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4-02-13 00:00:00祁笑妍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意识新课标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适应新阶段的教学要求,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多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去学习,进而提升自我,得到突破,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能提升自我价值。此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变教学模式,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并进行授课内容的增补和方式的创新,在课堂中增添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中,多多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并给予学生锻炼创新意识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将语文教学工作带入全新的高度。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阅读" 创新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2-0022-03

语文教学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对其余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均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需及时做出调整,不仅需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需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提升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可能性。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从有别于常人的思维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新鲜事物或者发现事物的新方面,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

目前,社会的发展亟需创新型人才,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将培养创新人才落实到教学中,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并进行指导,让他们的思维能力能够有所提升,而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还有所不足,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便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问题分析

第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诸多不利因素,这种方式将语文教学割裂开来,长此以往,让学生阅读、写作、沟通等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均衡,此外,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多的是跟随教师的思路,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很难体会到文章作者的情感,也更难理解文章,使得教学质量不佳,同时繁重的作业任务也让学生失去了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时间,学生更多的是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学习,也没有心境去体会阅读,失去了从阅读中培养创新意识的机会,并且教材中对文章内容和思想的选择上也较为单一,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不利。

第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度不足并且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没有安排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的设置也存在问题。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通常考虑的是整个学年的教学任务以及参考教材中各个单元的目标,综合设置目标,但是这样设置的目标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安排合适的时间让学生之间交流,互相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会使得部分掉队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影响班级整体的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案设计的要求是需要教师体现出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目标进行更改,也要能反映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以及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奇怪的大石头》这篇文章时,教学目标的设置为教会学生认识生僻字并能够熟练朗读文章,了解文章中李四光先生对出现在草地上石头来历的好奇,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浮于表面,没有设计出让学生发现李四光遇到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更无法从中引出学习他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思维比较活跃,但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教师需要悉心引导,让他们能够专注课堂,在课堂上发散思维,思考文章,并对内容进行拓展,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思维能力[1]。

(二)影响因素

阅读能力的提升能为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在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拥有创新思维,更好地学习语文课程。当前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存在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层次不清,没有制定出合适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这样会导致教学计划混乱;教师的教学手段也与教学目标不匹配,方式过于单调,未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文章专注力不足,朗读课文时间占比过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课后作业量不适中等问题。主要是由于教育过于功利化,使得学生、教师、家长等只关注考试成绩,而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其余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教师过度的依赖也会限制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大致可以归为传统教育的错误理念、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缺乏自觉和学习兴趣这几个方面。小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能力较差,主要与教师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紧密相关,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为提高考试成绩而服务,并未关注到学生思维方面发展的需求,而且大多数教师教龄较长,教学方式也较为固定,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解答问题,不支持学生独特的见解,也不想跳离舒适区,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常不利;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在束缚学生的思维,同时学校为老师制定的要求也阻碍了教师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各个部门均做出改变,引起重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课堂上的专注力主要靠自己的自觉性,教师为了课堂纪律的保持常常以严肃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眼前,这样课堂氛围往往较为低沉,且教师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授知识,与学生的互动率不足,教师偶尔提出一些问题,学生的配合度也不高,部分学生有畏惧情绪,怕答案不符合老师的想法或者回答错误会被批评,整个课堂变得极为被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仅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非常不利,更不用提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新课改后,教师改变了自己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指正问题,改变了过去严肃的课堂氛围,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快,教师也以鼓励学生为主,消解了学生的畏惧情绪,使学生更加大胆地回答问题,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更加愿意与教师交流,方便教师更快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在与同学、教师的交流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在积极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创新能力[2]。

例如,在学习《要下雨了》这节内容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补充说明。如,1.各位同学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有没有生僻字或不理解的内容呢?2.文章提到的“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些为什么跟下雨有关系呢?3.同学们有没有观察过在下雨之前周围环境有没有什么变化呢?针对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让所有学生进行回答,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若遇到所有学生均不认识的生僻字或者难以理解的内容时,教师再出面进行回答,这一过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不能理解内容以及生僻字的效率会极大地提高,并且记忆也会更为持久。第二个问题重在平时的积累,教师可以为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此鼓励其再接再厉。对于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来说,此举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在平时多多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后为学生们补充一些课外知识点,如云雀和麻雀鸣叫提示天晴,青蛙鸣叫、蚯蚓出洞意味着下雨的征兆,教师以此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每位同学找到5个意味天气变化的征兆,在下节课进行分享。针对第三个问题,回答完毕后教师鼓励学生继续用心观察生活点滴,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习文章作者从哪种角度描述下雨,并让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描写下雨前场景,在思索中提升自我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构造情景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在过去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以课本内容为主,上课主要任务为带领学生认识生僻字词、朗读几遍课文,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与文章相关的问题,检验学生上课的效率,最后对某些内容进行拓展,完成课堂教学,教学手段也以口述以及板书为主,这样课堂氛围较死板,学生的热情度也不高,教学效率很难提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演绎或者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情景,不仅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还能通过这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增添趣味,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动性。例如,在学习《蜜蜂》这篇内容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以及观看视频,如,1.作者是怎样通过实验设计确认蜜蜂可以辨别方向?2.作者为何要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的过程以及结果如何?这个实验给学生的启发是什么?可以学习到作者怎样的精神?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蜜蜂的图片,再找到相关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观看视频并进行思考、讨论。在解决以上所有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还可以通过哪种方式来验证蜜蜂能够辨别方向这个结论;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根据作者的实验步骤,进行情景再现,充分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三)科学设计问题,激发想象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热情满满地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作为接受知识主体的学生兴致却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听课索然无味,这样的授课方式课堂效率极为低下,需要师生双方均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弥补课堂效率不佳所造成的结果,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也不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问题的设计也需新颖并且在课堂适当的时机抛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最好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窃读记》这篇文章时,教师首选可以抛出问题,让学生自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如,1.为什么作者喜欢雨天?2.作者为什么要去窃读?是怎样窃读的?作者窃读的心路历程以及感受如何?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进行提问,让学生概括作者窃读的过程:跨进书店、开始阅读、怕被发现、饥饿难耐、放书、出书店,然后让学生分析每个过程中作者的感受,并指出具体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例如,“总算挤到里面来了”“急切寻找”等语句均能看出作者此时对书的渴望;教师还可以找同学进行表演,演出作者当时找书时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也能适时活跃课堂气氛;接着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对作者窃读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完成所有问题后,学生们依次朗读文章部分段落,朗读时需要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课后教师可以安排一项表演任务,让学生按照作者窃读过程,去模仿这一行为,体会不同的心情,让学生进行思考,以后需要用怎样的态度去学习、读书,并让学生进行想象,假设在某种场合读书时,学生的感受等,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结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为祖国、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因此需要从小学抓起,从小培养,为学生之后全面综合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的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改正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做好自己引路人的角色而非学生学习的主导人,在课堂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采用各种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达到学习效率最大化的目的;教师也需要时刻关注时代发展,及时更新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学完课堂任务的同时,学习课堂之外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思维更好、更创新的发展提供可能,让学生成为一个敢于质疑、勤学、积极探索未知的全面型创新人才,创造出自己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王荣欢.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20(32):157-157.

[2]赵明.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读天下,2017(14):210-210.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意识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翔
新一代(2016年17期)2016-12-22 12:35:08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19:37:42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12:59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47:47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4:58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9:58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49:02