衡则意味着在不同地区的乡村基础教育和相同地区的城乡教育之间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两者结合的核心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教育。[5]在优质教育目标的推动下,乡村地区有条件提供更优质的办学条件和物质资源,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和教育资源,由此形成的优质教育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场景和素质培养条件。然而,仅仅强调优质教育则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乡村学生的教育机会不足,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因此,追求优质教育的同时也不能脱离均衡发展。强调并落实均衡发展,可以避免城市和重点学校过度集中资源,确保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公平分配,使更多的乡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在各种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下,乡村基础教育与城市教育的物质资源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乡村基础教育中的思维模式和能力建设远比物质资源更为根本。因此,除了物质资源的教育均衡,基于观念、文化等层面的非物质均衡也是教育均衡的重点之一。对非物质资源均衡的重视,能够激发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内在价值,这不仅更符合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也有助于借由人的发展带动乡村社会的整体进步。总而言之,优质与均衡的兼顾不仅可以提高乡村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整体竞争力,助力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也能够为乡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进而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3.个性化发展与育能相结合: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6]一方面,乡村振兴在于人才,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振兴需要足够的人才支持和驱动,这不仅包括大量具有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新式农民,还包括农业科技、产业观和乡村治理等多方面的人才。因此,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呼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天赋和学习方式,且能力和需求各不相同,而个性化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别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借由更为细致和有针对性的学情评估与教学策略,个性化发展可以创造更多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机会,进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和创新人才以支撑乡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更加科学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成长需求,制定更加适应其身心特征和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推动乡村基础教育教学从高度同质化、同构化转向多样化、精细化,使个性化培养和定制化学习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育能意味着在培养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品德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批判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等。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批判反思、问题解决等作为评价学生素养的基本要点,凸显出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学生更需要学会如何使用并利用新兴技术,不断提升自我管理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突破自我、创造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注重个性化与能力培养,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教育的吸引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育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直接提升乡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为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二)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机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基础教育迎来了数字化驱动的重要机遇,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三大显著机遇。数字时代的到来让乡村基础教育得以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迎来教育转型的发展可能。一方面,国内外数字化政策和规划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引;另一方面,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和運行,不仅为乡村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机遇,为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1.数字时代为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新动能
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数字化的时代演化,每一个阶段都深刻塑造了当时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质量。在农业化时代,乡村基础教育受限于传统束缚和资源匮乏,教学内容和方法较难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教育资源逐渐流向乡村,但受到城乡差距和经济条件等的制约,乡村基础教育的提升速度依然有限,未能充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进入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乡村基础教育带来极大的变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不仅架起了乡村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而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让乡村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先进的学习工具。这一变化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此外,数字化时代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也为乡村基础教育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启发和应用。学校和教育决策者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来更科学地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精准定位乡村教育的特殊需求,确保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2.教育数字化政策为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
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各项教育数字化政策规划,以此助力乡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表示,要立足新时代农情,加快信息化发展,构建集知识更新、技术创新及数据驱动于一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致力于缩小城乡间的数字差距,并培养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为了落实该纲要,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发布《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聚焦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新业态模式发展、数字治理能力增强等八大关键领域。2020—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并提出包括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加快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和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等系列举措。
此外,多项教育数字化的全球规划也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启示和参考。自2020年以来,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等机构相继发布了《我们的共同议程》《数字合作路线图》《重塑全球教育互联互通宣言》以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等报告,并提出“数字学习是一项公共产品,全世界各国政府应当保障所有人平等享有数字学习机会”的理念和宣言。一系列数字化政策和规划的出台都以提高教育公平为目标,以建设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优化乡村数字资源配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等为着力点,从而为乡村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指明战略方向和实践路径。
3.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自2022年3月1日起,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运行标志着我国教育数字化进入新阶段。这一平台的启用,不仅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重大补充与完善,也是数字化时代教育资源分配与利用方式的创新变革。平台整合了各类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资源,并新增了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以及教改实践经验等模块,形成了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教育资源体系。此外,平台还特别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通过党史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等栏目,来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设置了作业辅导和心理援助热线,以保障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从乡村基础教育视角来看,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乡村地区,尤其是那些偏远和资源不足的地方,通过平台能够接入到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这不仅弥补了乡村教育的物质和技术短板,而且促进了教育方法和理念的更新,为乡村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和高质的学习内容。未来,随着平台资源库的进一步扩充和功能的持续拓展,预计将在监控反馈、数据分析、个性化教学等方面实现更深层次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不断提升乡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助力加快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
三、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
以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将数字化作为扩充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效率、促进教育创新的重要方法或手段。基于其内在特性,并通过资本深化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以及技术创新效应[7]230–232,数字化一方面拉动了乡村基础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乡村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有助于满足乡村基础教育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最终能够促进乡村基础教育理念、形态和方式的转型和变革(见图1)。
(一)资本深化效应拉动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资本深化效应,数字化能够拉动乡村基础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化乡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奠定基础。具体来说,数字化通过资本深化效应,能够拉动数字化乡村基础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资本投入。每次技术革新通常都会带来资源或产品相对价格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引导着经济行为人密集地采用功能更强大、价格更低廉的关键要素与核心技术。[8]14也就是说,新产业或新业态的出现会影响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与投资方向。在数字化战略的驱动下,隨着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资源在获取和使用上的便捷,学校师生会倾向于用数字教学产品和服务代替传统教学产品和服务,这将引致资本替代,进而带来包括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等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大以及资本投入质量的提升。对于乡村地区来说,新型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为后续接入和利用各种数字资源,进而提升乡村地区教育的可获得性和公平性提供了必要的物理支撑。
(二)规模经济效应扩大教育资源供给
通过规模经济的实现,数字化扩大了乡村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有助于实现乡村基础教育公平。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这一过程形成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又明显地促进了产量的增加。[9]264在数字化驱动下,网络的外部性使得乡村基础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生产成本呈现出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征,即教育资源(如在线课程、电子图书等)一旦产出,几乎可以零成本无限复制和传播。这种低边际成本促使资源供给者不断扩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产生规模,对于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乡村地区而言,可以极大地提升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和使用效率,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范围经济效应满足教育多样化需求
凭借范围经济效应,数字化有助于满足乡村基础教育主体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升乡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包容性。范围经济是指由一个组织生产多种产品而对生产要素的共同使用所产生的成本节约。[10]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尚未出现以前,受到规模经济的影响,乡村基础教育组织通常会选择生产和分发那些具有广泛需求和大规模受众的教育资源以降低成本。然而,这种策略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单一化,忽视少数或特定群体的需求。而数字化所带来的低边际成本能够突破这种限制,教育资源形态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成为可能。乡村地区学生因地理、文化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而拥有各自独特的学习需求。数字化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在线课程、互动平台和个性化学习工具,使得原本单一和标准化的教育资源变得更加灵活。范围经济效应所带来的丰富性和包容性,使乡村地区的学生更易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数字化在强化乡村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为乡村学生开启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四)技术创新效应促进教育理念更新
依靠技术创新效应,数字化能够促进乡村基础教育理念、形态和方式的转型和更新。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内生的研发与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核心要素。[11]因此,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重要,乡村基础教育的目标也开始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能够促进创新思维和技术应用与转化的能力。数字化本身作为技术创新的代表,通过连接远程教育资源、提供互动平台和智能学习工具,极大地丰富了乡村基础教育的形态,使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多样、管理方式更加现代高效。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还能够通过智能化中枢,在更大范围、更多环节实现校际资源主体的联通协同,从而不断催生知识溢出和连环技术创新,引发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方式的转型,并最终引领乡村基础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
四、数字化驱动西安乡村基础教育
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困境
通过对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发展内在机理的阐述,为分析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剖析其中面临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此,本研究以西安市乡村学校为例,采用数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现实中数字化驱动西安乡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深入描摹与分析。
(一)研究设计
乡村指集镇以外的地区[12],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通过城乡划分代码确认所在地域是城镇还是乡村,其中220表示乡村。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其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深刻影响着西北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因此,本研究以西安乡村学校为例,并将西安乡村限定为灞桥区、高陵区、鄠邑区、蓝田县、临潼区、阎良区、长安区、周至县不含区县政府所在地的街办(镇)地区。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并于2023年9月至10月对西安市乡村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
本研究共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是“数字化驱动西安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查问卷(教师卷)”和“数字化驱动西安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查问卷(学生卷)”。其中,教师问卷共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设计问题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校层次、学科等。第二和第三部分为教育数字化相关内容,主要涉及学校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和转型的成效与问题等方面内容。学生问卷内容涵盖学生的基本信息,对数字化建设感知情况和接受程度等问题。在题型设计中,教师对数字化建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认知情况以及学生卷皆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1分代表非常不认同,5分代表非常认同,并通过多选排序题以及填空设置,更加详细地了解教师的看法,弥补可能存在的缺漏情况。
2.样本数据收集与统计
研究选取西安市长安区和蓝田县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师生为取样对象,采用问卷星及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了综合调查,共计发放、回收问卷498份,剔除题目填写有误、答案全部重复等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455份。其中,发放教师问卷179份,回收有效教师问卷173份,回收有效率96.60%;发放学生问卷319份,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82份,回收有效率88.40%。
(1)样本频数统计
教师问卷中,从性别来看,男教师占比38.73%,女教师占比61.27%。从教师的年龄来看,30岁及以下占比28.32%,31~40岁占比32.37%,41~50岁占比28.90%,50岁及以上占比10.40%。从教育阶段来看,小学教师占比30.64%,初中教师占比58.96%,高中教师占比10.40%。从教师的职称构成来看,副高级及以上教师占比13.87%,中级教师占比39.31%,助理级教师占比35.84%,员级教师占比10.98%。从任教学科来看,语文、数学和英语占比较大,分别为24.86%,21.39%和17.34%,其他学科占比较小。学生问卷中,从性别来看,男生占比43.62%,女生占比56.38%;从教育阶段来看,小学生占比64.18%,初中生占比17.73%,高中生占比18.09%。
(2)信效度检验
使用SPSS 26.0 软件进行分析,对两份问卷的信度检验后发现,教师卷和学生卷的标准化Cron-bach Alpha信度系数值分别为0.983和0.705,信度水平良好。采用 KMO 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对问卷效度进行检验,两份问卷的效度KMO值分别为0.963和0.755,符合检验标准;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显著性P 值为0.000,符合检验标准。因此,教师卷和学生卷的信效度表现良好。
(二)数字化驱动西安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
1.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数量优于质量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教育资源的优质和均衡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充足且运行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不仅有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而且能有效缓解因地理和社会经济差异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依托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教育平台和工具能够通过线上课程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极大提升教育的质量和可及性。然而,根据问卷调查,尽管有72.2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学硬件基础设施相对齐全,可以满足自己的教学需求,但相较之下,教师对这些硬件设备运行效能的认可度却有所降低(68.21%)。这也说明,数字化教学硬件基础设施在质量保证和效能发挥上与其数量不能完全匹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此外,相比之下,学生的数字学习终端设备更显不足,仅有55.49%的教师认为学生所拥有的数字化学习终端数量是充足的。这一结果反映出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中,除了硬件设施的供给外,更需要关注其质量、运行效率以及对学生设备的普及和支持,以确保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真正服务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公平性的实现。
2.乡村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与教学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数字化教育资源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多维度的信息知识,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教学的可能性,从而更精准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数字化课程资源上课有助于他们更清晰地理解课堂内容,74.83%的学生非常喜欢教师上课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然而,根据全样本的调查数据,不同教育阶段中的教师普遍反映数字化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如前所述,虽有高达72.25%的教师对硬件设施的充足性表示认同,但僅有略超60%的教师对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充分肯定。
上述数据揭示了当前乡村基础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尤其是在数字化硬件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面。调查中发现,约70%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更偏重于建设数字化硬件设施,而相对忽视了数字化软件资源的同步建设。师生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渠道和方式也因此受到影响。此外,学生对于如何获取必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有限,仅有约40%的学生了解可以通过哪些平台获取必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且超50%的学生认为数字化课程与平台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所需。这一现状表明,乡村学校数字化建设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配比以及资源获取方式的便利性方面,仍有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空间。
3.乡村教师采用数字化教学方式意愿较强
结合问卷调查发现,全样本中,大部分教师不仅频繁使用数字平台、资源和工具开展教学,而且他们主动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意愿也较为强烈。经常主动浏览在线资源平台并学习相关课程资源的教师比例高达80%,愿意自己或与同事合作制作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教师占比近70%。这一结果表明,乡村教师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教育在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方面的潜力,并因此积极参与到数字化教学实践中,参与度和主动性日益增强。调查还表明,70%以上的教师认为,数字化教学方式增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甚至优于传统的非数字化教学方式。
此外,年龄常被认为是影响教师数字素养的一个主要因素[13],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具体表现为教师年龄与其访问在线资源平台频率、运用微信或QQ布置作业的熟练度以及和自主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年轻一代的教师更倾向于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和资源获取,也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开发个性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这种倾向可能与年轻教师较早接触数字化设备,以及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活跃度高有关,他们能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平台进行教学布置与家校交流。
4.乡村数字化教学管理与评估方式较为普及
在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质量的进程中,数字化教学管理和评估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工具。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数字化的教学管理和评估,减少了信息数据层层传达及教学资料手工存储的低效模式,还大大提升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为实现个性化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进而优化了教学服务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在西安乡村基础教育实践中,数字化手段已在教学管理和评估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58.96%的教师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了对教学活动的全面管理。这不仅有助于教育资源的精细化分配,提升教学效率,还增强了管理过程的透明度,促进了教师、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度。同时,60.11%的教师表示数字化评估工具使他们更加精准地捕捉和分析学生表现,这为他们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与传统的评估方法相比,这种数据驱动的评估方式更为精确,因此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进而保障教学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有63.01%的教师已经能够运用这些数字化工具全面地分析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路径,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育成效,也是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总体来看,虽然数字化的教学管理和评估在西安乡村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还有提升空间,但其在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个性化成长方面已发挥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三)数字化驱动西安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1.组织障碍:乡村基础教育数字化缺乏整体性规划
教育数字化不仅仅是单独技术的引入,它同时涉及教学、学习、评估和管理的所有方面,应将教育数字化视为全局的系统性的转变。[14]整体性是实现教育数字化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实现系统性的改进,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能促进转型过程中的持续创新与可持续性。因此,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教育数字化所有关键领域的综合规划和深入关注,通过整合技术、人员和过程等组织活动来提高教育质量效率和公平性。
然而在调查中,许多教师指出学校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时存在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建设的不一致性(81.50%),且并未对所有关键领域加以统一规划(67.63%)。这反映出多数乡村学校未能充分认识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在线平台和应用之间高度的依存关系,常常出现“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等现象,导致教育数字化呈现出局部性和零散性。
这些现象不仅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教育效率降低,也使得教育数字化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形成信息孤岛,阻碍了跨人员和部门合作,难以有效驱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这可能源于政府或学校对于数字化在基础教育中的促进作用缺乏共识,导致在规划和资源分配上未能实现统一和协调[15];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与人力资源的短缺有关,如缺少能够有效规划和协调数字化进程的领导者[16]或领导者本身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不足[17]等。
2.资金障碍:乡村地区教育数字化经费未能合理配置
教育数字化的初衷在于缩小城乡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差异,促进教育公平。但在现实中,不合理的经费配置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新的“起点不公平”和“数字鸿沟”,严重阻碍了乡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结合调查问卷, 78.61%的教师认为经费投入不足是当前教育数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有50.74%的教师将其视为首要障碍,而近90%的教师将其视为主要症结。然而,教师所表达的经费投入不足现象实际上反映了资金配置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数字化硬件基础设施初期建设与后续维护之间投入结构不合理。虽然西安乡村地区数字化设施建设较为完备,但不少教师表示这些设施在实际运行中存在问题和故障,设备实际使用率有待提高。同时,有32.94%的教师指出学校配备的技术人员无法及时解决硬件设备运行问题。数字化硬件设施的后续维护与初期建设同等重要,而前者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会严重阻碍师生接触和利用数字教育资源。
第二,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之间投入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教师对硬件设施建设程度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情况的认可度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尽管数字化的硬件设施相对齐全,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未能全面满足师生教学需求,亟须加大软件资源的经费投入。
第三,涉及数字能力培养的经费投入不充足。教師是数字化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资金投入一旦缺乏,教师的数字技能培训和专业发展将受到直接影响。根据调查,75.72%的教师认可数字技能培训能显著提升他们的数字化教学能力,而只有60%的教师反映学校提供了充足且有效的数字技术培训。
3.资源障碍:乡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可获得性不高
在筑牢基础设施底座基础上,数字化教育资源作为软件设施,同样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乡村地区,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更能弥补地域与资源的局限性,帮助乡村师生联通更广阔的知识和信息网络,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能。然而调查中发现,乡村师生获取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难度仍然较大。欧盟发布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指出,缩小“数字鸿沟”并确保所有参与者都能访问和使用高质量的数字资源是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因此,优质教育资源难以获取也揭示了“数字鸿沟”的存在与潜在隐患。
第一,数字化教育资源良莠不齐且同质化明显。调查显示,全样本中高达96.50%的教师反映数字化教育资源良莠不齐,优质的创新资源较难识别和获取,这一问题被90.75%的教师视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针对学生的问卷发现,仅有40.43%的学生清楚如何寻找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面临信息获取的难题。这些现象反映出乡村师生在获取优质数字资源过程中存在明显障碍。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困难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抑制了教师的教学创新。
第二,校本数字资源库缺乏针对性。校本数字资源库是教育资源本地化管理和应用的关键,对于适应和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尽管多数学校建成了校本数字资源库,但近60%的教师反映这些资源普遍缺乏较高的质量和针对性,削弱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从而降低了校本数字化资源库的利用率,久而久之逐渐成为“摆设”。可以看出,调查不仅揭示了数字化硬件与软件供给的不协调,还反映出了“数字鸿沟”的潜在隐患。因此,在乡村学校数字化硬件设施已逐渐普及的当下,如何确保教师和学生对高质量数字教育资源的访问和获取能力,不仅关乎乡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现实议题。
4.能力障碍:乡村师生数字素养不足
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指为适应数字时代的学习与工作生活,师生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和学习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与学习活动而具备的数字化意识、能力与责任。[18]高水平的数字素养意味着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字工具进行教学,学生也能更加自主地通过数字平台获取和筛选信息。然而,虽然目前乡村教师采用数字化教学方式的意愿普遍较强,但数字素养不足仍然是阻碍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数字技术的接触和使用受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网络基础设施的缺乏或低质量直接限制了教师接触和使用数字技术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仍有30%教师表示学校的网络覆盖和网络速度不能满足所有的教学场景。不稳定和缓慢的互联网连接与硬件设施的落后限制了教师和学生获取和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接入机会与应用能力。
第二,数字技术专业培训缺乏。针对数字技术的专业培训的缺乏也是影响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因素。[19]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的培训意愿与实际接受培训的程度之间还存在较大落差,尽管有75.72%的教师表明数字技能培训能显著提升他们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但认为自己接受了有效培训的教师比例只有60%。需求与现实的落差削弱了教师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和积极性,进而制约了教育质量。
第三,对数字技术的认知不全面。乡村教师对数字技术的认知不全面也限制了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教师个人如何看待各种专业发展活动的主观认识,会影响其从事专业发展的积极性[20],教师如何认知数字技术以及认知的程度也会对他们的数字素养产生影响。然而,乡村教师过去长期处于“欠数字化”环境中,较难意识到数字化可能带来的诸多便利。此外,由于知识更新速率慢和信息化领导力不足等原因,乡村教师往往难以全面认识数字化的价值。调查也显示,教师年龄与教师自我学习和创新的意愿呈明显的反比趋势。年长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易用性感知较低,易产生畏惧甚至排斥心理,这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数字技术的态度和学习新技术的意愿,导致他们对数字技术难以形成客观的认知。
五、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
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乡村地区以其丰富的农牧资源、深厚的文化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因此,更需有针对性地分析如何通过数字化来激活乡村基础教育的潜能,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进而实现乡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本研究从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以及以智慧教育带动教育理念和形态更新等方面探讨可行的优化路径。
(一)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统筹规划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进入乡村基础教育体系,离不开政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乡村政府在地方具有天然的组织和资源调配优势,能够识别当地教育的独特需求、文化特点和社会条件。在构建乡村基础教育支撑体系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比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作用和支持力度要强得多[21],更能有效整合当地的资金、技术和人力以使数字化更好服务于当地的教育发展。因此,需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统筹协调乡村基础教育的数字化以支撑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1.形成整体的转型规划方案
乡村政府需要从宏观角度出发,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设计方案。在策划整体规划时,需综合考虑乡村区域内的教育资源、经济状况及文化特点,制定出既符合国家教育发展大方向,又贴合本地实际的策略。规划方案中需要明确转型的阶段性目标、具体实施措施以及预期成效,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比如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与高校合作进行师资培训,以及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提高教育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持续关注乡村基础教育主体的参与和反馈情况
为确保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用性,政府应建立多渠道反馈机制,积极收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定期开展调研活动、设置在线反馈系统,并定期举办公开座谈会,实现对教育政策和实施效果的持续监测与评估。同时,通过与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合作,可定期组织教育培训研讨会,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技能的培训。此外,还可在乡村地区举办家长教育论坛,引导家长如何在家庭环境中辅助和支持孩子的数字化学习,通过加强家校互动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以此促进并指导政策和实践的优化调整。
3.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委员会持续跟踪和评估
为确保数字化促进乡村基础教育质量的专业性与可持续性,建议成立由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等构成的专门监督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对乡村地区教育数字化的各个阶段进行持续跟踪、评估与监督,以确保各项措施能够与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相符合,并能够灵活应对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此外,该机构还应定期发布评估报告,提出专业的改进建议,并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紧密沟通与协作,确保数字化驱动教育发展策略的及时调整和优化。通过专业的监督和评估,可以显著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有效促进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针对乡村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配置现状,促进供需有效匹配
在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合理的供需匹配不仅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的关键途径。有效的供需匹配能确保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能更精准地满足教学和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1.确保数字化硬件设施的后续支持和维护投入
在数字化硬件设施方面,仅有先进的技术并不足够,还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和持久的规划支持。学校应对硬件设施的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并在年度预算中专门设立用于数字化硬件设施维护与发展的资金池。可考虑与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进行合作,以多元主体的合作模式筹集资金,从而保证相关设施能得到持续维护和更新。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建立一套评估和反馈机制,对硬件设施的使用情况和效益进行定期检查和評价。
2.优化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的资金投入分配
首先,应进行深入的需求分析和现状评估,明确各类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在乡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和价值。其次,根据教学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合理分配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投入比例和优先顺序,确保资金投入的效益最大化。同时,应加强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投入效果的持续监测和评估,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不断优化资金投入分配方案。最后,还应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支持,拓宽资金来源,降低教育投入的压力。
3.促进教学需求与优质教学资源的精准匹配
在数字化教育中,不仅需要数量充足的教学资源,还需要这些资源能够与教学需求进行精准匹配。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和理解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需求,包括学习目标、教学效果期望及具体教学内容等。其次,可构建并不断完善校本教学资源数据库或地市级资源库,推动开源和共享软件资源平台建设,将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标签化,以便学校师生精准检索和筛选。同时,可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例如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构建智能匹配系统,将教学需求与教学资源进行精准匹配,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减少软件资源的重复投入。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反馈机制,收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使用的反馈,不断优化资源匹配系统,实现教学需求与教学资源匹配的持续优化。
(三)提升乡村中小学师生的数字素养,重点培育师生数字技能
在以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重点应放在教与学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上。因此,应充分认识数字素养与技能对于乡村师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师生在数字时代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适应能力。
1.着力培育教师的数字素养
从教师角度来说,应当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包括数字化专业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和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能力。这要求通过定期的技术培训和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同时,鼓励乡村教师,特别是资深教师群体,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采纳并有效运用数字技术和资源进行教学实践,从而提升教师在数字环境下的教育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方式,教师不仅能提升个人的数字素养和教学技能,还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从而共同推进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激发学生对新型数字技术的兴趣
从学生角度来说,数字素养是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学习数字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这些技术,还要激发他们对新兴数字技术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用数字技术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方式更加适应“人机协同”的新模式。可考虑将数字化学习纳入现有的课程,并开展数字化基础课程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字兴趣和数字意识。同时,充分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微课、慕课、混合式学习等多样态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实时、泛在和自适应的学习环境[19],在学习进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能力。
(四)以“智慧教育”带动乡村基础教育理念更新,助力乡村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2023年2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发布《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作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教育形态[22],智慧教育的实施能够通过科技赋能和数据驱动,全方位赋能乡村基础教育变革,进而促进乡村基础教育理念和形态的更新。
1.强化乡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融合与创新
依托智慧教育工程的实施,应着重加强乡村基础教育资源的融合与创新,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实现集成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设施(如电子图书、在线课程、实验模拟等)等要素汇聚所形成的集成化资源环境能够为乡村基础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创新可能和多元选择,进而激发乡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促进乡村基础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与变革。[23]
2.注重对乡村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培养
在智慧教育工程的框架下,应注重对乡村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培养。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确识别每位乡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优势,基于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更为细致高效的教学设计,并兼顾育人和育能的目标。这要求数字化教育内容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
3.整体推进乡村基础教育管理流程再造
借助智慧教育工程的优势,乡村教师和管理者应以数据治理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通过持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为教师提供及时和准确的教学反馈,缓解由于乡村资源和信息相对闭塞所导致的决策挑战。这样的流程再造可以优化教学管理与决策水平,最终提升乡村基础教育的科学性和整体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王运武,焦艳丽.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关于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的命题[J].中国电化教育,2021(7):22-29.
[2] 雷朝滋.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实践探索与实施路径浅析[J].大学与学科,2022(4):1-8.
[3] 周晔.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00-109.
[4] 王小兵.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公平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 方刚,杨建朝.城乡优质均衡视域下乡村教育发展新困境与差异正义进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30-141.
[6]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09-29(1).
[7] 吴振磊,徐璋勇.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23):数字化驱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8] 佩蕾兹.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時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10] PANZAR J C,WILLIG R D.Economies of Scale and Economies of Scope in Multi-output Production[C]. Bell Laboratories Economic Discussion Paper,1975.
[11] 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nr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1002-1037.
[12] 關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EB/OL].(2023-01-01)[2023-11-20].https://www.stats.gov.cn/zs/tjws/tj-
bz/202301/t20230101_1903381.html.
[13] NAPAL FRAILE M,PENALVA-VELEZ A,MENDIOROZ LACAMBRA A M.Development of Digital Competence in Secondary Education Teacherstraining[J].Education Sciences,2018,8(3):104.
[14] HANNA N.A Role for the State in the Digital Age[J].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2018,
7(1):1-16.
[15] MALIK M A,RECKER S.Analysis of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in Digital Education Ecosystems[C]//2022 IEEE Europea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ummit (E-TEMS).IEEE,2022:136-141.
[16] KAZIM F A B.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Leadership Style: A multiple Case Study[J].The IS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19,3(1):24-33.
[17] SOW M, ABORBIE S.Impact of Leadership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J].Business and Economic Research, 2018,8(3):139-148.
[18]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11-30)[2023-11-20].http:w-
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
1044634.html.
[19] 陈云龙,孔娜.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挑战与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23(4):25-31.
[20] 林李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现状与促进机制:基于辽宁省B市416个农村教师样本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9):84-88.
[21] 陈全功,李忠斌.努力办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乡村教育支持体系的调查[J].教育与经济,2009(1):16-22.
[22] 《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智慧教育是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EB/OL].(2023-02-13)[2023-11-2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3/
2023_zt01/mtbd/202302/t20230214_1044497.html.
[23] 王天平,李珍.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向[J].重庆高教研究,2023(4):14-22.
【责任编辑 曹 静】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Challenge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
YAO Conglia,XU Wanzhoub
(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b.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00,China)
Abstract:As an integral part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e advancement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quality is beneficial for enhancing the human capital quality needed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mphasized the goal of “providing satisfactory education to the people” which includes “promoting the digit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learning society and a learning-oriented country for lifelong education for 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re essence of high-quality rural 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fundamental dimensions, core goals, and the needs of the era. It elucidates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digital-driven high-quality rural 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capital deepening, economies of scale, scope econom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ects. Taking rural schools in Xian as an example and combining surveys aimed 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quantity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in rural Xian exceeds the quality, the supply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has not yet met the teaching needs, rural teachers have a strong willingness to adopt digital teaching methods, and digital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re relatively widespread in rural area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funding, resources, capa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barriers in the driving process, the paper proposes development paths such as leveraging government leadership, promoting precise supply-demand matching, enhancing digital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driving the renewal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forms through smart education.
Key words: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driving mechani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