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媒介叙事理论的红色标语活化利用研究

2024-02-14 00:00:00刘美善钟如意黄怡铃毕秋莹艾彤杨青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6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文化传播双创

摘要:红色标语作为历史的见证,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红色标语的研究多停留在分类收集和挖掘内涵的阶段,较少有推动其活化利用的研究。基于此,将跨媒介叙事理论运用到红色标语的活化利用中去,为红色标语的活化利用建言献策,充分发挥红色标语资源的教化和精神文化承载功能,构建起“不同平台”“社会群众”“红色标语叙事”三者彼此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的体系。该研究利用实地调研和文献综述,采用线上和线下双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样本和材料,意在通过红色标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坚定人民的历史使命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红色标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的二次创造和再度传播。

关键词:跨媒介叙事;红色标语;双创;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红色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c)-0186-04

Research on the Revita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Slogans Based on Transmedia Storytelling Theory

LIU Meishan, ZHONG Ruyi, HUANG Yiling, BI Qiuying, AI Tong, YANG Qinglin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0, China)

Abstract: As a historical witness, red slogan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revolutionary culture, but the research on red slogans mostly exists in the stage of classification collection and excavation of connotations, and there are few studies to promote their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pplies the theory of cross-media narrative to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slogans, provides sugges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slogans, gives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and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arrying functions of red slogan resources, and constructs a system in which \"different platforms\", \"social masses\" and \"red slogan narratives\" promote each other and develop together. Utilize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methods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view to obtain as many samples and materials as possible. This study aims to tell the story of China well through red slogans, inherit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strengthen the people's sense of historical mission, national prid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ed slogans, and achieve the secondary creation and r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e.

Key words: Cross-media narrative; Red sloga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ultural innovati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d cultural innovation

红色标语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为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提供重要载体,为现代红色旅游开发提供宝贵资源等。本文基于跨媒介叙事理论,对红色标语进行现状调查、分类研究并且探究红色标语的价值意蕴。通过田野调查法并依托广大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收集和分类红色标语,使用口述历史方法记录红色标语背后故事,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活化利用典型案例,探索红色标语活化利用新路径,深入焕活红色标语,实现红色标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跨媒介叙事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国内对跨媒介叙事理论的研究始于2007年的“首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该会议的主题是跨媒介叙事。龙迪勇和凌逾是国内最早对跨媒介叙事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龙迪勇主要通过跨媒介叙事理论对空间叙事理论进行阐述,他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跨媒介”对于空间叙事的重要性,无论是文字性还是图像性叙事作品都需要“越界”以追求多种媒介下的美学效果[1]。他认为跨媒介叙事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之间的相互模仿;一种空间艺术与另一种空间艺术之间的相互模仿;一种时间艺术与另一种时间艺术之间的相互模仿[2]。凌逾认为“跨媒介”是一种大势所趋,但挑战高、难度大,有必要归纳总结其普遍问题、难点应对、流转策略等问题[3]。

综上所述,跨媒介叙事理论已具丰富成果,发展了叙事学这一学科,并扩展出空间叙事学等多种理念,相关研究学者颇多,体系逐步完善。

2 红色标语现状调查

红色标语作为一面独特的宣传教育旗帜,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革命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为革命事业奋斗的重要见证,蕴含着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现实价值。国内对红色标语的研究从1991年就已开始,主要是在井冈山及湘鄂赣地区。国内专家学者主要从红色标语的内涵与特征、红色标语当代价值、红色标语的应用、红色标语的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杜遥认为红色标语作为特定时期下的重要信息传播载体,在媒介化的背景下,博物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宣传与文本再制,塑造博物馆的红色形象[4]。罗炳潇则指出某一特定时期的标语遗迹和资料,是我们学习该时期历史的生动教材,为新形势下开展标语宣传工作提供宝贵经验[5]。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红色标语的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综合历史时期序列较全,覆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截至2020年6月,仅江西省一省核对普查登记红色标语数量就高达10 748条。从红色标语现存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于革命老区等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以及纪念馆、博物馆等。革命老区,如井冈山、延安、龙岩等地,是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也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方针政策宣传工作的主战场;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地区,这些地方是革命力量发展的基础,红色标语对于动员和组织群众发挥着积极作用;纪念馆、博物馆是学习党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舞台,红色标语作为特殊的历史载体和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而收录于纪念馆、博物馆,实现其独特的宣教功能。红色标语内容覆盖全面,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均有体现,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少部分辅以图像、主张口号式短语,语言简洁有力、通俗易懂,有较强群众可读性;字体采用楷体、宋体或黑体等,易于传播阅读且严肃醒目;所使用材料丰富多样,包括墨汁、红漆、石灰水、有色土等,载体多元,包含纸张、院墙、竹木板、砖石等。

笔者走访了江西省井冈山市、瑞金市、于都县及兴国县红色地区的革命旧址、博物馆和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为了宣传工作、组织群众、瓦解敌人、建立并巩固政权等,充分发挥才智,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红色标语。按媒介分主要有纸质标语、墙头标语、石刻标语及横幅标语;按内容分大致可分为作风建设、经济生产、卫生健康、交通管理、政策法规、男女平等等。例如“选举运动中要彻底完成查田查阶级的工作!”[6]“反对贪污浪费!”就是关于作风建设方面的标语,而“健全我们的身体,创造铁的红军!”“能做卫生运动就能够消灭病苦”等标语就反映了当时对卫生健康的宣传,“打倒包办婚姻,禁止虐待童养媳”“妇工工作与男工同等的,须得同等工资”[7]“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与男子一样平等!”等一系列标语表达男女平等。

红色标语是开展政治宣传、加强思想动员的创新形式和重要手段,是中国革命史的独特文化现象,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革命文物资源。但通过目前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红色标语面临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不可移动红色标语由于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到光照、风化、生物病害甚至地质灾害等侵害产生颜色褪色、内容模糊和整体塌毁问题。此外,部分群众因为缺乏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在红色标语上进行随意涂鸦、刻划的行为也严重威胁着红色标语的安全。尽管近几年,随着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工作在全国开展,红色标语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3 跨媒介叙事理论融入红色标语活化利用的价值意蕴

3.1 厚植理论基础,引领红色标语双创发展

本研究有意识地将跨媒介叙事理论深度融入红色标语的活化利用,挖掘红色标语背后故事,构建红色标语活化利用体系框架。每种媒介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跨媒介叙事正是充分利用媒介独有的特点,使媒介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一定的联动机制,多角度延伸红色文化的故事内涵[8]。以跨媒介叙事理论为指导,通过不同平台、广大社会创作者、红色标语叙事的延展建构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不同平台推动红色标语叙事的传播,同时红色标语叙事带来的流量将反哺不同平台,促进平台的发展。平台起到连接聚合社会群众的作用,聚集社会群众目光于红色标语叙事中,红色标语叙事的传播将影响、感染广大社会群众,激发社会群众的再创作欲。群众的再创作(二创)将进一步推动红色标语叙事的延伸,丰富红色标语叙事的价值内蕴。这种再创作将持续增强红色标语的热度与讨论度,引导平台继续重视对红色标语叙事再创作的传播,由此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体系,持续助推红色标语的保护与利用,促进红色标语于新时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2 凝聚历史认同,助力红色基因传承教育

在革命历史时期,红色标语以其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发群众的爱国情感,动员和团结群众积极投身革命,成为革命取得胜利的有力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标语进一步发挥其舆论宣传功能,是中国共产党宣传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激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鼓舞和团结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红色标语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的生动展示,是奋斗史的缩影,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特殊的艺术形式记录了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新时代背景下对红色标语的活化利用可以帮助群众更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加深对红色标语理解和认同,助力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同时,红色标语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对于当下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发掘红色标语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可以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遵循道德规范,从而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4 跨媒介叙事理论融入红色标语活化利用的实践路径

4.1 打造红色标语博物馆,进行跨媒介叙事探究

设立红色标语墙,促进观众多感官体验。选取具有代表性或特殊性的红色标语,利用投影技术的光影氛围,复原出红色标语的历史形态,并使其呈现于标语墙,墙面采用触摸屏技术,观众触摸选择标语,环绕声系统会播放收集或创作的标语内容音频,同时屏幕上会展示红色标语背后的故事。通过红色标语墙的跨媒介叙事,在营造历史环境氛围的同时,调动观众的视觉、触觉和听觉,使其沉浸式领会红色标语的内涵,包括与其相关的历史时期、事件、人物、地点等信息,构建出完整叙事维度的认知体系,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红色标语背后的精神力量与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

投放交互装置,模拟标语修复。不可移动红色标语由于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到光照、风化、生物病害等的影响,存在颜色褪色、内容模糊甚至整体塌毁的问题。在博物馆展厅投放互动装置工作台,模拟红色标语修复工作,观众可根据屏幕提示步骤,进行点击、拖拽等简易操作,完成对红色标语的修复。通过虚拟交互体验红色标语修复与线下静态标语展陈相结合的跨媒介叙事方式,用户与叙事媒介进行交互,参与叙事活动并基于体验形成反馈[9],不仅了解到目前红色标语面临不同程度损毁的困境,也增进了对红色标语修复工作的认识,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

观众佩戴VR设备,穿越时空,触“标”及史,选择不同的标语模块,随即进入不同历史阶段,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红色标语创作的全过程。例如选择“土地革命”标语模块,观众将以宣传员的身份“回到”土地革命时期,在远处的号角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中,手持虚拟的毛笔、墨水、纸张等工具,于墙面书写“实行土地革命”等标语,以文字记录革命的决心与信念。通过静态实物与动态交互游戏结合的跨媒介叙事,观众沉浸式参与红色标语创作的全过程,感受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革命的执着与追求,留下特殊的红色记忆和感悟。

4.2 建立红色标语资源库,进行跨媒介叙事整合

建立全国红色标语类文物数据库,打破以单个收藏部门为单位形成的资源信息孤岛,增强该类文物在数据上的关联度。公众参与标语征集,相关部门利用线上线下双渠道,向公众公开征集的红色标语信息,鼓励大众参与。线上,通过建立专门的征集页面,提供在线文字说明、图片资料和定位功能的简便途径,为征集提供线索;线下,组织专业人员深入革命老区、红色遗址、纪念馆等地,进行标语的考察、保护和征集。同时,组织专家团队对所征集到的标语进行鉴定,确保标语的历史真实性。

对征集的标语开展分类整理工作,可按照历史时期(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主题类别(如革命斗争、党的作风建设、经济生产等)、地域分布(如江西省南昌市、福建省漳州市等)、载体材料(如院墙、纸张、竹木板、砖石等)进行分类整理。在管理上,资源库为所选入标语建立详细的档案,包括原始照片、征集来源、鉴定意见、标语音频、背景故事、价值意义等,使得红色标语通过多种渠道叙事呈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红色标语数字化管理,为标语的利用研究与教育服务奠定基础。

在数据库中建立红色标语故事演绎模块,公众参与标语演绎,公开招募志愿者,演绎红色标语背后的故事,鼓励公众参与红色标语的跨媒介叙事。通过声音、情感和表演,志愿者们将红色标语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红色记忆也得以在镜头中永远保留。标语故事的演绎,使红色标语从静态实物转化为动态表演,让默静的文字焕发出生动的力量。在故事的演绎与观赏过程中,公众对红色精神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且演绎视频可以为公众在游戏、小程序及各种社交平台的二次创作提供资源素材。同一故事在不同平台传播是数字化时代的典型特点,包括原文本基础上的不同文本内容、不同媒介形式、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呈现为泛文本的多模态形式,具有超文本的非线性、开放性特点[10]。同时,这也让红色精神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弘扬。

将跨媒介叙事理论与红色标语结合,不仅是对理论的丰富和运用,更是对红色标语的传承和再创新,深挖红色标语背后的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红色标语对于研究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对于这些文化,人们不应该摒弃,而应该传承和发扬,并对其进行创新,使其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将红色标语和新时代跨媒介叙事理论相结合,不仅是对文化的创新传承,也是对理论的创新运用。

参考文献

[1] 龙迪勇.空间叙事本质上是一种跨媒介叙事[J].河北学刊,2016,36(6):86-92.

[2] 龙迪勇.“前推”与“主导”:艺术时空体与跨媒介叙事[J].思想战线,2024,50(4):117-131.

[3] 凌逾.跨媒介叙事刍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5):32-39.

[4] 杜遥.媒介化视角下博物馆形象塑造与红色标语传播:以江西省红色苏区博物馆为例[J].服装设计师,2022(8):53-58.

[5] 罗炳潇.长征时期红色标语宣传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传媒论坛,2024,7(1):19-22,30.

[6] 邢琳,黄滢.江西省博物馆馆藏红色标语初步研究[J].西部学刊,2023(4):32-36.

[7] 颜清阳.浅析苏区标语宣传工作的历史特点[J].福建党史月刊,2016(2):54-59.

[8] 李诗苗,龚雪竹.跨媒介叙事: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4,42(4):77-84.

[9] 仇开域,夏翠娟.数字人文服务中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杂志,2024,43(9):11-23.

[10]贾雪玲.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29-45.

基金项目:2024年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2411318062)。

作者简介:刘美善(2003-),女,江西九江人,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学。

通信作者:杨青林(1982-),男,福建漳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博物馆学。通信邮箱:yql103@126.com。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文化传播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6:59:20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35:30
浅议数字融合视角下的体育文化创新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44:36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