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支持教学、科研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医学高校图书馆不仅需要提供传统文献借阅服务,更需积极适应新时代需求,创新服务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学习与研习需求。在此背景下,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创新服务措施研究,对于优化图书馆服务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鉴于上述研究背景,通过龙源科技、万方科技、中国知网等文献查阅网站,基于作者所在单位,探讨研学实践教育特点、医学高校图书馆研学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及开展创新服务措施等内容,以期为我国图书馆管理行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服务;研学;实践教育;图书馆;高校;医学
中图分类号:G258.6;G252"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c)-0190-05
Research on Innovative Service Measures of Research Practice Education in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LIU Jinhui
(Huizhou Health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brary, Huizhou Guangdong, 516025,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of library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the library,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supporting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not only need to provid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lending services, but also need to actively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and innovate service models to better serve the learning and study nee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 this backgrou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innovative service measures of research practice education for optimizing the service quality of libraries and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refore, in view of the above research background, this paper, based on my own unit,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practice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research practice education in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innovative service measures by consulting a number of documents on websites such as Long Y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n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hina's book management industry.
Key words: Innovative service; Research; Practical education; Libr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dical science
随着“双一流”建设等国家教学战略目标的推进实施,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寻求突破与发展之道,而优质图书教育服务无疑是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探索适合当代医学高等教育特点的图书馆研学实践教育创新服务体系显得尤为紧迫且意义重大。数字化资源日益丰富,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这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提供物理空间上的学习环境,还要能够在线上构建开放、共享的知识平台。面对新时代医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增长,如何有效整合利用馆藏资源以满足特定领域深入探索的愿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现有研学实践教育特点
研学实践活动是指校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操作或现场考察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然而在传统观念中,图书馆往往被视为单纯的信息资源中心,缺乏足够互动性和参与感。因此如何结合研学实践特点,开发出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又能促进深度学习的服务项目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1 跨学科融合
现代医学研究越来越强调多学科交叉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设计研学实践活动时也更加注重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项目或课题研究。例如生物信息学、材料科学等新兴领域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结合正日益紧密,校方可通过组织联合研讨会或跨院系的合作小组等形式促进知识交流与创新思维培养。
1.2 应用信息技术
当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被引入到模拟手术训练、人体解剖教学等多个教学环节当中,使学生即使身处校园也能获得接近真实场景的操作体验。此外,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也逐渐兴起,其打破地域限制,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可以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1.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研学实践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不同于以往单纯依靠教师指导完成既定任务的做法,现在更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为此很多学校图书馆设立了专业支持机制,比如提供小额科研基金资助本科生自主立项或图书馆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及行业动态,以此激发学生个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1.4 社会服务意识
除了关注基础科学研究外,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倡导学生参与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健康宣传教育等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工作。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增进医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打下了优良的人文关怀基础。
2 医学高校图书馆研学实践教育开展的价值
2.1 提供学习平台
医学高校图书馆通过整合丰富的文献资源与信息技术工具,为医学生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平台。现今医疗科学迅速发展,各类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这要求未来医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自我更新意识。图书馆作为信息集散中心,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资料,并教会他们有效利用各种数据库进行学术探索。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在面对复杂临床案例时能更加从容不迫地分析判断。
2.2 重视科研支撑
对于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教师以及本科学生而言,在撰写学位论文或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往往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此时功能完备且服务到位的专业图书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不仅能够提供涵盖杂志文章、会议记录等多种类型的电子资源,还能借助专业软件辅助完成数据分析工作;同时定期举办的文献管理软件培训、专利申请指导等专题讲座也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查阅流程,进而促进高校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2.3 连接校园内外交流互动
诸多医学院校都会邀请行业领军人物来校做客座演讲或举办校际合作论坛等活动,而图书馆通常会成为这些重要活动的主要场地之一。在此期间,参与者不仅可以近距离聆听专家见解,还有机会与其他院校师生建立联系,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年轻人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进而催生出更多创新性想法与项目。
2.4 推进数字化转型
历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智慧校园建设,其中图书馆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从引入自助借还书、电子阅览室到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访问馆藏内容,种种举措都表明传统图书馆正朝着智能化方向迈进。而这背后所带来的便捷体验无疑将极大地提升师生对图书馆服务的认可度与满意度,进一步巩固其作为校园文化中心的地位。
3 医学高校图书馆研学实践教育开展方式
3.1 设立专业研究支持中心
图书馆可设立专业研究支持中心或咨询台,为医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研究指导。该类中心通常配备有经验丰富的图书管理员和信息技术专家,他们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各类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掌握文献检索技巧,并根据具体课题推荐相关资源。此外还可定期举办讲座或工作坊,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就特定主题如论文写作规范、学术诚信等展开深入的讲解,以增强学生个人科研素养[1]。
3.2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VR)、3D打印等先进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也是当前许多医学院校图书馆正在尝试的做法之一。例如在解剖学课程中引入VR技术可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逼真的学习体验;而3D打印则可帮助学生制作出复杂的生物模型用于实验演示,从而加深理解。这些新颖的教学工具不仅能激发学生个人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克服的一些局限性。
3.3 强化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图书馆可与附属医院合作,安排学生参观病房、手术室等实际工作场所,让他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医生日常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借助电子病历系统等数字平台让学生参与真实病例分析,这样既能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理论知识得到应用验证[2]。
3.4 开发移动端应用程序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获取信息。对此,医学高校图书馆应当积极拥抱变化,开发适用于移动端的应用程序来满足这一需求。除了基础书目查询功能外,图书馆研学实践还应增加在线阅读、预约座位、参加线上讨论会等功能模块,使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轻松享受到优质、便捷的研学服务[3]。
4 医学高校图书馆研学实践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研学资源分配不均
尽管许多医学院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图书资料采购和技术升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发现不同专业领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差距。例如,基础医学类书籍可能相对丰富,而新兴交叉学科如临床病理实践、精准医疗等领域的文献却较为稀缺。这种不平衡状况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较易遇到障碍,难以获取所需信息支持,从而制约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果质量。
4.2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现阶段数字化转型步伐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教学内容开始依赖于网络平台完成。然而在部分规模较小或地处偏远的医学院校里,由于硬件设施落后及软件更新滞后等原因,师生无法充分利用在线数据库、虚拟实验室等功能开展深入探究活动。此外,即使在硬件条件较好的高校内,不同年龄段教师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加大了信息技术的实际推广难度。
4.3 个性化研学服务供给不足
每位医学生都有其独特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兴趣点,因此他们对图书馆所提供服务的需求也会有所区别。然而在多数情况下,现有服务体系仍然是以“一刀切”的方式来运作的,即按照既定模式向所有人提供相同内容和支持。这种做法虽然简化了图书馆管理流程,但忽略了学生研学个体差异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研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4.4 版权保护与开放获取之间存在矛盾
版权保护与开放获取之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一方面,为了确保原创作者权益得到尊重,图书馆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使用第三方出版物时支付相应费用;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希望高校图书馆能够尽可能多地将高质量学术成果免费对外开放,以便更多人能够从中受益。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既保障知识产权又能推动科学进步,是一道需要智慧解答的难题。
5 医学高校图书馆研学实践教育开展创新服务措施
5.1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在图书馆研学资源分配方面,管理人员可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来确保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平衡发展。这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定期评估各学科文献使用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灵活调整采购计划[4]。例如,图书馆可每学期对各专业学生借阅记录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出高需求和低需求领域,从而合理分配采购预算。同时注重与国内外其他知名医学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共享稀缺图书资料,扩大馆藏范围。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图书馆可与其他机构互相借阅和交换文献,丰富自身资源库。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用户检索关键词和浏览记录,图书馆可发现某一领域的研究趋势,并及时采购相关领域最新书籍和期刊,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当前学生研学需求,还能为未来研究提供支持[5]。
以笔者所在的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该单位每学期都会对各专业文献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调整采购计划。同时,本单位与多所海外知名医学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享大量稀缺资料。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本单位还成功识别出了多个研究热点,并相应增加相关资源投入,见表1。
5.2 优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图书馆应注重对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6]。一方面,在惠州市财政的支持下,馆方更新现有硬件设备,如服务器、网络设施等,以保证稳定、高效的在线访问体验。例如:升级服务器性能,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优化网络带宽,确保用户可快速访问电子资源。另一方面,引进更多先进软件系统,比如集成化的知识管理平台、智能化文献推荐引擎等,帮助师生更便捷地查找和管理所需图书资料。同时,校方开展定期培训提高全体馆方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特别是优化中老年教师技术指导,缩小代际数字鸿沟[7]。例如,图书馆可组织定期的计算机技能培训,教授基本数据库检索技巧和文献管理方法。此外,还可设立专业技术支持团队,为有需要的用户提供一对一技术辅导。
5.3 实现个性化服务
实现个性化服务供给对于激发学生研学兴趣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图书馆应当开发一套基于用户画像的知识推送系统,根据不同个体的学习偏好自动推荐相关书籍文章[8]。例如,通过分析用户阅读历史和兴趣标签,系统可以精准推送符合其需求的研学资源。图书馆亦可开设一对一咨询窗口,安排经验丰富的图书管理人员为存有特殊需求的同学提供定制化指导。例如,对于正在进行特定项目研究的同学,图书管理人员可以为其提供详细的文献检索建议和支持。
此外馆方还可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会、主题讲座等活动,让参与人员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分享心得体验,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图书馆可定期邀请知名学者或行业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9]。这些活动不仅能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增强他们个人的学术兴趣和参与感。
以惠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该单位开发了一套基于用户画像的知识推送系统,根据用户学习偏好自动推荐研学书籍和文章。图书馆还设立了专业一对一咨询窗口,由经验丰富的图书管理人员提供定制化指导。此外,本校图书馆还定期举办读书会和主题讲座,吸引大量学生参与,有效提升了他们个人的学术兴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见表2。
5.4 尊重版权保护与开放获取
在处理版权保护与开放获取关系时,图书馆需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10]。一方面是继续坚持合法、合规原则,尊重每一位作者的知识产权,确保所有使用活动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图书馆可加强对版权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醒学生用户注意合法使用研学资源。另一方面是积极倡导和支持开源运动,参与或发起学术期刊数据库共建项目,争取更多优质内容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图书馆可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同建设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数据库,让更多民众受益。此外还可探索实施付费订阅与部分免费相结合的新模式,既保障出版方利益又能满足广大读者的基本阅读需求。故而医学高校图书馆可购买一些核心期刊的订阅权,同时将部分研学内容免费开放给公众,形成一种可持续变革的研学实践教育模式。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高校图书馆能够在多个维度上实现研学实践教育服务,而这样做不仅能够克服目前面临的种种挑战,还将进一步巩固其作为知识传播中心的地位。未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机遇,相信图书馆将继续与时俱进,为培养更多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高素质人才作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 于雪,肖丹卉,任晓菲,等.医学高校图书馆研学实践教育创新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4,46 (7):72-77.
[2] 张婉莹.公共图书馆助力红色研学实践探索:以河南省图书馆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3(16):69,80.
[3] 林琦萍.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研学实践探索与传播:以莆田市图书馆为例[J].中国报业,2023(12):10-11.
[4] 罗瑜.公共图书馆研学活动探究:以广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43(2):42-47.
[5] 马晴.公共图书馆面向青少年开展“阅读+旅行”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42(12):22-25.
[6] 吴苏芬,金新秀.总分馆制:公共图书馆开展研学实践服务的优势:以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42(5):16-18,24.
[7] 林媛媛.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研学课程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42(1):30-32.
[8] 傅强.基于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博物馆资源开发与项目设计:以钱学森图书馆为例[J].晨刊,2021(5):39-42.
[9] 应峻,王钰琛,金淑霏,等.医学图书馆参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49(6):68-85.
[10]苑亚坤,吴昊.研究型图书馆服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与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10):47-55.
作者简介:刘金辉(1974,11-),男,广东龙川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