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导向,给数学学科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引。基于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引入多种教学理念,创新使用教学方法,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储备以及学科实践应用能力。文章剖析了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接着探索了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最后从多个层面探究了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认为教师应该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强化知识运用能力,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数学" 应用实践" 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6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2-0082-03
一、引言
核心素养是初中数学新课标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重点培育学生的运算、分析、建模等多项能力,可以将自己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场景中。目前,教师已经开始关注核心素养理念,并尝试将其延伸到数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但是最终取得的效果比较有限。不少教师开展的课堂教学并没有紧扣核心素养,导致课堂教学相对僵硬,学生也难以灵活使用数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结合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展开全方位分析,并立足于核心素养带来的新理念,谈一谈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的具体措施,助力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高质量开展。
二、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
核心素养是我国2014年教育部发布课程改革相关文件的重要内容,要求学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使得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方针的具体化载体,同时也是连接宏观教育目标和微观教学实践的重要桥梁。在不同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有所差异,这里也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展开综合阐述。总的来看,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数学抽象,即学生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中,可以提出数学命题与模型,形成数学理性思维。第二,逻辑推理,即学生通过一般事实和条件,根据既定规则推理出其他命题和结论的基本素养。逻辑思维是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保持数学严谨性的关键要素。第三,数学建模,即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分析,使用数学语言搭建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型,得出最终的解决方案。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关键。第四,直观想象,即学生具备借助于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来感知事物形态变化的基础能力,是初中几何知识学习的必备素养。第五,数学运算,即学生熟练数学运算法则,理清运算思路,合理选择运算方法,得出最终运算结果。第六,数据分析,即学生从研究对象身上获得数据,并使用数学方法处理数据,提取关键信息,获得最终结果。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非常丰富,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全面贯彻核心素养元素,可以显著提高学科教学的效果,实现新课标的相关目标。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事实上,以生为本、学生主体等理念已经成为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战略导向之一。基于核心素养的维度来看,学生主体性原则也可以凸显学生的重要性,保证学科教学真正围绕学生开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层次和实际需求,提高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契合度。这也要求教师可以摆正教学态度,并转变自身的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通过这些方式,核心素养就可以贯穿到初中学科教学的各环节中,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个体差异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也要秉承个体差异性原则。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在数学学科方面已经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些个体差异,并设计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案,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适配学科教学体系,降低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这也要求教师尽快贯彻分层教学等理念,可以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项设计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三)生活实践性原则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也要全面贯彻生活实践性原则,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和生活阅历,设计生活教学情境,使得学生置身于生活场景中学习学科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设计一些生活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了解数学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数学学科内涵有更深的掌握。
四、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核心素养给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教师需要关注核心素养内涵,深入分析数学教学的基本现状和现存困境,从多个层面进行教学创新与优化调整,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使得数学教学可以取得预期教学效果。
(一)数学探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积极引入生活场景元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阅历了解学科知识点,为数学课堂增添生活气息。事实上,数学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数学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在生活场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场景,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层次,引入一些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初中数学七年级“相交线与平行线”中,教师在讲述完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以后,面向学生询问生活中有哪些相交线和平行线。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就会给出多个答案,比如两根并排的电线杆是平行线,路口延伸出来的两条道路是相交线等。在这些生活案例上,学生对于相交线和平行线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掌握了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特点。在后续讲述平行线判定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两根电线杆的生活场景,通过电线杆上连接的电线,简化成一个数学模型,带领学生学习平行线判定的多种方法。
(二)实事求是,逐步形成理性精神
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理性探索精神,强化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素养。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切实提高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衔接性,并融入数学思想元素,引导学生从数学学科角度思考各类现象问题,培育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降低课堂对学生的束缚,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自由思考与探索,在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教学重难点知识。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数学建模能力的专项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内容,需要学生结合已知条件与问题,使用方程知识解答。不少学生在列方程和解方程时都遇到了显著的困境,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面对学生讲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例题讲解,完整展示列方程和解方程的过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总结“一元一次方程”问题的一般解决规律,完成数学建模。学生通过组内讨论,结合例题的求解过程,可以将“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处理流程分解为“提取题干信息—寻找等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完成基本建模。接着教师再给出几个新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让学生结合建立好的模型进行方程求解,循序渐进解答这些问题。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指引学生形成理性精神,发散学生的学科思维。
(三)应用实践,强化知识运用能力
在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下,数学知识应用实践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能力。特别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比较模糊,认为数学知识过于枯燥,同时也无法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的过程中,难以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同时也很难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长期下去,数学学科就会变得更加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这些情况,教师就应该充分重视数学知识应用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掌握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内部逻辑,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在初中数学七年级“立体图形的视图”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立体图形的视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由立体图形到视图”和“由视图到立体图形”,重点培育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这个章节的内容单靠课堂理论讲解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必须要设计一些教学应用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亲身体验过程中逐步掌握这些知识点,并能够灵活运用。这里教师先展示几个立体图形的平面视图成果,带领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物体,得到不同视角下的平面视图。在学生基本掌握这些能力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观察身边的物体,比如文具盒、桌子等,得到这些物体的平面视图。在这些亲身实践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强化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不同视角的平面视图,让学生猜一猜物体是什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
(四)关注差异,推动个体和谐发展
学生在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以后,在数学学科方面已经表现出了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这些个体差异,推动个体和谐发展。这也要求教师提前做好班上学生学科能力和性格特征等多项信息的调研工作,并结合调研结果进行班上学生的分层,最终形成A、B、C三层。其中A层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并且学科基础也比较好。B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基础都比较一般。C层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学科基础也相对薄弱。在后续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和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教师都要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情况,做出个性化调整,切实提高学科教学成效,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元素。在初中数学七年级“有理数”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方案。其中C层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较弱,教师需要侧重于基础知识教学环节,帮助这类学生夯实学科基础。比如在有理数概念、数轴定义、有理数大小、有理数加减法运算律等基础内容教学中,教师需要突出这些知识的重点要素,强化学生的记忆点。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也要灵活使用多媒体等技术,实现枯燥知识的多模态转变,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综合展现基础知识点,在学生心中梳理完整的知识脉络,形成系统性的单元知识体系。B层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一般,教学方案应该侧重于各类教学知识点的练习,比如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实践等。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可以加快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吸收速度,夯实学科基础。A层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较强,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发散性话题,并在课堂中设计“优带差”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共同提升。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在学科作业设计的时候也要推行差异化原则。特别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可以考虑设计积分作业,平衡不同学生的学科能力差异,在控制作业数量的同时,也能够切实提高作业质量。比如在“整式的加减”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收集关于“整式的加减”的题库,并按照题目的难度差异给每个题目赋分。其中包含基础知识内容的题目设计为1分或2分,关于知识实践应用的题目设计为3分或4分,关于学科思维与知识扩展的题目设计为5分。所有学生完成总计20分的题目即可,具体由学生结合自身能力情况自由选择。通过这些方式,学科作业就可以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知识、锤炼学生核心素养等多项效果。
五、结语
综合来看,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发生了诸多变化,要求教师积极转变学科教学理念,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深耕教材文本,贴合班上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亲和度。在课堂互动的时候,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散学生的学科思维,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推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创新升级,综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军年.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4(8):65-67.
[2]张明媚.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以“简单事件的概率”教学为例[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5):59-61.
[3]谢哲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5):116-118.
[4]张涛.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J].读写算,2024(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