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量性研究

2024-02-14 00:00:00赵奕潘球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6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行为认知

摘要:该文调研桂林高校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将桂林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并采用了描述性检验、t-检验、一元方差分析及多元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来华留学生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同时汉语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对其认同感产生了显著影响。基于这些调研结果,该文提出了以下措施:依据来华留学生的个体背景和变量的不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和指导;根据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交流需求,营造积极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氛围;根据来华留学生的区域差异和文化特点,增强跨区域文化交流;根据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差异,强化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自信,以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认知;情感;行为;量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G122-4"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c)-0158-05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Tak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Guilin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ZHAO Yi1, PAN Qiuwu2

(1. College of Marxism, Guil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2. College of Business, Guil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Guilin universities, with specific focus on this group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We conducted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the collected data from the survey on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using descriptive tests, t-tests, one-way ANOVA, and multivariate ANOVA.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factors such as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lso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ir sense of identit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providing personalized teaching support and guidance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backgrounds and variabl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ostering a positive atmosphere for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communication needs; enhancing cross-reg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according to their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fidence in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ir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value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ir sense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Cognition; Emotion; Behavior; Quantitative research

由于2018年后教育部不再公布来华留学生的人数[1],因此没有详细的来华留学生人数统计。截至2020年,来华留学生数量实现了2010年教育部提出的《留学中国计划》[2]中关于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50万人的规划目标,其中接收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15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到2020—2021年,教育部统计我国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学历生占比达76.0%。《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3-2024)》[3]中提到中国依然是最大留学生源国。《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显示,尽管受到经济危机、地缘政治及全球性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国际留学生数量仍保持稳定增长[4]。

本研究以桂林高校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调研其中华文化认同现状。2024年3月,基于娄冉冉[5]和韩娜[6]的量表设计,结合桂林高校实际情况,笔者优化并制定了包含7道基本信息题和36道李克特5级计分量表题的《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调查问卷》;2024年5月至6月,向桂林5所高校发放并回收了174份问卷(回收率100%);随后,于2024年7—8月利用SPSS23.00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旨在探索全球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如何形成并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 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分析

1.1 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状况分析

1.1.1 信效度分析

Cronbach' Alpha,α为0.910,可靠性均大于0.7,说明数据具有良好的可靠性。KMO为0.876,且plt;0.05,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因子提取,共提取出3 个因子,解释了63.823%大于60.0%,说明提取的因子效果较好。

1.1.2 来华留学生基本情况和状况分析

根据性别、就读大学、来自区域、目前汉语水平、来华时间、年龄、来华留学的目的分析了当前来华留学生的基本情况(见表1)。

本研究对桂林5所高校174名来华留学生的性别、就读大学、来自区域、目前汉语水平、来华时间、年龄及留学目的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①女性留学生(55.2%)略多于男性(44.8%);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参与调研的学生占比最高(40.2%); ③留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62.6%),其次是非洲(8.6%)和其他地区(10.3%);④汉语水平方面,HSK4级的学生占比最高(40.8%),无人达到HSK6级,但17.8%的学生可进行日常交流;⑤来华时间1年及以下的学生占比最高(59.2%);⑥年龄集中在20—30岁(60.9%);⑦留学目的以取得学历为主(46.6%),其次是体验国外生活(24.1%)。

从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可看出,其中认知因子(M=3.442,SD=0.979)、情感因子(M=3.314,SD=0.990)、行为因子(M=3.166,SD=0.883)和总体中华文化认同(M=3.307,SD=0.589),总体上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Mgt;3),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各个因子的平均值在3.166—3.442之间,大于3,说明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认知gt;情感gt;行为。

根据表1相关分析来看,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各因子(认知、情感和行为)与总体中华文化认同的r值介于-0.045至0.698之间。结果显示,情感因子与总体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性最高(r=0.698),而认知与行为的相关性最低(r=-0.045)。

现状分析揭示,认知因子的平均值最高,表明留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中华文化认知。进一步分析显示,认知、情感及行为与总体中华文化认同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4**、0.698**、0.605**),意味着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知加深、情感增强及行为积极均能有效提升其总体中华文化认同度。

1.2 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状况的影响因素

通过t-检验比较了认知、情感、行为和总体中华文化认同在性别上的差异情况,其中认知因子(t=0.613,pgt;0.05)、行为因子(t=-1.078, pgt;0.05)和总体中华文化认同(t=0.818, pgt;0.05)在性别上无差异,但是情感因子(t=1.136, plt;0.05)在性别上都有差异。在情感因子中,男生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的情感要高于女生,但是在学校、区域、汉语水平、来华时间、年龄和来华目的上没有显著差异。

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交互效应如下。

第一,来华留学生性别与汉语水平在认知、情感因子和总体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的二阶交互作用。具体而言:在HSK3级及以下、HSK4级、HSK5级组中,女生在认知因子上表现更佳;而在未参加过等级考试但能日常交流的组中,男生认知因子显著高于女生。情感因子方面,HSK5级组女生显著高于男生,HSK3级及以下及未参加过考试组男生更高,HSK4级组则无显著差异。对于总体中华文化认同,HSK5级组女生认同度显著高于男生,HSK3级及以下,以及未参加过考试的组男生认同度更高,HSK4级组性别间无显著差异。

第二,来华留学生年龄与目前汉语水平在认知因子和总体中华文化认同上都存在显著的二阶交互作用。具体而言:在HSK3级及以下和未参加过考试但可日常交流的组中,30岁以上学生的认知因子及总体中华文化认同度均高于其他年龄段;HSK4级组中,20—30岁与30岁以上学生的认知因子显著高于20岁以下,而总体中华文化认同则在20岁以下与30岁以上群体中较高;HSK5级组中,20—30岁学生的认知因子最高,且中华文化认同度在该年龄段表现突出,与其他年龄段形成对比。这些发现揭示了年龄与汉语水平对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及认知发展的复杂影响。

第三,来华留学生来自区域与目前汉语水平在认知、情感、行为因子和总体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的二阶交互作用。但因部分地区样本量不足,深入分析受到一定限制。

2 讨论和结果分析

2.1 桂林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总体状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桂林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总体平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平均分均高于标度的中间值3,说明目前桂林高校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总体较高。据分析,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较强的原因可能是桂林高校提供了丰富的中华文化课程和活动,如讲座、书法班、茶艺体验等,以上因素深化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精髓的理解。同时,高校营造的开放包容文化交流氛围促进了留学生与本地师生的互动,加速了其文化融入与认同感的形成。

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因子中,研究结果显示,认知gt;情感gt;行为,其中认知因子的分数最高,这一排序符合理论研究结论和留学生的实际心理变化。

2.2 桂林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还发现,情感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高于女生。这可能归因于:一是社会文化因素,男生面临更多元的文化体验机会,通过社交和跨文化交流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二是情感表达方式差异,男生倾向于直接热烈地表达情感,而女生则更含蓄细腻,导致测量时男生得分较高。

2.3 桂林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交互效应分析

第一,来华留学生性别与汉语水平在认知、情感因子和总体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显著的二阶交互作用。分析可能的原因包括:男性留学生倾向于宏观理解与逻辑推理,女性则更偏向微观分析与情感体验,这种差异促进了认知上的互补,形成了全面深入的中华文化认知。同时,随着汉语水平的提升,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加深,且性别角色影响情感认同,如女性易对家庭观念产生共鸣,男性则关注社会规范与职业成就,情感认同与性别角色的融合加深了文化投入。总体来讲,认知与情感的互补丰富了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体验,汉语水平高的留学生能深入理解文化,而性别差异则体现在情感表达与文化偏好上。

第二,来华留学生年龄与目前汉语水平在认知因子和总体中华文化认同上都存在显著的二阶交互作用。分析可能的原因包括:年龄因素决定其认知发展阶段、学习动力及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心态,而汉语水平则影响其文化适应程度、认知能力及能否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只有当年龄与汉语水平均达到一定高度时,留学生才可能展现出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并对中华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两者在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3 增强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对策

3.1 依据来华留学生的个体背景和变量的不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和指导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受到个体背景和变量的影响,因此对来华留学生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和指导。

研究结果显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因子中,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排序为认知最高,情感次之,行为最低,这符合理论预期与实际心理变化。性别分析发现,男生在情感因子上的中华文化认同高于女生。因此,教学中应增加女性留学生感兴趣的情感体验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非遗手工体验、文化讲座及家庭文化体验等,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帮助女性留学生深化与中华文化的情感联系,满足不同性别留学生的需求。

针对来华留学生性别与汉语水平在认知、情感、行为因子及总体中华文化认同上的显著二阶交互作用,高校应充分考虑这种交互作用的影响,制定个性化教育策略,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激发情感共鸣,并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关怀,同时营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以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与社会支持措施。

针对来华留学生年龄与汉语水平在认知因子及总体中华文化认同上的显著二阶交互作用,学校应采取个性化策略,实施年龄分层的汉语教学、匹配的文化体验活动及文化认同教育。同时,建立跨文化交流平台,并提供与年龄、汉语水平相适应的个性化辅导与支持,以促进留学生全面发展。

3.2 根据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交流需求,营造积极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氛围

结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考虑从3个方面营造积极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氛围。

3.2.1 丰富文化课程和活动,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认知能力

根据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来华目的不同,高校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系数和类型多样的中华文化课程,鼓励来华留学生组建文化学习小组,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3.2.2 营造开放包容的交流氛围,增强来华留学生的情感交流

通过搭建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教师的文化交流的平台,举办中华文化节庆活动,提供情感支持,如文化沙龙、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帮助来华留学生解决跨文化过程中的交流、心理问题,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7]。

3.2.3 鼓励跨文化的实践,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供跨文化实践机会,鼓励留学生参与跨文化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文化交流项目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锻炼跨文化交流能力[8]。

3.3 根据来华留学生的区域差异和文化特点,增强跨区域文化交流

结合不同区域和汉语水平的来华留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因子和中华文化认同感上存在显著的二阶交互作用,可以通过跨区域文化交流活动策划、个性化文化课程与辅导、强化语言与认知提升,以及营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氛围、构建文化交流平台与机制、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策略,有效促进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提升[9]。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环境,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3.4 根据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差异,强化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自信

结合桂林高校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总体状况、影响因素及交互效应分析,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差异,需采取多维度策略。例如:深入了解留学生文化背景,尊重差异;强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利用现代传媒,培养文化大使;构建文化认同的支持体系,包括设立中华文化奖学金和优秀留学生奖励机制,加强与国际高校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这些措施来推动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强化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自信[10],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

4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桂林高校来华留学生,分析了其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发现留学生虽对中华文化持积极态度,但仍面临文化差异与适应挑战。对此,本文提出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和指导、营造积极的文化交流氛围、增强跨区域文化交流、强化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自信等增强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策略。鉴于样本量有限及问卷设计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结果的普适性受到限制。未来,将扩大样本、完善问卷,并深入探索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作出贡献,并希望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EB/OL].(2010-09-28)[2024-11-21]. https://www.gov.cn/zwgk/2010-09/28/content_ 1711971.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2019- 04-12)[2024-11-1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 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3] 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3-2024)[EB/OL]. (2024-04-11)[2024-12-1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6007566169923515amp;wfr=spideramp;for=pc.

[4] 王辉耀,苗绿,郑金连,等.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5] 娄冉冉.在邕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定量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

[6] 韩娜.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7] 申莉,韩宪洲.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4):81-85.

[8] 赵宏,张晶.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145-147.

[9] 韩玲.跨文化适应视角下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1):37-40.

[10]纪超凡.来华高校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20,12(4):81-85.

课题来源: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高等教育国家化专项课题“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量性研究——以桂林高校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课题编号:2023ZJY2214);中国民办教育协会 2024年度规划课题“在桂来华留学生中华认同感研究——以桂林 X 所民办高校为例”(课题编号:CANFZG24054)。

作者简介:赵奕(1984-),女,广西桂林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潘球武(1983-),男,广西桂林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质量控制。通信邮箱:274618415@qq.com。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行为认知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 21:22:20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8:03:20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01:13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
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商情(2016年43期)2016-08-03 00:00:00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科技视界(2016年13期)2016-06-13 17: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